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浩
201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必須充分認識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實實把金融工作做好。
資料顯示,2017年,銀監會共作出行政處罰3452件,其中處罰機構1877家,罰沒29.32億元;處罰責任人員1547名,其中罰款合計3759.4萬元,對270名相關責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終身銀行業從業和高管任職資格。防風險、治亂象成了去年以來我國金融領域的關鍵詞,同時“防風險、治亂象”也是金融業生存發展的現實要求。合規經營是銀行業的立身之本,要在創造利潤、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時,防風險、治亂象,確保合規經營,是銀行業必須面對而且要迎難而上的課題。
2018年被確定為陜西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合規建設深化年”,陜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突出“強合規、治亂象、防風險”主題,對合規管理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實踐,樹立了底線意識,使“合規創造價值”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系統持續穩健發展的合規文化。結合工作實際,本人認為信合系統在“強合規、治亂象、防風險”方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形成完備合理的管理體系和思想、文化體系。
一、用制度匡正行為
合規,就是符合規矩。對于銀行而言,合規就是指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與法律、規則和準則相一致。從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關于合規風險的界定來看,銀行的合規特指遵守法律、法規、監管規則或標準。根據新巴塞爾協議的定義,合規風險指的是:“銀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規、監管要求、規則、自律性組織制定的有關準則、已經適用于銀行自身業務活動的行為準則,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監管處罰、重大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失的風險。”
無論是在世界范圍內,還是中國國內,對于銀行而言,并不缺少規章制度。除了《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等國家法律法規,在各個省市區,也有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相關規章制度。同時,在每個銀行的經營中,也有一系列符合國家大政方針和本企業發展趨勢的規章制度。所有的規章制度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完善的商業銀行運行管理體系,不僅是銀行業在經營活動中的基本框架,同時也是銀行業能夠長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但是制度的存在與落實并不是等同的,在近年來的各家銀行的經營發展中,違規行為并不鮮見,這些只注重短期目標的行為不僅擾亂了行業秩序,損害了行業利益,也對自身發展造成了傷害。因而,也就要求每一個銀行及其工作人員,著眼大局、著眼長遠,以制度為底線,保證經營的合理合規。同時,也要求監管部門在規范管理中建立嚴格的懲罰機制,用制度的剛性校準行業的經營行為。
2017年,我國銀行系統共作出行政處罰決定3452件,其中處罰機構1877家,罰沒29.32億元;2018年僅1月就開出罰單497張,罰沒金額超過8.98億元。在這種嚴厲的治理措施下,我們看到,銀行業的競爭和經營走向了良性發展。
二、用技術監控風險
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速度提升,銀行的風險識別、評估和處理的速度明顯會提高,風險管理的水平也會大幅度提高。銀行業“互聯網+”模式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創新,將在多層面、多緯度發揮積極作用,對推進銀行業的轉型升級有著積極意義。銀行業應當充分利用新技術,做好風險管理。
但是,就目前而言,盡管銀行業在“互聯網+”的應用方面采取了積極的探索,但是在風險管理上依然有很大的差距,無法適應現代科技的發展速度,也不能滿足管理應用。主要表現在相對落后的管理思維無法適應不斷更新的新技術和新經濟環境,原有的數據管理體系存在不足,功能單一或者渠道不通暢,無法形成有效對接,在“互聯網+”大數據應用中存在障礙。同時,傳統銀行在數據信息的獲取中,偏重于內部信息和金融機構所發生的數據信息,而較少的關注外部數據,導致在復雜的金融環境中,不能及時準確作出風險管理。
大數據應用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銀行”模式對于商業銀行而言,不僅可以通過大數據提高銀行風險控制能力,還可以通過云計算讓銀行的風險管理模式發生變革,促進銀行運營管理流程和體系發生升級變化,打造更加合理的運營模式。同時,大數據發展還可以成為銀行系統的風險評定參考標準,建立規范的銀行風險管理體系,促進合規運營。
所以,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銀行在強合規、治亂象、防風險等方面必須要緊跟技術潮流,用技術的手段監控風險的發生,構建多功能的信息采集平臺,建立內部和外部信息數據庫,采用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分析手段,構建主動型管理模式,預防風險發生,主動適應新的金融發展環境。
5月6日,陜西信合電子渠道及互聯網金融統一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并對外服務,這必將對陜西信合進一步加強互聯網時代普惠金融服務能力,鞏固和發展服務三農金融主力軍地位提供重要信息系統支撐,通過“搭平臺、引場景、建生態、優運營”,陜西信合的“強合規、治亂象、防風險”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用文化打造環境
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將企業發展與文化建設有機結合,不僅打造企業品牌、樹立企業形象的需要,更是用文化引領企業發展,增強企業發展內動力的需要。在當前全國上下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銀行業“強合規、治亂象、防風險”工作扎實開展時期,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圍繞企業實際,以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學習的成果,以文化的力量不斷引領企業的健康發展。陜西省聯社黨委在中心組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中,黨委成員結合實際,通過學習“十九大”的精神實質,對指導全省農合機構的工作,尤其是服務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這等方面,提出了新招和實招。
用文化的力量來營造“強合規、治亂象、防風險”的外部環境,主要可以考慮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找到合適的文化載體。信合系統有著較為龐大而又完善的網絡體系,要建立一種將發展、學習和文化相結合的一種大文化環境,讓每一個信合人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文化、業務素質,為自己的發展和所在單位的發展營造文化氛圍、提供推動力。其次是要將文化融入細節之中,讓“強合規、治亂象、防風險”工作如同傳統的企業形象識別系統一樣,成為企業員工在行業立足的基本素養,成為一種類似于禮儀、語言、動作、文明、服裝、思維等元素的行業規范。再次是要通過不斷的培訓和學習,組織集體活動,讓文化的交流和學習形成發展合力。5月30日,陜西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集中對賬和事后監督系統上線培訓班開班,這些無不反映出文化環境對銀行業發展的影響。
總之,用文化的力量和特征助推“強合規、治亂象、防風險”工作的開展,是要堅持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正確導向,加大主題宣傳活動,形成知規、守規、嚴規、敬規的氛圍,讓“強合規”成為全信合系統的行為自覺,用文化的力量推進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雙邁上新臺階。
目前,陜西信合系統“強合規、治亂象、防風險”工作正在全面開展,3月20日,省聯社召開全系統“合規建設深化年”動員暨市場亂象整治工作推進會議,我們應當把握“合規建設深化年”的主旨,進一步發揮黨組織作用,推動黨風廉政工作在識別、評價、控制風險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加強培訓管控,加強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把握員工思想動態,防范思想風險、行為風險、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