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殊的獨特的社會環境使得留守兒童遍布全國各地,畢節作為人口輸出地區,留守兒童數量也相對較多。留守兒童相對于其他兒童來說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特別對于學齡前留守兒童來說,從人生的一開始便出現了父愛母愛缺失的情況,對于他們內心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更加需要我們社會以及教育機構的重視和呵護。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社會環境
畢節的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截至2015年,畢節市有留守兒童數量超過1.6萬名。全市18萬名外出打工人員,因父母雙雙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留守兒童有164608名,占了適齡入學兒童的10.6%。近年來,雖然政府和社會加大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幫助,但截至2017年7月底,畢節試驗區僅七星關區留守兒童人數共計47074人,畢節試驗區留守兒童問題愈發緊迫,關注和提出針對畢節留守兒童特別是學齡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及其解決辦法已刻不容緩。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造成原因
筆者及研究團隊通過走訪畢節試驗區各幼兒園,對畢節市各幼兒園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問卷調查工作。調研工作范圍涵蓋了畢節市公立、私立幼兒園共40余所,收到畢節市各幼兒園《教師調查問卷》有效答卷200余份,《幼兒調查問卷》有效答卷400余份。根據數據顯示學前留守兒童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情緒問題。根據調查統計顯示,55%的留守兒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談及其父母,表現的非常焦慮,并悲痛不已,泣不成聲。而6.62%的表示不太思念,長期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對父母已經失去了以往的那種濃厚的親切感,有的甚至討厭父母、怨恨父母。
(2)敵對心理問題。根據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在與他人發生矛盾時,超過40%的兒童選擇不予反駁,30%以上的孩子可能與他人發生吵架,只有約3%的會選擇與父母通話尋求幫助。由此可推斷,“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團結、搞破壞、叛逆、敵對等不良心理問題,從而導致打架斗毆、拉幫結派等不良行為。
(3)人際交往心理障礙。根據對學齡前留守兒童是否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這一問題的針對教師的調查結果統計:只有不到40%的留守兒童會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約16%的留守兒童認為對活動不感興趣,不愿與人接觸,甚至孤僻自閉;其他的孩子也表現出明顯的被動,顯得內向,不積極。在人際交往中,學齡前留守兒童還存在自卑、對他人不信任及缺乏安全感等問題。
(4)學習心理問題。根據調查統計,一半以上的學齡前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監護,約9%學齡前留守兒童由親朋好友監護,還有35%由母(父)單方監護。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只有不到30%的留守兒童會對學習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半數以上的學齡前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
1.親子教育有欠缺,監護人的缺位造成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根據走訪,我們發現顯示,約22%的家長平均一天與孩子聯系一次,一半左右的家長平均每周聯系一次,約20%的家長表示不定時的聯系甚至很少聯系。由此可見,相對于其他同齡兒童來說,學前留守兒童缺乏一種穩定而和諧的親子關系,長期處在這種特殊的生活環境中,極易表現出膽小、遲鈍、呆板、不與人交往、懷有敵對、破壞等不良的人格特點。
2.學校教育因素。目前,由于學校的教育評價制度不夠完善,很多學校沒有開設適合兒童發展需要的心理教育課程,缺乏有計劃、有組織地針對留守兒童進行針對性教育,大多數的學校、老師僅僅十分關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成績差”的學生。加之留守兒童性格孤僻自閉,沉默寡言,人際關系十分敏感,極易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而作為老師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給予他們及時的引導,使其心理問題更為嚴重。
3.社會因素。社會也是影響“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國的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工業發展快,忽視了農業發展,致使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外流,加之經濟條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教育措施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留守兒童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當前,留守兒童的這些心理問題不僅會對留守兒童造成心理傷害,帶來不穩定因素,也會給和諧社會的構建帶來隱患,必須采取正確的措施加以防范。更加必須引起我國政府和教育機構的重視和關注。
(一)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措施
(1)加強家庭教育,幫助父母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2)發揮學校的主導教育功能
首先,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教育優勢,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留守兒童,給予心理上的體貼與溫馨,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情緒、積極的情感,營造和諧大家庭的氛圍,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其次,學校可以組織班主任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和跟蹤管理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
(3)有條件的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
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
(4)留守兒童自身應加強心理素質培養
(5)整合社會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兒童愛心教育平臺
(二)幼兒教師如何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要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
(2)在幼兒活動中融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3)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
參考文獻
[1] 王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調查研究及現狀分析——以畢節試驗區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8(1).
作者簡介:孫叢亮,男,講師,碩士研究生,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心理咨詢、應用心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