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剛性目標、底線目標。莎車縣作為地處偏遠的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縣,長期處于新疆反恐維穩的前沿陣地和主戰場,全縣經濟總量小、結構不合理,農民收入低,貧困人口多,財政困難,要實現全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不少難題。打贏扶貧攻堅戰,盡快補上貧困短板,對莎車而言,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
關鍵詞:莎車;脫貧攻堅;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內打響了脫貧攻堅戰。打贏三大攻堅戰,是化解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難點的必然之舉。莎車縣作為地處偏遠的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縣,長期處于新疆反恐維穩的前沿陣地和主戰場,全縣經濟總量小、結構不合理,農民收入低,貧困人口多,財政困難,貧困人口脫貧是莎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也是最艱巨的任務。要實現全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不少難題。
一、實現莎車全面脫貧,是莎車進入全面小康的底線目標
實現莎車全面脫貧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剛性目標、底線目標。只有著力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注重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使他們安居樂業,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才能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這是社會主義社會本質屬性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任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貧困地區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解決不了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無從談起。莎車縣地處新疆南疆三地州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既是反恐維穩的前沿陣地,也是南疆地區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2014年,全縣貧困重點村223個占村總數的46%,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83萬戶、20.58萬人(占總人口的23.6%、占農村人口的30%),2017年建檔立卡信息數據再次復核后,確定莎車縣有21個深度貧困鄉鎮,264個深度貧困村,目前,仍有建檔立卡扶貧對象3.8萬戶、14.8萬人,占總人口的21.12%。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解決不了這3.8萬戶、14.8萬人的脫貧問題,莎車縣就無法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會嚴重影響黨和國家在莎車各族人民心中的形象,會影響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影響黨在國際國內的聲譽。打贏脫貧攻堅戰是莎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二、莎車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的原因
由于自然環境、歷史條件等多種原因,群眾困難多,困難群眾多,加之縣財政困難,受財力限制自身發展能力不足,要實現全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解決莎車的脫貧問題,任重而道遠。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耕地面積少,貧困戶基數龐大。莎車縣戶籍人口87萬多人,絕大部分在農村,卻僅有173萬畝耕地,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兩畝多,而且由于生產方式落后、投入不足等原因,畝均產出不足千元,去除物化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純收入少;農村呈現人多、地少、貧困基數龐大的局面,這是莎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
全縣種植業種植結構單一,產業附加值低,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目前,農村種植業仍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產值低、收入差;農資成本高,棉花價格較低,農副產品缺乏精深加工,附加值難以體現,導致農產品銷售價格普遍較低,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或者市場發生大的波動,就會出現較大虧損,很多種植棉花的農民辛勤勞作一年卻得不到好的回報,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龍頭企業少,農副產品、輕工業產品自我消化能力差。由于整體的產業化經營水平還比較低,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較小,帶動能力不強,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差,流通相對滯后,經濟成效有限,尤其是沒有給農民帶來直接、明顯的收益,影響了農民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
霍什拉甫、喀群、達木斯鄉等鄉鎮由于地處山區,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整村推進村工作受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脫貧路徑受限。三個鄉鎮各種資源嚴重匱乏的制約可開墾的土地有限,屬于典型的人多地少,人均不足0.5畝耕地,人均占有資源量嚴重短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產水平低,農民增收困難,造成“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不利現狀較為嚴重,只能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才能實現脫貧。
貧困人口思想觀念陳舊,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自我發展意識,寧愿守窮業,不愿走出家門勞務輸出實現就業的現狀較為突出;部分人嘗到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的甜頭,核定貧困戶時,相互“攀比”,從“等、靠、要”衍生出“爭當貧困戶”的扭曲思想,絲毫沒有勤勞致富的意識。
三、深刻認識縣情,聚焦總目標,壓實責任,確保脫貧攻堅戰大獲全勝
為確保莎車縣如期完成脫貧任務,莎車縣深刻認識縣情,制定了具體計劃和行動方案。按照“五年目標任務,三年規劃實施、兩年鞏固提高”的路線圖,壓實責任,落實各項工作。
1.組建專班,加強組織領導,科學謀劃、壓實責任
莎車縣成立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工作專班,設綜合協調組,扶貧對象精準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工作組,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精準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工作組,措施到戶、精準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工作組,因村派人精準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工作組,脫貧成效精準、社會兜底脫貧一批工作組六個專項工作組,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堅持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壓實責任,層層簽訂責任書。建立聯系點縣領導每月住村不少于4天、包聯部門領導每周輪流住村不少于2天、包聯干部每半月與幫扶戶見1次面制度,幫助貧困戶出思路,想辦法,講政策,謀發展,強化幫扶措施落實,嚴格督促檢查,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制定《莎車縣脫貧攻堅考核辦法》,對重點村實行以脫貧實績、鞏固成果為主的分類考核,實行扶貧開發責任和成效“一票否決”制。
2.突出底線扶貧,著力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堅持把解決貧困戶的住房問題作為精準扶貧的首要任務,按照“規劃先行、合理布局、相對集中、功能完善、適度超前”的原則,通過整合國家、自治區項目資金、上海援疆資金、農民抵押貸款,采取縣財政貼息和戶幫戶、富戶帶貧困戶、黨員團員帶貧困戶的方式,用1—2年時間全面完成安居富民工程建設。
多方籌集資金,完善50戶以上居民點的道路硬化、亮化、供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由縣財政出資為建房貧困戶每戶補助2000元安裝家用采暖鍋爐,解決取暖問題,真正讓農村居民享有城里人的生活。
3.堅持精準脫貧,確保不丟一戶、不落一人
通過發展產業、提質增效解決脫貧。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通過教育培訓、轉移就業解決脫貧。堅持教育對接產業、立足本地,千方百計促就業。通過易地搬遷和生態保護解決脫貧。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的原則,圍繞“建房、搬遷、就業、保障、配套、退出”六個關鍵環節,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的三個山區鄉鎮實施易地搬遷安置。通過一戶一策、政策兜底解決脫貧。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的原則,繼續擴大“五?!崩先?、孤兒集中供養、集中收養規模,全面做好服務。
4.強化保障措施,推動精準脫貧取得實效
健全投入機制。抓好區內協作幫扶,推廣先富幫后富、百企幫百村、“訪惠聚”駐村貼心扶貧等方式,引導各級將財政資金、行業資金、信貸資金、社會幫扶資金、援疆資金及有關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重點向貧困村匯集,集中解決貧困問題。強化資金監管。健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制度,落實“鄉鎮申報、縣級審核、地區備案,鄉鎮初檢、縣級驗收、縣級報賬”制度,做到資金使用高效安全。健全驗收機制。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查制度,以“兩不愁、三保障”為基本目標,每年8月底和10月底開展2次自查自驗,找問題,補短板。完善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后期監測管理,鞏固提高脫貧成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2015.12
[2]莎車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5.12
[3]莎車縣脫貧攻堅戰九大工程三個保障責任分解方案,2018.4
作者簡介:
吳莉(1982--)女,漢族,中共黨員,2005年6月畢業于新疆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本科學歷。2005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莎車縣委黨校漢語理論教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