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凡 瞿伊青 張云帆 徐軍華
【摘要】互聯網和電子科技的發展為多語言多文化的交流互動提供更廣泛更多樣的平臺和機會。大學生不僅利用網絡鞏固豐富課堂學習的內容,也會在網絡社交平臺上接觸到各種跨文化的交際情景,因此精準地理解、翻譯和使用英語網絡熱詞和流行語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網絡熱詞;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陳宇凡,瞿伊青,張云帆,(指導老師)徐軍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一、引言
互聯網和電子科技的發展,不僅改變現代信息的傳播,更促進多語言多文化之間的互動交流。這種交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中信息量最豐富、涉及面最廣泛的社交板塊。而隨之日漸產生的網絡語言引起語言學家、語言學習者、網民等各方人士的關注和熱議。學者Wei Liu和 Wenyu Liu 在《Analysis on the Word-formation of English Netspeak Neologism》中指出,網絡語言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大,更新頻率高等特點。
大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會選擇通過網絡來閱讀英語新聞報刊,視聽英語影視節目,以此來豐富補充傳統課堂教學的內容。作為積極的社交網絡使用群體,大學生會更經常更廣泛地接觸到各種跨文化交際情境,遇到因語言理解的錯誤或偏差而造成交際不暢的困擾。本文將從英語學習者的角度廣泛搜集目前大學生對不斷更新的網絡熱詞的理解和應用情況,并進一步探討中英網絡熱詞的精妙互譯。
二、大學生所接觸的跨文化情境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和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尤其是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中國大學生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在不同的平臺上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跨文化交流和接觸。
根據《中國大學生跨文化接觸情況調查研究》來看,中國大學生目前主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為間接接觸,其中最為頻繁的是間接文化產品類接觸(如英文電影、歌曲、節目等)和間接人際接觸。在間接人際接觸中,除了修讀大學英語課程,當然更多的大學生趨向于選擇在網絡社交軟件上與英語母語者交流學習,因此,誕生于互聯網的各種新詞和熱詞對大學生的學習和交際的影響不斷擴大。同時,已有的研究表明經常使用社交軟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加他們對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知識的理解和領悟。
三、大學生對網絡熱詞的了解情況
為了了解目前大學生對網絡熱詞的了解情況,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
根據調查數據來看,30%的同學每天使用社交網絡的時間達到了5小時以上,并且所有受訪者都表示每天都會使用社交網絡。由此可見社交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接觸網絡熱詞的最主要途徑之一。
在中英文網絡熱詞的關注程度方面,80%的同學會特別關注中文網絡熱詞的更新迭代,但是對于英文的網絡熱詞的關注程度則只有47%。
在英文熱詞的使用上,只有44%的同學會在生活交流中使用英文熱詞,并且超過60%的同學認為使用英文去表達中文熱詞的意思會有較大的難度。由此可見目前的中國大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包括英語水平,表達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網絡信息的接觸方式等而產生了跨文化交際的退縮。
最后我們收集了目前大學生近期所關注的網絡熱詞。經過整理,我們發現同學們的熱詞似乎都與國內主流社交平臺(微信、微博)等上出現的“熱搜”有關。例如“skr、吃瓜”等,另外同學們給出的熱詞還包括“prehistorical power (洪荒之力)、wollen coffin”等。綜合來看,絕大部分受到關注的熱詞都與某一時間段內在社交網絡上高熱度的事件有關。
四、網絡熱詞的構詞與翻譯
要做到跨文化交際中能精準地理解使用網絡熱詞,就需要對網絡熱詞有充分的掌握。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網絡熱詞的構詞方法以及適當的翻譯方法,并據此延伸至段落的翻譯。
1.網絡熱詞的構詞方法。
(1)有些熱詞或流行語來自中式英語。早期的Chinglish多是一些自造英語單詞,如dim sum(點心,詞匯來源于“點心”的粵語發音),但隨著中式英語的進化,中文拼音或拼音混搭英文直接“侵入”英語中成為詞條, 如“tuhao”(土豪),甚至“add oil”在2018年進入世界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運用英語構詞創生出新詞。英語構詞法主要有復合法(也稱拼綴法)、賦新法、派生法和首字母縮略法等。網絡熱詞及流行語中拼綴法創生的詞匯居多。如phubber低頭族(phone+snub);techlash 科技抵觸(technology+clash)。
(3)由漢語直譯或意譯而來的網絡流行語。如push the envelope,“也是蠻拼的”,習近平主席發表的《2015年新年賀詞》中就曾用過這個表達。“No zuo,no die.不作就不會死”,這個短語甚至別評為2013年微博十大網絡用語之一。
2.翻譯原則與策略。網絡熱詞翻譯的時候應當注意和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翻譯需要簡單易懂。網絡熱詞本身就非常的簡潔扼要,那么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需要力求用最少的詞語來實現最佳的表達效果。使其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便于使用,讓讀者能夠以最少的推理努力來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思。
第二,翻譯應當遵循保持原詞語言風格和基調的原則。例如:monster parent,虎爸虎媽(對自己孩子極為嚴厲的家長),積極廢人,an active loser/a positive loser(愛給自己設立目標,但永遠做不到的人)等。大部分的網絡熱詞都具有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很容易使人產生巧妙的聯系。同時,網絡熱詞通常會流露出人們對某種社會現象,或是某一熱點事件的質疑,關注和嘲諷等。此外,網絡熱詞非常貼近生活實際,口語化明顯,表達實現的語境效果非常強烈,譯者需要保持自己所表達的熱詞譯文的語言風格和基調與原詞相一致。
在實際的交流使用中,對網絡熱詞的翻譯策略有以下幾種:
第一,直譯。在使用直譯的翻譯策略的時候需要注意是需要讓譯文的讀者和原文的讀者對一些特定信息必須要有相似的認知語境。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直譯才能使原語讀者和譯文讀者通過類似的推理和聯想產生相同的理解結果。
第二,間接翻譯。當原文和譯文在語言,修辭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較大時,直譯致使讀者產生疑惑和誤解。在這種情況下,譯者需要從對方對本文化和語言的實際理解和接受程度出發,采取簡明扼要的策略進行間接翻譯,讓讀者能夠更加生動形象的理解要表達的意思。
第三,創造性翻譯。對于某些形象的詞可以利用構詞方法,包括借詞,復合法,拼綴等方法進行構詞創意,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策略。例如keyboard man(鍵盤俠)一詞借用了其他超級英雄的翻譯方法;children-fear (孩怕)一詞的翻譯就很形象的表達出了對養育小孩的恐懼。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學生所主要關注的網絡熱詞大多來自中文社交網站上的熱點事件,由于詞匯本身的某些特殊原因而存在不可譯性。例如“skr”一詞在近期大為流行,其來源是某一歌手在節目中因錯誤地理解了美國RAP音樂中無意義的擬聲詞“skr”并將其作為形容詞使用而遭到了大量網民的嘲諷。現在“skr”詞的使用大多用于嘲諷該事件以及不懂裝懂的人,但是如果不了解這個詞背后的事件,則很難解釋這個詞的意思。這類網絡熱詞如非必要,不建議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因為譯者很難簡單明了的讓對方明白這個詞要表達的內涵,甚至會讓對方產生困擾,造成負面影響。
五、總結
本文考慮到社交網絡在當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了網絡熱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翻譯與運用,為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并提供了指導。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網絡熱詞需要遵循簡明扼要和保持風格的原則,并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使雙方都能夠互相理解,以達到跨文化交際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傅軼飛.英漢網絡語言對比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13,6.
[2]佟曉梅.網絡英語翻譯[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12.
[3]彭仁忠,吳衛平.中國大學生跨文化接觸情況調查研究[J].外語學刊,2018(5):87-93.
[4]張晶燦.試論基于關聯理論是余下的網絡熱詞的翻譯[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6(4):41-42.
[5]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
[6]跨文化交際——Wikipedia[J].
[7]Buzz words——21世紀英文報、搜狐教育等官方網站[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