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中醫,要打好背的功底,把基礎打牢才能熟能生巧。”1977年,末代皇帝溥儀的御醫、長春中醫藥大學的陳玉鳳先生對剛剛入學的仝小林教授這樣說。那時還沒有學習過中醫的仝小林便對中醫產生了深深的好奇:中醫不傳之秘在哪里,中醫到底應該如何傳承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仝小林教授花了40多年的時間去追尋。40多年來,一面面錦旗一份份沉甸甸的證書見證了他的堅定腳步。
如今,63歲的仝小林教授終于能交出自己的答案。他說,“遵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獵新”。
仁心仁術濟蒼生
除了與陳玉峰先生成為忘年之交,他先后師從首批國醫大師任繼學教授,新安學派“張一貼”的第十四代傳人、全國首批國醫大師李濟仁先生,全國首批國醫大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周仲瑛教授等人,一大批名師的教誨讓他受益終生。
仝小林教授說,這些大師不僅僅是傳授藥方,更重要的是把他帶入一種中醫的境界,讓他真正感受到中醫的魅力,從而堅定不移地相信它、繼承它。
大疫盛時方顯大醫本色。早在1985年,仝小林在南京中醫藥大學讀周仲瑛教授的博士時,周仲瑛教授承擔了國家“七五”攻關課題,主攻治療流行性出血熱。醫療團隊在周老師的帶領下深入疫區,仝小林在3年里治療了大量高熱、急性腎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等出血熱重癥患者,這些積累,在他此后的行醫生涯中歷經打磨,愈發深厚。
“勇于挑戰”,在40年的中醫生涯中,仝小林教授也正是這樣做的。2003年春天,SARS疫情打破了平靜。于中南海召開的“在京名中醫座談會”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問了與會者一個問題:用純中醫藥的方法治療SARS效果會如何?沒有人能給出完全肯定的答復。時任中日友好醫院中醫糖尿病科(原中風雜病科)主任的仝小林說:“可以試一試”。
回到醫院,仝小林和時任中日友好醫院醫務處處長的石效平主動請纓,嘗試用中藥治療SARS。決定將沒有經過西藥治療的初診SARS病人,交給仝小林。仝小林頂住壓力,帶領治療小組從中醫的溫病理論出發,使用4月份以來總結出的“四期八方”中醫治療SARS方案,同時做到不使用糖皮質激素、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劑等西醫常規用藥,在沒有明確的細菌感染證據前,不使用抗生素,結果療效理想,成功挽救了16例患者的生命。以此為經驗形成的世界唯一一份純中藥治療SARS的報告,被世界衛生組織所肯定。
推陳出新治頑疾
改革開放為中醫院帶來了發展機遇。隨著國家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廣安門醫院是北京市較早建立起來的中醫院,1971年在全國中醫院中最早成立了糖尿病專科,后逐漸發展成內分泌科。為抓住時代機遇,仝小林教授也確定了以糖尿病作為自己的專攻方向。
在國家“973計劃”的支持下,仝小林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通過隨機、雙盲、對照臨床研究發現,其具有明確的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療效,這種療效與腸道菌群結構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在國家計劃支持下,仝小林教授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等單位專家合作,運用由清代名方“玉液湯”演化而成的天芪方藥,實施了“2型糖尿病前期中醫綜合治療方案研究”,對11家醫院420例糖耐量受損患者進行的歷時12個月的隨機、對照、雙盲循證研究結果表明,與安慰劑組相比,用藥組糖尿病發生風險降低32.1%。
“談中醫必談‘治未病,糖尿病前期是一個最典型的‘未病,我們實實在在用國際公認的循證醫學證據,證明了‘治未病的療效。”仝小林教授說,“涉及多病因、多系統的慢病,將是中醫大顯身手的最好舞臺。”
取精用弘破謎題
仝小林讀本科時,首批國醫大師任繼學教授說過的一句話至今銘記在他的心里,那就是:中醫不傳之秘在于藥量。從那時起,仝小林教授就認識到,劑量是影響中醫療效的關鍵因素。他說,中醫在理、法、方、藥之后,必須加一個字:“量”。
仝小林教授認為,中醫藥復興已經初現曙光,中醫需要自我改變的勇氣和再生的決心,敞開胸懷,汲取現代醫學最新成果,在繼承優秀傳統醫學基礎上構建新的醫學體系。他從中西醫認識的交匯點著手,進行了系統性中醫治療學的總結和開拓,根據多年的臨證經驗提出“態靶因果”的臨床辨治方略。提倡借鑒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診斷,按照中醫思維,重新審視疾病全過程,厘清疾病發展各階段,歸納核心病機,以確定理法方藥量;并大力尋找治病的靶方靶藥;關注疾病發生、治愈的“前因后果”,實現對疾病的全方位關照,為中醫治療慢病、老年病等增添了大量前人所未備的新治法與方藥。
如今,仝小林教授仍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不斷學習、不斷追求、不斷發展,他還躬耕在臨床一線,為中醫的發展貢獻力量。
他清楚地知道,這份對中醫的熱愛,將一直在他的心臟里“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