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濤
新時代反腐倡廉建設該如何推進呢?一是堅持腐敗“零容忍”。二是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三是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四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五是發揮巡視利劍作用。六是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七是加強紀律建設,使紀律真正成為治黨管黨的尺子。
十九大的重要理論成果就是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在這個思想體系中,反腐倡廉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反腐倡廉建設體現在“誰來推、推什么、怎么推”三方面。誰來推?一是黨委負主體責任。作為黨委的主要負責人,要“管好班子,帶好隊伍,管好自己,當好廉潔從政的表率”。二是發揮紀檢監察的執紀監督問責職能。紀檢部門的職責主要是“要把懲治腐敗作為重要職責,更好協助黨委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履行好監督責任,既協調黨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又督促檢查相關部門落實懲治和預防腐敗工作,經常檢查監督,嚴肅查處腐敗問題”。三是發揮多部門力量。反腐倡廉建設絕不僅僅是單位和紀檢監察部門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多部門的齊心協力,共同配合,方能完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揮好“紀委、監察、司法、審計等機關和部門的職能作用,共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那么推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推進廉潔政治建設。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習近平總書記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思想的目標和理念。干部清正,不僅僅對執政黨自身的建設和國家政權體系的建設有利,更是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清廉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應有的本質特征。政治清明,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民主政治建設,理應是清明的政治。
那么,新時代反腐倡廉建設該如何推進呢?一是堅持腐敗“零容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反腐敗高壓態勢必須繼續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對腐敗分子,發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二是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上任伊始就以“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作風問題為切入口。三是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四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一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五是發揮巡視利劍作用。十八大以來巡視在反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發現問題,形成震懾的“利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巡視是黨章賦予的重要職責,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從嚴治黨,維護黨紀的重要手段,是加強黨內監督的重要形式”。六是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堅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線,加強官德修養是反腐倡廉的基礎性工作。七是加強紀律建設,使紀律真正成為治黨管黨的尺子。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紀律建設。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和三次全會上,他強調要加強黨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建設,要求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不過,在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有些單位出現了不作為的情況,認為做得少就錯得少。但其實,在古代就有不少治理不作為的方法,可供我們借鑒。官員不作為及行政不作為是古今中外的社會現象。我國歷來對官員“不作為”的法律規定十分詳細和嚴密,主要的一般性規定如下:《唐律·職制》中有“應值班而不值,笞二十……官員不到任者,超一日,笞十”的規定。唐律規定:“諸事應奏而不奏,不應奏者而奏者,杖八十。”秦律規定:“偽聽命書,廢弗行,耐為侯(候),不避席立,貲二甲,廢。”《唐律·雜律·失時不修堤防》規定:“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者,主司杖七十;如毀害人家、漂失財物者,坐贓論五等;以故殺、傷人者,減斗殺傷罪三等。”歷朝法律在一般制度上做出嚴明的規范,對官員的行政不作為加以防范和監督,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以下兩項:唐代已有詳密的“限期”制度。依唐代法律規定,官員的受事限期根據不同情況而定。事速及送囚徒,隨至即付;將官員行政不作為納入考核的重要內容。秦律規定以“五善”與“五失”考核官吏。唐代對官吏的考核分為流內官和流外官兩個序列。歷史上對官員不作為采取了一系列懲治措施,這對現今官員不作為很有啟發。
“四個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國是很重要的一點;但有些法律實施機制不完善。比如,一些地方行政執法領域面臨以下困境:地方行政法規規章缺乏相應配套機制,無法追究相關責任人行政法律責任;行政執法的法律監管體系不完善,有的已經嚴重滯后于行政執法的客觀現實。
為此,一是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要強化全國人大的立法、監督作用。二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要杜絕各種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亂法、以權廢法現象。三是“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要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并完善司法獨立運行、監督體系。四是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要以普法宣傳和執法必嚴來加強全民法治意識。
近年來,高校雖然進行了一些管理體制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高校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失衡等問題。集中表現為:學術權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有效利用,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界限模糊,二者常常交織在一起,造成分工不明,責任不清。集中表現為“三化”,即“學術權力行政化”“行政權力學術化”“大學管理‘機關化”。高校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之間的沖突凸顯,強行政、弱學術,這些也是引起學術腐敗和教育腐敗的重要原因。
先說學術權力行政化。“官本位”意識也滲透到了高校的學術管理中,影響到了學術管理中的行政權力的正當行使。在學術管理中,許多行政人員唯官是從,習慣于按照官的指示辦事,而很少考慮學術發展的客觀規律。隨之而來的是服務意識淡薄,行政人員自身定位不準,對學術管理中學術人員應有的主體地位和學術權力的主導地位認識有限,服務不到位。各種委員會的設置缺乏明確的章程,任務不明,職責不清,這說明我國許多高校的學術機構在人員構成上具有明顯的行政化傾向。
再說行政權力學術化。我國高校中既承擔黨政管理重任,又承擔教學任務的“雙肩挑”型中層干部已成為學校管理層的主體力量。從調查來看,院(部)行政機關中層干部中,“雙肩挑”型干部所占比例較高,而機關“雙肩挑”中層干部又主要集中在教務處、科研處、研究生院等學校教學科研主管部門。這種模式有其優越性,即通過這些學者促進教學科研的發展;但中層干部“雙肩挑”模式體現了行政權力的學術化趨勢,不利于學術的獨立發展。
高校管理“機關化”。行政凌駕于學術、教學之上,“官本位”盛行于校園,“學者爭相入仕”。隨著我國高校獨立法人地位的確立,高校在招生錄取、經費使用、機構設置、建設項目安排、設備物資采購、干部聘任和獎金分配等方面擁有的自主權越來越多,高校領導干部和職能部門的權力也越來越大。而且高校黨政“一把手”多為廳級或副部級干部,其任免根據隸屬關系多由上級黨委組織部門實施。但如此一來,監督往往鞭長莫及,形同虛設。一方面高校內部的紀檢監察部門無法監督自己的黨政領導;另一方面同級和上級黨委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往往是在“東窗事發”之后才介入調查,這個時候已經晚了“半拍”。
要解決這些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根據黨的領導原則、科學性原則、依法治校原則,構建“二權”沖突防范機制。比如構建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有效的決策信息來源機制,廣泛的決策參與機制,嚴格的決策過程機制,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決策機制;構建運行順暢的“二權”機制——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主體機制,大學管理中心下移機制;構建內控監督機制——完善“兩級”教代會運行機制,增加信息公開機制,拒絕暗箱操作。
編輯: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