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紅 劉璐
摘 要:處在信息化發展的時代,文化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發展形式,對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國民素質的提高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與此同時,文化本身也以各種形式和服務通過市場交換以創造價值,逐步形成文化經濟化的趨勢。
關鍵詞:韓國;文化產業;中國;啟示
韓國國土并非如中國廣闊、資源的豐富程度也占優勢、國內市場相對狹小,但其發展的速度是不容置疑的。20世紀末,文化產業迅速崛起,“韓流”席卷全球,從一定程度上為韓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也增強了韓國文化的影響力,讓世界對韓國刮目相看。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可吸收并借鑒韓國的經驗,制定符合中國的文化產業模式。
一、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因
(一)“文化立國”的國家戰略
亞洲經濟風暴后,韓國經濟受到重挫且陷入發展瓶頸狀態。1998年,韓國政府重新梳理了國家發展方向和機制,將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主要方向,提出以“政府支持、企業投資、民間運作”為框架的“文化立國”大政方針。將文化產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重點方向。隨之,韓國政府又制訂了符合自己國家國情的發展戰略計劃,制定出符合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促使文化產業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和發展。
(二)政府大力扶持
為促使本國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韓國政府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明確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走出國門,邁向國際市場,利用有限的資源,大力發展有益于經濟發展的前景產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服務。
(1)建立法律體系,成立文化產業機構。1999年,為規范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韓國政府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為本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保障。為適應信息時代發展,陸續對《影像振興基本法》《著作權法》《電影振興法》等相關政策法規做了相應的修訂,為大力發展韓國影視業創造了優越的市場條件。2002年8月,韓國政府又制定了《出版與印刷振興法》,規范了文化產業市場的發展和運行模式,避免出現惡性競爭行為。
韓國文化產業的管理工作主要由文化觀光部負責,并增設了“文化產業局”,其主要負責文化產業工作的管理。2000年,設立“韓國文化產業振興委員會”提出并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方向,保證制定的相關政策能有效實施,促使本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好。
(2)實行稅收優惠政策。韓國政府其他部門相關部門也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予支持,例如教育部、財政部等,教育部提供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財政部提供稅收優惠政策,為韓國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保障。1955年,韓國政府對電影制片商實行免稅,各種稅收優惠政策促進韓國影視產業的發展。
(三)企業創新發展
(1)強大自己。文化產業較強大的國家逐步通過各種方式穩定其市場壟斷地位,面對如此強大的壓力,要使自己強大起來,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發揮自身的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在政府的支持下,像三星公司投資興建的愛寶樂園,體現了創意化發展。文化產業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風靡一時的韓國影視劇,展現了韓國人不但會“講故事”,而且具有創意性,新穎性,足夠吸引觀眾。例如《大長今》,中國國內宮廷歷史劇大多是王室貴族的生活和政治斗爭,而《大長今》將宮廷斗爭作為整部劇情的陪襯,著重敘述一個普通的小女子的艱辛的奮斗史,通過積極樂觀、堅韌不拔、不輕言放棄的執著精神,深深的吸引并感動了廣大群眾。故《大長今》擺脫了傳統的題材,立意新穎,打造了一部優秀的示范性題材劇。
(2)“走出去”。雖然國內市場狹小,資源有限,但積極主動邁向國際市場,提高知名度,逐步增強影響力,為韓國文化產品發現消費者。韓國將中國和日本作為“走出去”的臺階,進而邁向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各類合作渠道,或自主舉辦文化相關展會,逐步向海外擴展發展平臺,大力推動韓國文化產業能快速“走出去”。“韓流”席卷亞洲正是“走出去”發展戰略的結果,促使更多的國家消費者投入到韓國消費的熱潮中。經過長期的堅持和努力,韓國文化產品出口出現了逐年增長的趨勢,為韓國的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同時也增加了經濟效益。韓國影視文化產品主要又兩個市場:一則是面對日本市場進行電影產品的出口;二則進行參與地區、國際文化產業交易市場。在2000年以來,韓國邁進了亞洲市場,取得明顯成效。例如將電子產品LG、三星;韓國服飾出口中國,邁入中國市場,與此同時,韓國加大對華出口化妝品且占據首位。
(四)文化產業人才培養
優秀的人才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具有創新型的人才。韓國政府為培養優秀人才,投入2000多億韓元,重點抓電影、游戲、廣播影像等產業的高級人才培養,還相繼設立了“大韓民國神話創造項目”、“1人創造企業支援中心”就是為了挖掘、培養具有潛力的創造型人才。此外,韓國政府還開設了傳統文化學校,并開設了科學保護、文物管理等專業,為文化產業發展培養人才。
二、韓國文化產業發展對中國得啟示
韓國政府提出并實施了正確的產業文化政策,發揮自身優勢,邁向國際市場,經過種種努力,使韓國成為文化產業強國。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對中國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和一定意義上的參考價值。
(一)制定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
韓國政府于1999年制定了符合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目標,長達5年時間,使韓國文化產品的產值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的份額增加5倍,而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有著很好的文化底蘊。中國要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計劃,不僅要做出長遠的規劃文化產業規劃或戰略,還要將具體發展的方式和方向做出具體細致的規劃。要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挖掘本土資源,符合實際生活,關注百姓生活,形成屬于中國的獨特風格,經過不斷的鞏固和強化,創造具有獨特的中國魅力文化品牌。
(二)加大政府財稅扶持力度
中國可通過稅收、政策、資金、財政支持等方向逐步推進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則采取強有力的減稅政策;二則政府要發揮專項資金的帶頭作用,加大社會資金的融入,重點扶持具有示范性的創意項目;三則制定完善配套的政府相關政策,加大對中小型創意性文化經營企業或機構的發展;四則建立補償機制,通過政府的優惠政策,進行項目補貼、獎勵、減稅等各種各樣的形式或方式,促進國內企業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同時也降低文化產業經營性企業的創新風險。
(三)建立健全中國文化產業法律法規體系
法律體系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關于文化產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多,應當先建立文化產業相關法律體系,像韓國的《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不僅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也減少市場主體的不公平競爭。其次要建立執法體系,避免出現重復執法或執法漏洞問題,否則在一定程度上將會損害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最后促進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系,促使文化產業朝著健康、穩定的趨勢發展。
(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制定文化產業相關法律法規,與此同時,也要加大對知識產權的管理機制和保護,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鼓勵知識產權管理,增強保護意識、開發與創造,促使文化產業市場健康發展。
(五)加大人才培養計劃
韓國政府為培養文化產業優秀人才,投入2000多億韓元。可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極其重要。一則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和文化產業結構或方向,有意識的明確培養目標人才,并列入國家緊缺人才培養計劃中。二則重點大學設立文化產業相關專業或學科,有針對性、有計劃性的培養人才。三則堅持“走出國門”培養計劃,吸收其他文化產業發展強國的精華,拓寬國際化市場,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文化產業優秀人才。四則積極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展覽、交流會等,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平臺,促使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中國應利用本土資源的優勢所在,合理配置,使我國優勢資源逐漸轉化為文化產業的產品優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戰略的消費方向,并逐步開拓國際市場,樹立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品牌。
參考文獻
[1] 詹小洪.大長今 折射韓國文化戰略[J].2006,03,20.
[2] 黃旭東.論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安全[J].求索,2009(06),75-77頁.
[3] 任鶴淳.韓國文化產業實況與發展政策[J].當代韓國,2004年春季號.
[4] 宋魁.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特點及其啟示[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