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剛
(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結構易損性一般指在意外事件作用下結構受損傷的程度,主要包括破壞以及倒塌兩個方面。橋梁結構作為工程中常見的結構之一,承受著較大的外荷載作用,例如橋梁易受風力作用而導致拉索斷裂等[1]。對于拓撲分析方法,目前工程上主要通過將要研究的構件移除,依次分析構件移除后結構的響應。近年來,國內學者進行相關的研究,例如,劉震等[2-3]以飛燕式鋼管混凝土拱橋作為例,采用數值分析方法對地震樣本進行輸入,并采用Park-Ang 損傷模型對地震損傷進行識別,得到了近斷層地震動和非近斷層地震動的易損曲線;王海良等[4]以曲線鋼管混凝土空間組合桁架連續梁橋為例,使用OpenSees 軟件建立了三維有限元動力分析模型并從PEER 地震數據庫中選取10 條地震動記錄進行增量動力分析。劉文政、劉陽冰等人[5-6]以雙桿體系為例進行分析,將荷載作用下的節點位移隨雙桿夾角的變化規律相互對比,證明了構形度為整個結構或子結構構形好壞的評價指標;于剛、余章良等[7-8]以平面桿系結構三角形鋼屋架為例,并將構形易損性理論推廣至空間桿系結構,之后對單層柱面網殼結構的易損性進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以某中承式鋼管混凝土肋拱橋為例,利用有限元數值軟件,分析了橋梁的拓撲易損性特點,并著重分析了單根吊桿斷裂、上下游各一根吊桿斷裂、同側雙吊桿斷裂情況下橋梁的橋面位移和易損性,以期為工程施工和抗損設計提供參考。
某地一個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肋橋,該拱肋橋的橫跨236 m,矢跨比1/5,拱軸線呈2 次拋物線。拱肋為等高等寬的鋼管混凝土桁構,拱肋截面總高4.5 m,總寬2.0 m。主拱肋圓管外徑700 mm。腹桿外徑400 mm。
橋梁中的吊桿橫梁為雙吊桿,之間通過現澆段連接到一塊,對于帶吊桿,其內部鋼絲束直徑大小為6 mm,而每束里面又包含60 束鋼絲。在其強度方面,標準強度為1.57 GPa,對于單根吊桿,其斷裂時的臨界荷載為1 870 kN。

圖1 橋梁結構示意圖
圖1展示了橋梁的吊桿結構示意圖。對于上、下側游的吊桿,分別采用英文字母S 和X 進行表示,由圖可知,從左到右,對于上游吊桿,編號順序為S1~S30,同理對于下游側吊桿,編號為X1~X30。這里舉個例子,如編號S1Z,表示為1 號吊桿橫梁上游側的左側吊桿。這里面S 就表示上游側,而Z 表示為左側(對于右側來說,用Y 表示),數字1 表示標號為1 號的吊桿橫梁。
如圖2 所示,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軟件進行建模分析。模型中主要包含拱肋、吊桿、橫梁預應力筋以及二期恒載等單元,對于上述單元,分別采用Beam189 單元、Link10 單元、Link8 單元以及mass21單元。對于殼體,采用Shell181 單元,將混凝土面板分成含有5 個結構層的殼體單元,對于混凝土面板,其采用的本構模型為DP 模型,對于鋼筋,其采用的本構模型為BISO 模型。模型中橋面板兩端進行簡支。

圖2 數值模型圖
本節主要考慮單根、雙根吊桿斷裂帶來的影響,并假設吊桿斷裂為一次性全斷裂,即全部喪失承載能力。

圖3 跨中S15Y 吊桿斷裂過程中橋面位移
如圖3 所示,為橋梁跨中S15Y 吊桿斷裂過程中橋面位移,在有限元軟件中,采用單元生死技術在全橋的靜力分析后將斷裂的吊桿殺死。由圖可知,靜力條件下橋面的位移值大小為151.3 mm,在S15Y吊桿斷裂瞬間,橋面下沉明顯,其中最大位移值為173.5 mm,相比于靜態時撓度增加了22.2 mm。此外,根據圖可以看到,在橋面最大位移之后,橋面又緩慢上浮并于40 s 前后逐漸趨于平衡,最終穩定值為166.8 mm。
如圖4 所示,為同一根橫梁上下游S15Y、X15Y吊桿斷裂時橋面的位移。根據以往經驗可知,對于同一根橫梁上兩端同時有一根吊桿斷裂,會引起吊桿橫梁向異側扭轉并對橋梁穩定產生不利影響。由圖可知,靜力條件下橋面的位移值大小為152.4 mm,在S15Y、X15Y 吊桿斷裂瞬間,橋面下沉明顯,其中最大位移值為177.6 mm,相比于靜態時撓度增加了25.2 mm。此外,根據圖可以看到,在橋面最大位移之后,橋面又緩慢上浮并于40 s 前后逐漸趨于平衡,最終穩定值為169 mm 上下。

圖4 相同橫梁上下游S15Y、X15Y 吊桿斷裂時橋面的位移
如圖5 所示,為同一根橫梁同側S15Z、S15Y 吊桿斷裂時橋面的位移。對于同一根橫梁上同側同時有兩根吊桿斷裂,會引起吊桿橫梁下沉并對橋梁現澆兩側穩定產生不利影響。由圖可知,靜力條件下橋面的位移值大小為152.8 mm,在S15Z、S15Y 吊桿斷裂瞬間,橋面下沉明顯,其中最大位移值為227.3 mm,相比于靜態時撓度增加了74.5 mm。此外,根據圖可以看到,在橋面最大位移之后,橋面又緩慢上浮逐漸趨于平衡,最終穩定值為200 mm 上下。

圖5 相同橫梁同側S15Z、S15Y兩根吊桿斷裂后吊點處橋面位移
橋面易損性的相鄰橫梁間最大豎向位移Qi和最大相鄰吊桿應力σi作為評價指標。其中,Q 表示斷裂吊桿的吊點與相鄰吊桿橫梁上近側吊桿吊點的相對位移,對于易損傷場景i 對結構性能的影響程度Ki按式(1)、式(2)定義:

式中:Q 為極限相對位移;[σ]為吊桿容許應力。對于Kiu和Kiσ的取值大于1 時,可取1.0。
考慮橋面板配有通長預應力筋而不至塌落,根據文獻[9]取開裂位移27.5 mm 作為完全損毀的標準。吊桿的容許應力[σ]取值為在吊桿安全系數為

如圖6 所示,為單根吊桿斷裂時橋面的易損系數,由圖可知,對于短吊桿斷裂,一般易損性值較小,而長吊桿斷裂時易損值較大,故長吊桿斷裂對橋面穩定帶來的影響更大。圖7 為橫梁上下游各一根吊桿斷裂時橋面的易損系數,由圖可知,上下游各一根吊桿斷裂時的易損性更高。此外,同側兩根吊桿斷裂時,各個斷裂組合橋面都超過了完全破損狀態,此處未列出。

圖6 單根吊桿斷裂時橋面易損系數

圖7 橫梁上下游各一根吊桿斷裂時橋面易損系數
本文主要以某中承式鋼管混凝土肋拱橋為例,利用有限元軟件,分析了橋梁的拓撲易損性特點,并對單根吊桿斷裂、上下游各一根吊桿斷裂、同側雙吊桿斷裂情況下橋梁的橋面位移和易損性進行了評價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a)在S15Y 吊桿斷裂瞬間,橋面相比于靜態時撓度增加了22.2 mm,在橋面最大位移之后,橋面又緩慢上浮并于40 s 前后逐漸趨于平衡,最終穩定值為166.8 mm。
b)在S15Y、X15Y 吊桿斷裂瞬間,橋面相比于靜態時撓度增加了25.2 mm。在橋面最大位移之后,橋面又緩慢上浮并于40 s 前后逐漸趨于平衡,最終穩定值為169 mm 上下。
c)在S15Z、S15Y 吊桿斷裂瞬間,橋面最大位移值達到227.3 mm,相比于靜態時撓度增加了74.5 mm。在橋面最大位移之后,橋面又緩慢上浮逐漸趨于平衡,最終穩定值為200 mm 上下。
d)對于短吊桿斷裂,一般易損性值較小,而長吊桿斷裂時易損值較大,即長吊桿斷裂對橋面穩定帶來的影響更大;上下游各一根吊桿斷裂時的易損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