毛燕華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教學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使其合理應對學生生活中的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側重點是在于對學生“情、意、行”的培養與習慣。所以在面對思想處于活躍期的高職高專學生采用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極大的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文章就其中的一種—情感教育,在高專學校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運用展開相關的論述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情感教育;高專學校;思政教學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任任何科目的教學中老師必須要看把學生當作是一個獨立的,平等的,具有較強自我意思的個體,這一點對于正處于人生關鍵期的高專學生表現更為明顯。所以在思政課堂上老師只有與學生相互之間平等尊重的相處,在此基礎上實施真摯的情感教學才可以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內心,體驗他們的喜怒哀樂,聆聽他們身邊的瑣碎,這樣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與學生之間才可以形成一個積極互動良性溝通的理想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思政課程對學生正確思想的形成起積極的引導教育作用。
一、情感教育概述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談過,大意是這樣的借助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可以保證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并有效促進個人天賦才能的充分表現,學習結果更富有成效。良好教育的恒久內在性支柱就在于與學生之間建立起積極的“情感動力系統”。由此可以看出在思政教育課程中實施良好的情感教育具有顯著作用,簡單理解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師在實際思政教學展開中利用多渠道多方法為學生創設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妥善的處理好教材認知性知識與深化情感認識之間的關系,并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積極性因素,切實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他們認知的同時并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從而最終實現學生良好個性的養成。所以說情感教育它本身是一種教學模式也可以說是一種教學策略。另一方面情感教育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納為3個。其一,興趣性。這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教育不是對所有學生的不同興趣都要迎合,只有那些對學習有幫助,可以有效促進個體更為優秀以及有助于社會進步的興趣才是情感教育應該尊重培養的;其二,成功性。情感教育為學生創設積極的體驗,體驗成功的快樂,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尊自信的品質,從而構建起理性的自我評價;最后,創造性。因為情感教育在任何科目課堂上的實施沒有其固定程序性的操作,是教師自身結合課程內容學生實際等因素創造性的開展教學,所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綜上將情感教育引入高專思政課堂不失為一種理想措施,打破原有思政教育困局,落實思政教育實處。
二、在高專學校學生思政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應用價值
(一)深入情感教育提升思想政治課信度
因為在高專院校的思想政治課堂上實施情感教育教學,老師與學生之間是基于平等相互尊重基礎上,所以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情感教育具備的良好調節與情感催化最用,一般在實際教學中會產生以下三方面的表現。其一,基于教師對學生的充分了解,教師往往是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以同理性體驗學生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教學很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同,使其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關愛理解,并不失時機地滲透教育引導內容,幫助學生撥開迷霧理性看待問題,這種充滿教育關愛情感地教學中,增強思政課魅力同時,并隱性地增強了學生與老師之間地內心凝聚力。其二,高專思想政治教師都是專業的從事該領域研究人員,所以他們都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各種心理、情感有著非常專業清晰的認識,所以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展現出的不同思想情感狀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情感,這樣在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也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關系,對于實施有助與學生健康成長,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顯著效果;最后,心理學家曾做過相關的研究,如果學生處于積極的良好情感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更為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做好情感教育,讓學生主動投入到思想政治課課堂中,提升思政課信度。
(二)基于學生個性促進思政課實效性的提升
在當下的素質教育中,強調學生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思政課的實施要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核心素養,但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張張具有鮮活生命的個體,每個人不同的思想、情感以及興趣、愛好等如何對他們實施更好的引導幫助,切實可以借助高專課程體系中的思想政治課促進學生的良好成長,一直是我們身處教育一線著重探究的主要問題之一。雖然高專院校學生普遍表現出的求知心切、熱情大方以及崇尚科學等特點為我們教師開展教學提供了一些依據,但是面對形形色色個性鮮明的提出的個別性問題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如何實施恰當好處的教育,如何提供正是學生切實需要的教育,并使其徹底扭轉學生以往對高校思政課的認識,一直是我們改善思政政治教學的問題困境之一。發揮情感教學的優勢為我們提供了問題解決突破的新方式,情感教學是基于老師對不同學生的深入了解基礎之上展開教學,因此可以為老師提供不同學生問題解決切入口,推進高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縱深發展,實現學生問題解決的同時也實現了思政教育教學目標的突破,形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雙贏結果局面,極大的提升了高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有效性。
三、情感教育在高專學校學生思政教育中應用方法介紹
(一)情感的認同增強師生之間的良好對話
實施情感教學的最基礎要求就是要確保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處于平等對話之上以同理心體驗到彼此的理解認同,以此來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可以舒心的展開交流對話。將情感的認同應用在高專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其表現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其一,學生對授課教師的認同以及對所上的思政課的認同,對此這對老師的實際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何成為一名受學生青睞的好老師,僅僅依靠扎實的學識,過硬的教學技巧等顯然不夠,還需要教師適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關注他們所關注的熱點話題,避免出現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思想的陳舊落后,以此實現對學生全面的了解,更容易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心的距離,增強學生對老師情感認同的基數。并在學生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其在課堂上更好的實現“聽其言,信其道”的理想思政教育效果。其二,是教師對學生情感的認同,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便捷性與多渠道,以此可能會造成師生之間存在較大的知識、觀念、思上的洪流,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在交流溝通上產生一定的隔閡,影響思政教育效果,所以需要教師能力的提升不僅僅局限在授課上,還需要深入了解關心學生,使雙方都相互增加情感認同。
(二)情感的互動促進思政課堂的和諧氛圍
在以往高專院校的思政課堂上,往往由于教學評價體制的影響,更多的關注教學理論性的授予,所以呈現出的基本狀態是課堂偏理性而輕情感。所以最終呈現的教學結果是老師與學生之間情感的失衡狀態,思政教學效果收效甚微。為此如何讓擺脫以往高專院校思政課堂困惑,實現理性知識與師生情感之間的齊頭并進,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和諧統一。這需要我們師生之間可以在課堂實施積極愉悅的情感互動,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選取與學生、社會發展,以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討論交流互動環境,使其在不同思想火花碰撞中全面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對事物的理性透徹深刻認識能力。
(三)實現思政政治的情感共鳴以情導行
高專院校思想政治課開設的最終目的就是借助教學渠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以指導自己生活中的實際行動,將其踐行其中。在其思政課堂上情感共鳴的實現途徑是多方法的,無論采用哪種方法,只要確保達到了最終的教學目標,那它就是可行性好的方法,老師的誘導,內容的講解,視音頻的感觸,學生之間關于統一事物不同認識的表達都是可以引起情感共鳴的良好方法。另一方面,以情促行需要老師身先士卒,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老師是學生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良好學習榜樣,啟發誘導學生從看似簡單的小事兒做起,以實際情動促成良好習慣的養成。最后,老師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專院校思政課中實施情感教學中要嚴中有情,因為那一年齡段的學生一般正處于思想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較強的自我意思,一味的嚴格要求往往會適得其反,更需要合理把握嚴格的尺度,嚴厲中又帶有人情味的關懷是最恰當的,亦師亦友的良好情感可以是學生更好的落實思政教學理念的行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探討了情感教育在高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應用價值的同時并詳細介紹了具體應用的方法,以期為大家提供參考性意義,以切實提高高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水平,并實現學生的健康良好成長。
參考文獻
[1] 肖婧.新時期情感教育在思政課中的應用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2] 董文龍.情感教育在高等專科學校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運用[J].科學中國人,2016(3).
[3] 逯原.情感認同教育在思政課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