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李威龍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引領下,積極發揮本國要素稟賦,參與國際分工,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四十年間,我國對外貿易增長迅速,對外貿易總額由1978年的237億美元猛增至近年的41106億美元,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增長,一些社會問題也愈加突出,其中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就是收入分配不均勻。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已達0.465,已經突破國際“警戒線”。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表明了我國政府解決收入貧富差距的信心與決心。
按照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以下簡稱S-S定理),一國大力發展國際貿易,對外出口比較優勢產品,會使本國比較優勢產品的價格上升從而導致豐富要素的實際收入增長。同時,本國也會進口他國具有比較優勢(本國比較劣勢)的產品,由于供給增加,本國那些密集使用稀缺生產要素的產品價格會下降,由此導致本國稀缺要素生產部門的工資收入下降。即S-S定理認為國際貿易會導致豐裕要素(勞動)的收入提高、稀缺要素(資本)的收入下降,從而收入分配會越來越趨于平均。
梁東黎通過一系列研究,在2014年對S-S定理作出了全新的解釋:按照比較優勢生產來擴大對外貿易導致豐裕要素價格提高,是因為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該要素的稀缺程度加大;而稀缺要素價格下降,是因為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該要素的稀缺性下降。但以我國為例,如圖1所示,我國的收分配不平均程度在對外開放后不斷加深,而且這種收入分配的不平均程度是隨著對外貿易依存度的不斷增長而擴大的。

圖1 1981—2016年中國基尼系數和對外貿易依存度變化趨勢圖
恩格爾系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著一國國民的富裕水平,如圖2所示,通過1981年以來我國恩格爾系數和基尼系數的對比,也不難看出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是隨著國民收入增長而逐漸拉大的。

圖2 1981-2016年中國恩格爾系數與基尼系數變化趨勢圖
國際貿易在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濟的增長導致收入增加,卻也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拉大。為了探討我國對外貿易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筆者選取了改革開放初期直至2016年,即1989年一直到201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
為了避免偽回歸,首先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使用ADF檢驗。ADF檢驗結果表明基尼系數、對外貿易依存度以及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平方,檢驗的結果均為無法拒絕原假設,即數據是不平穩的。但是各個變量的一階拆分的ADF檢驗統計量在5%顯著性水平上均拒絕原假設,數據平穩的。一般來說,如果多變量的時序不平穩,我們會選擇檢驗他們是否同階單整,然后在同階單整的情況下做協整分析。
協整分析的思想就是把存在一階單整的變量放在一起進行分析,通過對這些變量進行線性組合,消除它們的隨機趨勢,得到長期聯動趨勢。
本文將GINI系數設置為被解釋變量,來代表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并建立以下方程:

添加變量TRADE2是考慮到我國是從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市場經濟的相關體系也一直在不斷完善。而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是有許多前提假設的,如:要素的自由流動、完全貿易自由化等。如此看來,我國過去幾十年的對外貿易情況是不滿足該定理的前提假設的。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有可能正在逐漸趨近該定理的前提假設,由此我國的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也會逐漸減小,在這種變化過程中,就有可能存在一個拐點。為此需要探究我國的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是否和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平方存在一定關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為探究收入分配與整體富裕水平的關系,加入恩格爾系數作為一個解釋變量,判斷我國是否處于收入分配不平均逐漸加劇的工業化階段。若大于0,則表示隨著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分配不平均程度也有所加深,即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與收入水平呈正相關。

表1 檢驗結果
根據表1結果所示,可以得出線性回歸方程如下:

將所得殘差進行平穩性檢驗,得出殘差序列平穩,故基尼系數與對外貿易依存度存在協整關系。
我們可以發現,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與對外貿易依存度正相關,但與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平方負相關。其與恩格爾系數的相反數正相關,也就是說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與國民收入水平負相關。同時,基尼系數與對外貿易依存度呈現出“倒U型”的二次函數關系,筆者對TRADE變量求一階導:

通過簡單地推算可以得出TRADE=62.51%時,基尼系數達到最大值。通過數據比對發現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在2005年達到最大值,也就是說,我國在2005年以前收入分配差距隨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擴大而擴大,但在2005年之后呈現出收入分配差距會隨著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擴大而縮小的趨勢。但我國自2006年以來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縮小,繼續擴大對外貿易是否可以改善收入分配的現狀已無法通過實際來考量,筆者主要從現有的變化趨 勢當中尋找原因。
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隨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提高而擴大,隨恩格爾系數的縮小而擴大。我國勞動部門的工資水平并未在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中提高,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部門的工資水平也并未下降。同時,收入分配差距隨著國民富裕程度的不斷提升而呈現逐漸拉大的態勢。為此,筆者從以下三方面提出個人見解。
由于“人口紅利”和“漸進式改革”的原因,勞動力作為我國的豐裕要素并未出現稀缺的情況。在農業部門有著大批剩余勞動力,所以我國的豐裕要素在短期內并不會稀缺。同時由圖3劉易斯二元模型可知,由于在改革開放初期存在著近似無限的供給水平,隨著需求的不斷擴大,總供給也隨之不斷擴大,勞動力工資水平將保持不變,因此底層勞動群體的收入得不到改善。

圖3 劉易斯二元模型圖
上文所述的模型中,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平方與基尼系數呈負相關,即收入分配均衡程度隨對外貿易的增長呈現出一個“倒U型”曲線,說明我國的收入分配均衡程度存在著一個拐點,經過模型推算,此拐點應當出現在2005年左右。在此拐點之后,收入差距程度會逐漸縮小,也就是說2005年之后我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要素開始出現稀缺的態勢,收入差距將會有所縮小。
在對外貿易時,我國的稀缺要素部門的工資收入水平由于收到大量財政補貼并不會像S-S定理中那樣逐漸減少,由此也導致收入分配差距并未按照定理預測呈現縮小趨勢。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維護稀缺要素部門的健康發展,不斷出臺相關扶持政策。一些企業在國際中尚未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但卻因減稅政策以及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財政資助,得以提高營業利潤。這些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國資本密集型產業與外國企業相競爭,提高了我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工資水平,導致收入分配并未趨向于平均。
生產要素從邊際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向邊際生產率較高的部門流動是提高要素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庫茲涅茨于1955年提出了庫茲涅茨曲線,認為農業社會時人們的收入分配相當平均,但進入工業化之后由于生產力的提升,工業部門收入較高,勞動要素迅速向高收入部門流動,如此一來財富分配不平均逐漸加劇,之后,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收入分配不平均會逐漸縮小。總的來說,隨著國民收入的不斷提升,收入分配不平均水平會呈現先擴大再縮小的態勢。通過上述模型分析發現,基尼系數隨著恩格爾系數的增長而增加,即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程度與國民富裕水平高度正相關,這是我國產業結構優化進程起步晚導致的。在改革開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部門的勞動要素持續轉向工業部門,而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普遍高于農業部門,收入分配差距逐漸拉大。不過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可以推測:我國目前應該已經進入庫茲涅茨所說的平穩期,即隨著國民富裕水平提高,收入分配差距不會進一步擴大,預計在越過平穩期后將會逐漸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