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二語習得研究領域中的語言遷移理論,探究母語思維對英語寫作過程的影響,實驗對象為非英語專業的大學本科生。主要探討母語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寫作過程的哪一階段的影響最大?以及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習者在英語寫作過程中所受到的母語影響有何不同?研究打算采用寫作測試,有聲思維實驗,以及后續訪談等方式,并對得到的各項數據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關鍵詞】語言遷移;母語思維;英語寫作
【作者簡介】董楠,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
一、引言
近年來,對二語寫作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有研究發現初級階段的二語寫作不是一個純粹的二語思維過程,二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在二語寫作中常常依賴母語思維(Kobayashi&Rinnert, 1992; 郭純潔、劉芳, 1997)。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問題。本項研究主要探討兩個問題:(1)英語學習者在寫作過程的哪個階段受母語思維影響最大?(2)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習者在英語寫作過程中所受到的母語影響有何不同?
2.研究對象。用于數據分析的受試者來自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非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男女生各10名,共20名學生,平均年齡18.5歲。
3.研究任務。本次研究的寫作任務是一篇英語議論文,題目“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如何搞好親子關系),規定時間為30鐘,字數在120到180詞之間。
4.數據收集。數據收集分為三個階段:(1)有聲思維的培訓;(2)正式測試;(3)回顧性訪談。首先對受試者進行有聲思維法的培訓,研究者講解思維的用途及其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淘汰了部分對有聲思維法明顯不適應的學生,順利通過培訓的16名學生進入正式寫作階段。測試要求學生作文時自始至終必須說出頭腦中閃現的任何想法,想法若以英文出現,就說英文,想法若以漢語出現,就說漢語。研究者對整個過程做了觀察記錄,同時進行了全程錄音。學生完成測試后立即接受回顧性訪談。
5.數據分析。數據分析的資料主要是有聲思維錄音、學生測試作文及訪談記錄。分析工作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對有聲思維記錄做定量與定性分析,輸出每篇記錄中的中、英文詞數,算出中文比例作為母語思維量的指數;然后借鑒王文宇和文秋芳(2002)相關理論觀點,將英語寫作的思維活動分為解題、內容構思、結構構思、文本輸出、過程管理這五大類的分類方法。并計算每一類活動中中文的比例,以了解學生在哪些情況下易于依賴母語思維;為了研究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習者在英語寫作過程中受母語思維的影響,需要將這16名受試者分成不同水平的小組。實驗邀請了兩位英語老師分別對16名研究對象的英語作文進行評分,然后將得出的平均分作為每位受試者的最后得分,總體滿分15分。依據每位學生的最后作文得分對其進行排名,排名前八位的同學被劃為高水平組,排名后八位的同學被劃為低水平組。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1.母語思維與英語寫作過程。受試者易于在與文本輸出沒有直接聯系的思維活動中即解題、內容構思、結構構思、過程控制中使用母語思維。
2.母語思維與英語水平。結合表1和表2的實驗數據,從中不難看出,低水平學生在英語寫作過程中對母語的依賴較大,從解題到文本輸出整個階段較易借助于漢語。而高水平學生則趨向于英語思維,受到的母語影響較小。
四、結論
二語寫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寫作者在這個過程中運用母語思維幫助寫作,尤其是在解題和組織文章結構內容時,漢語思維可以幫助學習者更有效地進行思考,從而保持思維的連續性。
此外,研究表明,英語水平的高低與其受母語思維的影響恰好是相反的,英語水平越高,受到的母語思維影響越小,反之則越大。
參考文獻:
[1]郭純潔,劉芳.外語寫作中母語影響的動態研究[J].現代外語, 1997(4):30-38.
[2]王文宇,文秋芳.母語思維與二語寫作:大學生英語寫作過程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5(4):155-157.
[3]Kobayashi, H. & C. Rinnert. Effects of first language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ranslation versus direct composition[J]. Language Learning,1992,42:18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