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均勤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不斷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立足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新時期新形勢對師德師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為加強“教書育人”中“育人”環節,探索新時期加強師德建設的路徑,讓學生主動挖掘老師身上的人格魅力,在微信等網絡平臺分層次、成系列推送“行為世范”系列師德故事,宣揚老師身上的人格魅力和閃光點,形成強大的正能量,錘煉學生的品格。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
教師大計,師德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2],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十九大報告也為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則對師德師風建設作出了總體部署,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1]。
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一是加強教師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二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質。三是弘揚高尚師德[1]。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以學系師德師風建設為載體,弘揚高尚師德,加強引領,注重感召,弘揚楷模,開展教師宣傳,發掘師德典型、講好師德故事,推出了一批展現教師時代風貌展示,形成強大正能量,錘煉學生的品格。
一、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
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是知識傳授與人格培育的統一。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應基于教師的人格,因為教育力量只有從活動的人格源泉中產生出來的。無論什么章程與計劃,無論什么巧妙的設施,哪怕想得怎樣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的人格”,“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師完善的人格是師德建設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
二、新時期師德師風建設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1.新時期師德的內涵展現出新特征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劃一的、過于理想化的師德建設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師德的內涵也展現出新特征。師德的評判主體是學生和社會。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好老師的形象,好老師沒有統一的模式。
2.新時期師德的影響范圍擴大
在數字時代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政府和社會都對師德建設給予了極大關注,也取得了很多成就。隨著網絡媒體的廣泛傳播,師德的影響更加廣泛,師德的影響因素更加多元,一旦師德問題被曝光,很容易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極大損害教師群體的社會形象,影響學校聲譽。
3.新時期師德建設的機制還不夠完善
從教師的精神層面來看,歐美國家將師德分為規則、原則、理想三種層次[3]。規則是道德底線,不允許某些行為出現;原則是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理想是最高層次,是內化的要求。目前的師德師風建設機制研究側重于底線考核。僅有底線是不夠的。
三、新時期師德師風建設路徑的探索與實踐
1.認識、豐富師德的內涵
及時跟進教師在教授知識文化過程中的工作態度和導向,教師在調節與學生、其他教師以及管理部門之間關系時堅持的態度和原則等內容[4],增強師德建設的時代感,加強師德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認識、豐富師德的內涵,使師德與時俱進。
2.宣揚師德正能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以下簡稱“高分子系”)通過“行為世范”系列調研,發掘學生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從導師身上學到的做人道理,講好師德故事。在學習科研上,有跨專業學生講述剛入學時,對課題不了解,導師從最簡單的課題基本原理,到師兄師姐們體系的設計思路,都講解清楚,他至今仍記得是那張畫滿各種原理圖的A4紙打開了研究生生涯的大門。有畢業的學生講述向導師求助尋找一篇論文的電子版,導師很快給予了答復,后來才發現,這篇論文因為出版年份久遠,并沒有網絡電子版,導師親自去圖書館查找,將當年的存檔期刊影印了下來。在生活上,有學生講述導師會給他們講述曾經缺水沒空調的夏日杭城,他每天睡地板的趣事;有學生講述導師會經常講他的見聞,從嚴謹的、一絲不茍的德國研究室氛圍,到韓國課題組內特別的風格,再到澳洲湛藍的天空,金色的沙灘以及獨特的風俗,豐富著我們的見識;有學生講述導師在元旦的課題組迎新會上,特意書寫了包含他一生研究的兩大化學元素“鈦”和“鎂”(聚烯烴催化劑的主成分)的元素對聯“迎(Ag)新(Zn)納(Na)福(F)家(Ga)和(Hf)美(Mg),來(Re)喜(Sg)得(Tc)金(Au)身(As)康(Sc)泰(Ti)”送給大家。從各方面的小故事上,學生們從導師身上收獲了滿滿的正能量。將這些學生心目中的師德正向內容具體化、規范化,為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了支撐。
3.營造師德師風建設全氛圍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高分子系通過“行為世范”系列的宣傳,有結合研究方向做“浙里傳‘感”(敏感材料)、LMT的“思源之巔”、“傳光電之道、解生活之惑”等等,有結合老師的印象做 “慈祥的‘奶奶”、“大家長”、“大師兄”、“嚴師慈父”“、“愛如春風,情似瑞雨”等等,有結合老師的影響做“以心育人,潤物無聲”、“求是園中的點燈人”、“學術深厚為良師,研途指引似明燈”等等,有結合老師的特質做“大愛無疆”、“儒雅博學”、““自在的前行”、“嚴師出‘高徒”、“為人師表、賢才君子”等等,有巧妙結合老師的名字做“利弟子而無求,平凡中見不凡”等等,挖掘教師的師德故事,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使師德力量轉化為廣大教師的生動實踐。
4.凝練師德內涵,營造良好的師德師風全氛圍
探索讓老師化被動為主動,讓師德建設從“不要”到“不錯但還可以更好”轉變,讓道德教育內化成自我實現的需要,提升師德建設水平的有效途徑。首先,建立健全學系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實施細則明確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目標任務、工作內容以及對師德師風的考核獎懲。在職稱評審、崗位聘任、評獎評優、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等重要事項上突出師德師風重要地位,將其作為必要的考察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以此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底線。其次,通過“行為世范”系列宣傳,加強師德故事典型引導,營造良好的師德師風全氛圍,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引發師生的真誠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引導教師不斷提高個人修養,提升師德師風建設水平。通過“人之性”引發的真誠力量,體察到內心有要求自己行善的力量,實現自身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系。有了內化的要求,就容易從“不要”到“不錯但還可以更好”轉變,走上“人之道”,必然 “擇善而固執之”。進而止于至善,達到完美的人格境界—“人之成”[5]。
師德師風建設永無止境。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只有以良好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和行為表現,才能給予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才能成為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才能錘煉學生的品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Z]. 2018.01.20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新華網,2016.12.08
[3]張西方.《教師德性倫理及其建設》[D].山東師范大學,2007
[4]楊曉.《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師德建設:現代、問題與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5.03
[5]傅佩榮.《國學的天空(修訂版)》[B].岳麓書社,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