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英語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心理和認知水平活用教材,進而有效地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育人成效。本文立足于中職學生現狀,針對當前英語教材存在的局限性,從“調整教材順序、動態教材內容、優化教材服務”三個層面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讓中職英語教材“活”起來,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材;活用
【作者簡介】楊秀香,福建省尤溪職業中專學校。
新課程理念下,教材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師生對話的“橋梁”。教師不能僵化地依據教材實施教學,而應從內容、結構、方法、進度以及資源整合角度,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取舍和調整。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基于中職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和英語教材存在的問題,嘗試從“調整教材順序、動態教材內容、優化教材服務”三個層面激“活”教材,與同仁共勉。
一、調整教材順序,促進結構合理
現行的國規中職英語教材按年級分4冊,分別是基礎模塊1、2,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每冊含十個單元,在話題選擇上能貼近生活,如問候、求職、購物、就餐等,但相關話題之間在編排上聯系不緊密,隨意性大,不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因此,根據學生認知特點,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在“單元之間、單元內、課內”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
1.單元之間的調整。即對各單元的順序進行調整。如:將高教版中職英語職業模塊第一冊中的unit1(Nice to meet you!),unit3(I can do it ),unit5(What s your hobby?)進行整合,將有關見面問候時的禮節、問候語及個人信息(姓名、年齡、能力、愛好等)的英文表達系統化。將unit4(Welcome to our party),unit9(Welcome to the English club)進行整合,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社交邀請活動,掌握英語邀請書信的寫作格式和寫作方法。將unit7(Can I speak to Sara, please ),unit8(How can I get to the nearest bank ?)進行整合,讓學生明確在“打電話找人和問路”時禮貌用語,掌握相關的英語句型表達。再如,教材中某個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某件事情相關,可以提前教學這個單元,以激活學生的認知興奮點,激發他們對新知識的探求欲望,如每逢節假日,尤其是國慶黃金周,學生也會隨家人、朋友們外出旅行,因此在節日放假前調整學習“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 ”單元知識,將學生分成四小組進行“頭腦風暴”練習,鼓勵學生通過話題圖片和單詞的提示,仿照本單元的短文,寫旅游計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單元內的調整。單元內調整指重新調整和組合某一單元中幾個部分的順序。現行教材中各單元編寫的學習順序:Lead –in、Listen and Speaking、Reading and Wring 、 Language in Use、Unit Task、Fun Time 、Self-check,但在具體學習活動中需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認知規律重組順序,促進學生學習省時高效。如在基礎模塊2中的unit10 Why was it built? 本單元語言運用部分要求學生掌握一般過去式的被動語態。如果對一般過去式的被動語態只是一知半解,那么學習聽力部分肯定是望而生畏。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局面,筆者打破正常的單元學習順序,引導學生弄清一般過去式被動語態的基本結構、肯定句式、否定句式,一般過去式主動語態與被動語態的句型轉換等,之后,學習聽力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有了一般過去式被動語態語法知識的鋪墊,學生也能就聽力中的對話內容進行角色表演,活躍了課堂,增強學習的成就感。
3.課內調整。課內調整指重新調整和組合某一課時中幾個部分的順序。學習基礎模塊1中Unit6 Can I take your order?(Reading and Writing)時,教材中的順序:Task1 :Read and circle.(你邀請朋友去“美味餐廳”用餐,就所提供的菜單,圈出你想為朋友點的食物。Task2: Read and guess .(仔細閱讀菜譜中食品的價格,猜猜句子中畫線部分的意思)。Task3: Read and write .(你是“美味餐廳”的服務員,你正在為顧客點菜,請填寫點菜單)。本課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對部分詞匯較熟悉,如:Beef Steak , Hamburger, Fruit Salad……,為避免學生懷著“a piece of cake ”學習態度,筆者先安排學生完成Task3,看是非常淺顯的任務,還是有很多學生出現細節上的錯誤,要么桌號忘填上了,要么價格填寫不規范(無標上單位,非單價,或總價計算不正確),要么菜名混淆了,諸如此類的小錯誤讓學生反思了自己的麻痹大意,之后,在教師授課過程中表現地更加認真,積極,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動態”教材內容,促進內容易學
教材知識呈現是敘述性的,圖表、文字表述是靜態的,靜態的文本特質讓學生獲取知識受限。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教材“活”起來成為可能,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教材有機結合,形成“動態化”教材,“動態”教材與學生的動態學習過程相得益彰,課堂教學就有了全新的感覺。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如果教材本身充滿內在的興趣,就會引起學習者“直接的、自發的注意”,合乎學習者的心理需要,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結合信息化教育技術,嘗試著從詞匯、情景等方面動態教材。
1.“動態”詞匯。中職生學習英語有畏難情緒,其中,英語詞匯是阻礙他們學習英語的最大“攔路虎”,“動態”詞匯能激發學習的熱情。如:學習基礎模塊1Unit 3 How much is it ? 單元內出現了很多與各類食品、水果、服裝、體育用品、日用品等物品,筆者通過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多樣地“動態”方式展示實物,使學生的感受、視覺形成鮮明的立體印象,讓學生在感知鮮活的實物中記憶單詞,英文單詞不再是純粹的枯燥的字母組合。同時,筆者還利用希沃白板軟件中的游戲功能,創設單詞記憶游戲大比拼,激發學生爭強好勝的個性特點,增添課堂活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興趣,記憶單詞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動態”情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情景教學法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在強烈逼真的情景中更加形象、直觀地獲取新知。學習基礎模塊2? Unit4 What do you think of fashion?(The future passive voice) 時,為了讓枯燥抽象的一般將來時被動語態學習變得輕松和有效,筆者以學生感興趣的時尚話題為切入點,創設“動態”情景:時尚的影片The Devil Wears Prada《穿普拉達的女王》片斷,讓學生觀看劇中人物在不同故事情節中的交流和對話,理解“Andy was laughed at by her colleagues. Andy is often helped by Nigel . Andy will be hired by Miranda.”讓學生掌握不同語境下相關語法的特征和運用,讓學生發散創造性思維,幫助Andy完成如下詩歌,With you here ,_____will be changed into _______.“動態”情景不僅幫助學生熟練掌握一般將來時的被動語態結構,而且很直觀地、近距離地從主人公Andy 身上感受堅強,學會勇敢面對困難,教學成效顯著。
三、優化教材服務,促進學習適用
現行教材能以任務為導向,活動設計靈活多樣,話題選擇貼近生活,突出英語學習的實用性,但作為中職公共文化基礎課,無法完美地服務于中職學校各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需要,教材在英語學習的職業性、時代性和實踐性方面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依學生專業增刪取舍,充實與專業相關的內容,提升教材的專業服務功能。學習英語職業模塊(服務類)Unit4 Serving? Customers 時,筆者任教的班級為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結合專業特色,對教材作了如下拓展與優化:刪減較難的閱讀短文,圍繞“如何成為一名好導游”補充探討“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a good tour guide?? What is a tour guides duty?Do you know? any? important characters of a good tour guide?? How should a tour guide talk with the traveler?”等話題,拓展以導游員致歡迎詞(A Welcome Speech to Zhangjiajie National Forest Park)、景區景點現場導游(Zhuzi Park) 、導游員致歡送詞(A Farewell Speech)等項目任務進行場景模擬教學與實踐,結合當地旅游資源進行“A Welcome Speech to? Heroes World and A Farewell Speech”導游員實操演練,提高學生對導游業務知識、導游職責、導游素養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導游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增強學生英語溝通技巧和崗位職業能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中職英語教學一定要有創新的理念,準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編寫的原則、思路,善于結合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和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駕馭教材,成為教材的主人,讓“活”的教材助力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呂勇民.活化英語教材內容[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05).
[2]張瑤娟,饒異倫.杜威“教材心理化”主張與中職英語教材改革[J].當代教育論壇,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