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怡
去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簽署了一項法案——《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sation Act),授權一些國防開支,稱為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該法包括一項條款(第889條),禁止任何政府機構直接購買華為設備或聘用使用華為設備的承包商。接受聯邦貸款或其他福利的企業也不能將收到的資金用于購買華為產品。議員們表示,他們擔心華為的設備可能會受到中國政府的管控,而被中國政府用于收集各方面的情報(中國的《國家情報法》第七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公民都應當依法支持、協助和配合國家情報工作。),從而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去年12月,美國政府敦促加拿大逮捕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罪名是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禁運令。日前,華為對美國國會議員和特朗普政府禁止其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努力進行了回擊。華為的理由是,沒有證據表明華為曾做過任何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事情。在德克薩斯州聯邦法院提起的一場范圍廣泛的訴訟中,華為指控禁止政府機構購買其設備違反了多項美國憲法原則。這起訴訟是這家中國科技巨頭更廣泛、更激進的戰略的一部分,目的是反擊它所認為的美國有針對性的“抹黑”行動。
在長達54頁的訴訟資料中,華為稱《國防支出法》侵犯了美國憲法正當程序條款賦予它的權利,因為議員們沒有援引任何證據來證明所謂的安全風險。對華為而言,“這場官司將非常艱難,因為國會擁有很廣泛的權限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不受威脅。”一些法學專家認為,華為對美國政府的控告勝算不大。
今年3月17日,一個大多數人都不敏感的日子,卻是《紐約時報》和《觀察家報》披露臉書(Facebook)如何讓數千萬臉書用戶的個人數據泄露給外部政治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一周年紀念日。由此引發的丑聞困擾著這家社交網絡公司,并引發了政界人士和消費者的懷疑——科技巨頭公司是否有能力自我監督。許多在意識形態上幾乎沒有共同點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一致認為,科技巨頭需要被控制住。
競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最近建議拆分包括臉書(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Amazon)在內的科技巨頭公司,并撤銷它們此前已經獲準的一些合并項目,比如Facebook收購Instagram和WhatsApp等應用。她宣稱,科技巨頭公司“對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民主擁有太多的權力”。德克薩斯州共和黨參議員特德·克魯茲(Ted Cruz)表示,沃倫的觀點是正確的,即科技巨頭公司擁有太多壓制言論自由的權力,“對我們的民主構成嚴重威脅”。 克魯茲補充稱,這是他第一次就某一具體問題與沃倫達成一致。
正如華爾街在2008年總統大選中為之注入活力一樣,反壟斷將在2020年大選中占據重要地位。另一位參議員兼總統候選人艾米·克羅布查(Amy Klobuchar)提出了一些法案,旨在加強美國的反壟斷法,例如要求合并公司證明他們的交易不會損害競爭。沃倫對科技的看法,將迫使其他民主黨候選人闡明自己的立場,并可能把其他候選人拉向更極端的立場,就像她在財富稅問題上的立場一樣。
如何最好地利用同時有效地限制科技巨頭公司是許多政府面臨的難題。由哈佛大學經濟學家Jason Furman領導的一個專家小組于3月13日發表了一份新的報告,該項報告著眼于英國如何鼓勵數字競爭。它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為科技公司制定一套行為準則,調整并購規則,讓客戶更容易將數據轉移到競爭對手公司,以及創建一個擁有技術專長的新的競爭部門。但是英國“馴服”科技公司的能力是有限的。更大的責任落在美國——這個科技巨頭們的故鄉身上。
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可能都在指責科技,但他們的擔憂往往不同。民主黨人對市場權力和隱私問題更感興趣。共和黨人也對隱私問題表示擔憂,但他們更關注谷歌和Facebook等公司的政治偏見,而不是反壟斷。他們認為,這些公司壓制了保守派的觀點。然而,在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丑聞爆發后的一年里,兩黨都沒有資格宣稱在限制科技巨頭公司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這種情況會改變嗎?
據悉,消費者監督機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即將完成對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的調查,以確定Facebook是否違反了2011年達成的一項協議——即未經消費者明確同意,不得共享數據。一些人認為,一張可能高達50億美元的巨額罰款單即將開出。另據報道,聯邦檢察官正在考慮對Facebook與其他公司共享數據的行為進行刑事調查。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是聯邦隱私法,該法案目前正在華盛頓特區起草. 參議員們正在權衡如何最好地起草一項全國性法案,該法案將賦予消費者更大的控制權,以控制他們的數據如何在網上收集和被使用。加州迫使聯邦政府起草并通過了自己的隱私法,該法將于2020年1月生效。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前主席喬恩·萊博維茨(現在是戴維斯·波爾克律師事務所的一名律師)表示,大多數企業“不希望各州法律拼湊在一起,難以實施,且毫無意義”。萊博維茨表示,一項新的聯邦隱私法案在短期內似乎不太可能出臺,但在隱私立法的必要性方面,各方從未達成如此多的共識。
另一個主要擔憂是科技巨頭公司抑制競爭。這可以通過執行反壟斷法來解決。自從20年前美國以反競爭行為起訴微軟以來,美國已經有20年沒有對科技巨頭提起反壟斷訴訟了。
美國總檢察長正越來越多地鼓動針對侵犯隱私和反競爭行為的科技巨頭公司采取行動。有傳言稱,一些人把矛頭指向了Facebook。如果他們聯合起來,總檢察長可能會傷害科技公司,并引發聯邦政府的行動——就像他們所做的那樣,在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針對大型煙草公司和微軟的案件中展開調查,并繼續向政府施壓。
在未來的一年里,反壟斷政策和技術監管將會引起激烈的爭論。但2020年將不會是反壟斷政策第一次發揮作用的選舉。1912年,當競爭者們談論當時被稱為“托拉斯”(trusts)的強大公司,以及這些公司是否應該被拆分時,這個問題成為一個著名的專題。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認為,需要出臺新的立法來加強反壟斷執法,他擊敗了更為謹慎的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當選總統。
我們從這樣的視角再分析華為事件。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和服務提供商之一。出于國家安全考慮,美國限制了華為產品的使用。美國還一直在游說盟友避開這家中國電信公司(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內的全球多個國家政府以安全擔憂為由,禁止電信公司在下一代5G移動網絡中使用華為設備)。雖然威瑞森(Verizon)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等美國大型電信運營商目前且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都將不依賴于華為的設備,但美國一些農村地區的小型運營商出于更低成本的考慮選擇了華為的產品。
近日,美國對華為的“壓制”似乎有所緩和。根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4月7日的報道,美國不再要求德國在建設超高速5G移動網絡時明確禁止華為公司,但美國對科技巨頭的警惕態度,依然在線。
編輯:夏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