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目前高職英語專業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分析了高職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提出了培養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英語;就業;培養
【作者簡介】馬立泉,男,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研究。
近年來就業市場英語專業人才供需關系逐漸向買方市場轉移,高職層次的英語畢業生由于文憑上的 “弱勢”,在就業上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是目前高職英語專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從積極因素看,近幾年高職生就業率持續保持較高水平,就業滿意度持續走高。據麥可思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的數據:2014-2016年高職生半年后就業率達到91.5%左右水平,與本科生就業的整體水平相當。其次,經濟全球化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給英語畢業生就業帶來了機遇。由于我國對外開放急需大批外語人才,拉動了就業需求。從大的背景看,在未來幾年里,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仍將不斷持續增長。
從不利因素看,就業市場的一些不樂觀數據值得關注。麥可思近五年發布的關于畢業生就業的研究數據顯示商務英語專業已不止一次出現在高職黃牌專業名單中,畢業生就業質量和穩定性下降。從目前就業形勢看,影響高職英語人才就業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擴招導致 “擠出效應”。由于前幾年英語專業報考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開設英語專業的高職院校已超過千所,招生人數不減,今后幾年英語專業的畢業人數仍將保持高位,擴招導致的擠出效應將在相當長時間內持續影響高職英語專業人才的就業。
2.“用人”與“擇業”的誤區。企業用人仍存在著高消費現象。一些用人單位盲目追求高學歷,而目前本科英語人才也存在著供大于求的現象,造成很多畢業生求職意愿下移,使得一些原本適用于高職生的基層一線崗位被一些高學歷“臨時工”擠占。這種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又導致:一方面高職學生找不到工作或轉崗從事不對口工作,而另一方面高學歷員工難安于現狀而頻頻跳槽。
此外,畢業生就業觀念不切實際也是造成就業成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一些高職生的擇業預期過高,對用人單位缺乏社會調查,不愿到小企業和偏遠地區就業,主觀造成了自身的“失業”。
3.畢業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很多高職院校英語類專業開辦的時間不長,在師資配備、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上尚未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其次,高職生源起點較低,學生入學英語水平普遍低于普通本科生,高職英語教師與本科英語師資相比也相對較弱,因此,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二、就業競爭力的培養
基于以上分析,影響畢業生就業既有外部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畢業生自身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原因。而后者,恰恰是構成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要增強高職英語專業人才的就業競爭力,首先應從高職院校自身的專業內涵建設和畢業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等能力的培養方面去尋找對策。
1.找準人才定位。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上要“以就業為向導,以促進就業為目標,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人才培養模式,把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和就業能力的培養”。這為技能型教育的高職院校指明了人才培養的定位和方向。“語言+崗位技能”是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特色,高職英語專業要想在人才市場上立足,就必須強化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特色,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技能型英語人才為導向,以此構建科學有效的培養體系,使人才培養定位和就業市場需求接軌。
2.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高職英語教學必須要改變過去沿襲普通高等教育那種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通過對職業、崗位進行系統分析,確定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此來設計和開發課程,并將崗位資格證書培訓、校內校外實習以及學生社會實踐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去,側重職場環境下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整個教學過程要突出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應用為目的”,加大實踐教學比重,體現“英語+專業+綜合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特色。
3.強化就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高職英語專業學生在學歷以及語言知識技能的社會認同度上處于劣勢。但高職生也有自身的優勢,相對靈活的辦學機制,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就業前接受到大量的職業技能訓練,局部彌補了就業競爭上的劣勢。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時,要重視讓學生在做中學,加強情境語言教學,將崗位職業能力與英語專業知識有效地結合起來。
4.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首先,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把畢業生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通過職業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先就業、再創業”的就業觀念,鼓勵學生到基層、到適合自身崗位定位的地方去。其次,加強對學生的職前培訓,指導學生對自身進行職業規劃和設計,培訓學生的職業理念。此外,通過人才市場、招聘會、網絡、媒體、校友資源、畢業生自身的社會關系以及實訓基地與用人單位建立的合作關系等多種渠道,為學生提供足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形成立體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和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節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05):30.
[2]麥可思研究院.就業藍皮書: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