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
(西安外國語大學 德語學院,陜西西安 710128)
二語習得是指在自然或有指導的情況下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學習并掌握母語以外的一門語言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克拉申受喬姆斯基提出的語言習得機制啟發,在其著作《第二語言習得的原則和實踐》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提出監察模式 (Monitor model)。該模式主要由五部分組成,分別是習得——學習差異假設、輸入假設、自然順序假設、情感過濾假設和監控假設。
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被看作是該研究領域最全面、在第二語言教學中運用最為廣泛的理論,它對第二語言課堂及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將從這五個假說出發,淺析其對當代德語課堂和教學的啟示。
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的出發點和核心是區分“習得”和“學習”。他認為,習得與學習是相互獨立的兩個過程,學習不能轉化為習得:語言習得是無意識的,通過對目的語的實踐使用,在交際過程中自然掌握第二語言,與兒童母語能力的發展過程相似;語言學習是在教學計劃和教材的指導下,通過教師講解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加上有意識的練習和記憶等活動,從而掌握第二語言。習得的結果是潛意識的,而學習的結果則是對語言結構有意識的掌握。克拉申強調“習得”是第一位的,只有通過習得才能真正掌握目的語,但并不排斥“學習”。
該假說可以指導德語詞匯的傳授和記憶。由于德語單詞的復雜性(名詞性、數、格,等),如何高效記憶單詞、并在實際交流中運用它們是德語學習者面臨的困難之一,原因在于他們無法置身德語語境,只是“學習”,而非“習得”。“習得—學習”差異假設可以為德語詞匯記憶和運用提供新思路:在單詞記憶過程中,可采用聯想記憶的方式,借助圖片或者實物,把單詞融入生活,模擬習得過程;還可以通過記憶游戲 (Memo)、角色扮演 (Rollenspiel) 等方式,營造日常生活會出現的場景,提高實際運用能力。在中高年級課堂,教師可使用德語授課,并鼓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用德語進行交流。當然,“學習”也同樣重要,中國德語課堂普遍重視語法知識與語言規則的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將語法知識的學習和實際運用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語用意識,挖掘話語的交際功能。
輸入假設解釋了如何習得語言。克拉申在語言習得的前提下,總結出i+1公式,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水平 (i) 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將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根據這個假設,語言輸入在保證足夠輸入量的前提下,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以略高于學生現有水平為宜。
輸入假設對于德語聽力和閱讀教學過程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在德語教學中,聽、讀都屬于輸入性技巧 (rezeptive Fertigkeiten),教師應該從不同渠道、用可行的方法讓學生接觸到“可理解輸入”。比如在本科開設的“德語報刊選讀”“德語視聽說”等課程中,應選擇難度合適的文本或視頻音頻材料,兼顧可理解性和趣味性,即閱讀材料或聽力文本難度略高于學生水平、生動有趣,并且保證足夠的輸入量,滿足外語學習的先決條件。課堂外也可鼓勵學生利用多媒體手段獲取信息,如瀏覽德語網站、聽德語歌曲、觀看德語電影和閱讀原版小說等。

此外,克拉申還在此假說中引入“沉默期”這一概念:成人或兒童在掌握說話能力前,都會有一段沉默期,直到他們聽懂的量達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夠自信時,才有可能說話。這個時期是正常且必要的。在這個時期,教師不應過于急躁,強迫學生開口。
外語學習的效果除了受客觀因素影響,比如學習環境、教師水平等,其學習速度和效果還會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動機、態度、自信心和焦慮: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越明確,學習態度越積極,自我感覺越良好,課堂氣氛越輕松,情感屏障就越低,學習效果就越理想;反之,當學習動機缺乏,態度消極,自信心不足,課堂氣氛過于焦慮和緊張時,情感屏障會升高,學習效果也會普遍偏低。

監控假設揭示了習得與學習的相互作用。克拉申認為,語言習得引導學習者講第二語言,并直接關系到其流利程度;而語言學習則起到監控作用,對話語進行編輯和修正,也就是學習者會用學習到的語言內容來檢驗實踐中語言的準確性。這種監控可以發生在寫或說的之前或是之后,其發揮依賴于:(1)足夠的時間;(2)注意語言形式;(3)知道規則。
在德語教學中,說和寫都屬于輸出性技巧(produktive Fertigkeiten),監控假設對口語表達的負面影響較多,因為學生此時更多地注意交際內容,而不大注意言語的形式。如果此時教師過多使用監察手段,不斷地糾正言語中的錯誤,勢必會打擊學生信心,影響其表達積極性。而在寫作教學中,監控假設則起到積極作用:首先教師根據學生水平挑選難度適宜的寫作題目,鼓勵學生使用習得知識和語感進行創作,而在修改階段,培養學生使用監控假設,利用學習的知識檢查語法和句子結構如形容詞詞尾、名詞詞性、動詞變位等,提高文章準確性。
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對于指導德語教學、提高學生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當代外語課堂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教師應該重視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的全面發展,從單一的重視語法知識的學習向語言交際轉變,重視聽說訓練,從“我知道”變成“我可以”;
(2)營造純德語環境,將德語融入日常生活,借助多媒體手段豐富“語言材料”的輸入(歌曲、電影、報刊),且輸入知識應略高于學生現有水平。
(3)可通過語言游戲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合理監控,不要過多、過急地糾正。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也存在一些爭議,不可照本宣科,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加以調整,努力讓德語學習向習得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