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穎

?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約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然而他們的勞動權益卻普遍缺乏保障,不少網約工正在為自己不確定的未來憂心忡忡,更有一些人已經拿起了法律的武器。然而現有法律是否能為他們獲取勞動權益提供充分保障?怎樣才能合理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呢?
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代駕、上門廚師等各行各業的網約工團體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而不斷壯大。然而網約工群體快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社會問題也逐漸暴露。
與傳統的服務業就業場所相對固定不同,網約工提供登門服務,流動性直接導致了工傷風險的加劇。據媒體報道,2017年上半年就有76位外賣小哥在送餐中死亡。由于絕大部分網約工并沒有繳納社會保險和投保商業保險,因此當遇到意外傷害時,他們很難得到一定的勞動保障。
基于工傷、養老、醫療、失業等方面勞動保障的缺乏,不少網約工開始要求與互聯網企業確認勞動關系,要求獲得勞動權益。但是依據現有的法律、法規,網約工群體能夠要求平臺為他們繳納社會保險嗎?
“目前的法律、法規顯然是沒辦法保證他們勞動者權益的。”上海市人大代表、君悅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劉正東表示:現有的勞動法規,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確認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要求企業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主要是以“三固定”為前提的。所謂的“三固定”就是固定工作時間、固定工作地點、固定工作內容。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認定企業與勞動者存在勞動關系,才能要求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而網約工既不同于傳統的勞動關系,也不同于勞務關系——互聯網用工既不需要固定的場所,也不需要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工作內容。網約工與平臺更多是合作關系,網約工是靠雙方簽訂的網約協議來規范的,這種協議很多被冠之以合作協議,合作協議顯然適用不了勞動法規,因此網約工實際上處于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之間的真空地帶、灰色地帶。
互聯網用工更加靈活自由,平臺與網約工的關系便更加隱秘、復雜。目前,當網約工與平臺存在勞動爭議時,司法機關比較多的是,簡單認為沒有簽勞動合同就不存在勞動關系。對此,劉正東代表認為,雖然大部分網約工與平臺簽訂的是合作協議,但是司法機關不能簡單地就此判定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而應該發揮司法智慧,透過現象看本質。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劉正東代表提出區別對待兩種不同的情況,“有的平臺就像中介一樣,只派單,然后平臺收取一定的費用。這一類可能就不屬于勞動關系了。另外一種是派工,單子是平臺接下來,然后派給網約工做,平臺收的費用里給網約工一部分,這類是比較符合勞動關系特征的。”他同時表示,“勞動關系對勞動者是雙刃劍,一方面保護了勞動權益,另一方面也約束了一些行為。司法層面既不能讓平臺鉆空子,也沒必要給網約工套上不必要的枷鎖。”
那么,如何理順網約工與平臺的關系,讓網約工的勞動權益保障變得更加規范、有序,也讓司法更加統一呢?
劉正東代表認為,有必要從立法上對互聯網用工加以規范,“我覺得目前最起碼要從國務院行政法規層面立法是比較妥當的,如果將來成熟了再上升為國家法律”。
當然,地方立法也可以進行探索嘗試。就此,劉正東代表提出了以下四個方面建議:
首先,屬于派工的適用勞動合同,屬于派單的就按照合同法來。因此網約工與平臺的協議是非常關鍵的,要規范網約工與平臺的協議,要杜絕平臺使用一些霸王條款、協議。
第二,通過立法強制給網約工至少辦理健康險、人身意外險,費用可以讓平臺更多地承擔,讓平臺知道自己有這方面的義務。
第三,將來網約工能不能自己交社保?不一定要由單位來繳。這就意味,平臺用工時除了給買意外險還要審查參加的人是否自己繳納了社保。如果沒有繳四金的你跟他簽協議那么就視為雙方是勞動關系。
最后,立法需要關注的是網約工與失業人員的關系。很多人一方面是網約工,另一方面還是失業人員(是城鎮居民的),要把網約工從失業人員里分離出來。如果一方面作為網約工保護他的權益,另一方面還享受職業救濟保障就不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