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今年4月初,柬埔寨移民總局宣布,已注銷近7萬外國人持有的“非法戶籍資料”,其中有約90%,即6.3萬人為越南人。
柬埔寨這一輪針對外來人口的整治行動始于2017年8月,柬埔寨首相洪森簽發《政府令》,宣布廢除和收回由外國人持有并正在使用的非法戶籍資料,包括戶口簿、出生證、結婚證、身份證、護照等。該《政府令》強調,任何外國人仍繼續持有和使用非法戶籍資料,或隱藏、偽造這類資料,或繼續向外國人提供辦理這類資料者,一律依法處治。

2018年1月,柬埔寨內政部國務秘書速波表示,自頒布《政府令》后,寬限了3個月時間,在2017年11月才開始采取行動。政府希望持有非法戶籍資料的外國人向內政部交代原委。但是,仍有非法入籍者抱著僥幸心理,這些人將成為政府重點打擊的目標。移民總局總監宋坡對媒體表示,被廢除非法戶籍資料的外國人將被遣返。如果想長期居住在柬埔寨,那么必須按程序和要求重新申請,獲得通過后再登記為合法移民。
據越南《青年報》報道,柬埔寨頒布的政令沉重打擊了一個特殊群體——生活在洞里薩湖上以及柬越邊境的無國籍者。
在遼闊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帶,河流分散聚集,潮起潮落。從地圖上看,柬埔寨金邊一側的湄公河上“長”出一根彎彎曲曲的藍色“手指”,它就是被稱為“柬埔寨之心”的洞里薩湖。在那里,世代居住著一群無國籍者——柬埔寨越南人。“我一生從未去過越南。我問我的祖母,她也沒去過。”豪瑞斯說。他是在洞里薩湖出生、長大的第四代柬埔寨越南人。“我就出生在湖口,湖口的河流叫做洞里薩河,連接著湄公河。”豪瑞斯與越南的唯一關聯,是他的父母跑去了那里,但他們杳無音信。
在高棉語中,“洞里”意為河流,“薩”意為“淡水”。洞里薩湖獨特的水文特征,使得它擁有地球上最肥沃的生態系統之一。每隔半年,洞里薩湖南部金邊的湖水獲得補給,怒漲的湄公河迫使河水倒灌,一時間湖泊面積足足擴張6倍以上,為土地注入豐厚的養分。生活在那里的漁民和農民都得益于此。
一些居住在水上的柬埔寨越南人說,他們的祖上在柬埔寨獨立初期曾擁有少量土地,只是為了漁獵方便,才季節性地生活在水上。后來他們的土地被奪走,不得不開啟漂泊的生活。在一些人的記憶中,根本搜索不到陸地的影子。即便如此,相當多的水上居民依然有愛國情感,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土生土長的柬埔寨人,哪怕他們同時擁有越南語和高棉語兩個名字。
有一些人在談到自己的國家或民族時,感到無所適從。“我們是住在水上的人,因為這樣比較容易捕魚。”洞里薩湖上的一位居民說,“我們注定漂泊,是柬埔寨人還是越南人并不重要。可以說,我們有柬埔寨人的身體和越南人的頭腦。”
洞里薩湖上的無國籍者是歷史的犧牲品。他們有越南血統,但世代生活在柬埔寨。他們曾獲得過柬埔寨國籍,但后來又被政府宣布為非法。他們手中持有的身份證明文件,就是如今柬埔寨政府所稱的“非法戶籍資料”。
柬埔寨越南人學會了像影子一樣低調。豪瑞斯生活的村莊叫做沖口,是上百個漂浮村莊中的一個。每一艘小船就是一個生活場所,有雜貨店,有理發店,還有學校、寺廟甚至球場。醫院是很難建立的,因此村莊里有人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去。
他們學會了在水上解決大部分生活難題,包括用竹編的籠子養殖鯉魚、鯰魚甚至鱷魚,籠養的水產可以隨時帶走,以免池塘養殖被查封時損失慘重。他們學會了利用有限的盆土,在漂浮的花園里種植盆栽辣椒和木瓜。
大大小小的村莊在迷宮般的河道上分布,整齊排列。暴風雨來臨前,他們要儲備足夠多的棕櫚葉,用于修補墻壁上的破洞。
每一戶居民都能牢記河道上大型船舶經過的時刻表,他們要在大船到來前退避三舍,以免大船駛過掀起的浪花將船屋傾覆。
他們獨特的生活狀態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到柬埔寨旅游的人都會到洞里薩湖畔看看。有人這樣描述當地人的生活:他們不奢求什么,簡簡單單就是一天。樂天知命,知足常樂。
近幾年,柬埔寨不斷立法,并頒布行政命令,加大了對非法居留者的整治力度,當局希望洞里薩湖上漂浮的村莊消失。柬埔寨內政部長薩恒強調,這些外國人手上曾持有“不正確的官方文件”,這些文件當初并不是在合適的情況下核發的,所以不具備法律效力。
柬埔寨移民局采取措施,陸續收回這些人手中的“不正確文件”。“我們不會驅逐他們,會按照對移民的要求進行審核。如果沒有通過審核,那么他們可以返回自己的國家。”柬埔寨移民總局總監宋坡表示。
越南《青年報》指出,對于審核,柬埔寨的水上居民很難通過,因為他們在就業、學歷等方面達不到要求,不可能成為合法移民。目前已經有超過1萬名水上居民被逮捕并遣送出境。
另一方面,越南一直傾向于將這些無國籍者視為“調節兩國關系的籌碼”,即接納一些被遣返的移民,就提出一些附加條件。因此,越南不愿意完全接納這群流離失所的人。或許,這個問題懸而不決是越南方面最想看到的。
柬埔寨政府顯然下定決心,要在短期內解決這個問題。目前無國籍者可以自愿申報自己的戶籍文件,接受審查。政府則采取“抽查”的方式,逐步對洞里薩湖以及柬越邊境的水上居民進行清查。之前的約1萬人就是這樣被逮捕并遣返的。與此同時,無國籍者的生存環境也不斷惡化。不久前,當地官員為了整治河道,強行驅逐了豪瑞斯所在的村莊。他們被迫向下游搬遷了1公里。一些人要求當局支付搬遷費用,但遭到拒絕。
看似“樂天知命”“知足常樂”的生活背后,是沒有身份,無法登記出生和死亡,無法辦理任何證件,不能接受醫療、教育,隨時可能遭到驅逐的絕望。
有人用Limbo來形容柬埔寨的無國籍者。這是個拉丁語詞匯,意為“靈薄獄”,有邊緣和界限之意。根據羅馬天主教神學的解釋,“靈薄獄”用來安置耶穌出生前逝去的好人,以及耶穌出生后從未接觸過福音的逝者。他們的命運無法確定,只有上天才能定斷。這群生活在水上的漂泊者正如世間“靈薄獄”中的“游魂”。未來他們將去向何方,沒有人知道答案。
1863年,柬埔寨的邊界在成為法屬殖民地保護國之后正式確定。法國為了擴大橡膠園的種植規模,打開了柬埔寨的大門,引進了大量越南人。這一時期,生活在柬埔寨的越南人數量增加了30倍,超過15萬人,柬埔寨全國6%的人口都是越南人。到1953年柬埔寨宣布獨立時,已經從過去的單一民族國家變成了多民族國家。
目前生活在洞里薩湖上及柬越邊境的柬埔寨越南人被視為無國籍者。他們曾經在柬埔寨王國(1953-1970)頒布《1954年國家法令》后,獲得了柬埔寨公民的身份,但在紅色高棉時期(1976-1979)以及之后,其公民身份不再被認可。歷盡艱辛,他們最終在邊境河流和洞里薩湖上漂泊,成為“水上游魂”。
編輯:姚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