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強
摘 要:全球氣候變暖引起了人們對生態危機的重視,使得人們對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反思。探索心理和行為在生態保護中的作用,可以用生態保護心理與行為研究成果 ,探索生態保護如何通過對心理與行為的分析 ,將現有的心理與行為理論用于生態保護。科技的飛速發展,生態利用不合理開發也帶來了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等,給人類的心理和行為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包括各種疾病及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探討并研究心理因素和生態行為對生態保護的影響,可以在生態保護當中研究人的行為如何促進人們生態保護行為的養成,從而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心理需求,行為分析,生態保護
一、心理需求與生態保護行為的相關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由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心理和行為因素在人們對生態和環境的認知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人們通過心理和行為自覺提高對生態保護的認知,形成生態保護的自覺。通過心理和行為引導,使人們從生態保護出發,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自覺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國內外相關研究,從生態保護方面分析了人的心理需求,生態環境和人際環境構成的社會環境對人的情緒體驗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維護生態環境提高認知能力,應注重加強生態心理教育和行為訓練。生態保護對人的尊重與保護,也需要良好的社會關系和生態文明。生態建設的重要作用體現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及協同發展,實現人類社會長期可持續性發展。造成生態問題的原因,人的心理需求問題如果不解決,生態保護措施和政策也難以取得比較滿意的結果。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于生態的要求也有改變,從過去滿足基本物質需求轉變為深層次心理的感受。對生態保護的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研究 ,可以改變個體和社會的行為,使人們開始從不同角度來抑制生態破壞行為。
二、生態保護行為的心理需求特征
以目前的相關心理與生態研究的理論,我們直接應用在生態保護上面的知識比較廣泛。生態保護在維護社會利益、正確對待自然方面要求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研究人的心理以及生態保護的規律,心理學研究其實就是人的生態認知,相關理論都與生態保護密切聯系。心理和行為因素在生態保護中的作用,以構建生態保護框架體系。對心理和行為因素理論進行科學總結。心理因素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依據,生態環境保護是心理和行為因素的結果和表現。在相關理論基礎上,從心理和行為因素在生態保護中的作用為立足點,找出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心理需求特征。生態心理使生態更利于生態環境以及人類行為的一致。
生態心理主要是從生態保護致力于通過理論應用來進行生態保護研究,減少人們對生態的破壞,促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人們把生態保護的重點突出在引發生態問題的行為,以減少生活以及工業對生態的消極影響。人的個體心理需求對于環境保護行為的影響,生態破壞是由于人們的行為造成的,因此改善生態還是要依靠人們的基本行為。心理和行為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通過舒適的生態環境,可以,改善工作疲勞,建設良好的人際環境。心理和行為以及生態保護的研究是必須的。人類活動面臨的生態風險漸趨多樣,逐漸成為了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為生態保護和人們心理和行為預期之間的差異,生態保護的社會文化各方面必須具有整合的能力。
三、生態保護的心理和行為路徑
研究心理和行為的同時,應該了解這些都會在實際中影響到生態發展。心理與生態學科的融合發展是必須的。在生態保護與心理與行為的研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生態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人的活動及人在生態環境中的反應,可以指導我們組織好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心理和行為研究也已經逐漸開始在生態保護當中發揮作用。適應生態發展的基礎上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
生態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發展是多學科研究相結合的結果,需要使對生態的研究從在既滿足人類心理需求的同時,又減少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人的心理需求以及生態保護行為之間的關系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態保護行為,進而影響到生態環境。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影響個人環境行為的相關因素。研究心理和行為因素影響生態保護的路徑,并考察這些路徑表明,心理和行為因素對生態資源環境存在直接相關,它們影響著生態保護特定的路徑。 探討人的心理需求影響和保護生態的機制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根據人的需求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人類就是不斷的滿足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過程當中,防止對生態的破壞,是目前我們需要重視的。
四、生態保護的心理與行為發展趨勢
心理與行為應用對于生態保護的影響,就要確定人類活動是不是對生態有破壞性。生態保護對于人的心理和行為影響,在不同人對于生態環境的反應,利用心理和行為作為生態保護發展指標,進行生態保護與心理和行為反應相關性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影響生態保護最為明顯的是心理因素。心理與行為研究更多的是為了研究生態保護的心理機制,進而影響生態保護。發揮心理機制的作用,就可以保護生態環境,避免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去破壞生態。從心理和行為的角度了解生態保護可以通過生態環境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產生的影響進行觀察;也可以通過生態對心理和行為產生的影響,提出應對措施。
人的心理需求包括人的生存和自我實現需求,為了改變人們的生態環境就需要從心理方面,防止破壞生態環境。人類在科技和經濟方面取得成績.與此同時,生態資源開發不合理卻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環境污染給人類心理和行為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心理和行為研究要引導人們避免對生態的破壞,解決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生態環境是人們生活的重要資源,同時也是經濟發展所必須。現在的生態環境在人們生活方面比較注重于資源保護,這些雖然符合社會的發展,但是不足以滿足人在自然環境中可能發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會使人的心理感受不良,而使工作效率比較低,造成了生態資源的浪費。因此,在生態環境保護中,人的心理和變形為感受應該得到重視。在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同時,應增加人對生態的相關研究,進行生態保護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研究。人的心理及相應的生態保護行為 ,可以強化生態保護心理認知 ,消除負面心理。
五、結語
總之,人的心理和行為因素對于生態環境有著較大的影響,如果人的心理需求與生態環境不能和諧共生,那么將對生態造成破壞。生態保護需要相關心理與行為研究改變人們的心理需求和行為,以促進生態和人的和諧發展。保護不僅是保存,我們要將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生態環境保存下來,還要將它維護好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相應的生態問題也開始突出,生態保護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形成一種新型的生態自我,在生態環境中獲得認同感,可以在心理和行為理論上構造全新的生態保護心理學體系.。因為人的心理活動也是在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中,生態行為心理學研究應該是一個自然科學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從心理維度來探討環境保護,需要將心理學基本知識進行分析。 隨著生態問題的顯現和人們對保護生態的重視,在滿足人類心理和生活需求的同時保護生態,是我們必須著重研究的問題。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和行為可以保護生態環境,理論和實踐上都證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同時可以推動生態保護行為。
參考文獻
[1] 葛魯嘉.心理學研究的生態學方法論[J].社會科學研究,2009(2):161-165.
[2] 韋慶旺,孫健敏.對環保行為的心理學解讀——規范焦點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 2013,21(4):751-760.
[3] 張風琴,王庭照,方俊明.生態學視野下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09-114.
基金項目:本文是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生態保護的心理維度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JY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