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君
日常器物之美,最能引起我們對生活的眷戀。無論是靜置案頭的舊時相識,還是流年偶遇的驚鴻一瞥,那種器以載道的寧靜與豐足,帶著歲月靜好的怡然與安穩,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狀態,直讓人在喧囂的塵世中沉下心來。在這小小的器物之上漫延滋生的,不僅有對傳統手工藝的緬懷,更有對從容舊時光的眷念。

手工藝與我們的文明史同在。老子和墨子都是手工業者出身,孔子的“依仁游藝”,其實也支持多種才藝。不知道“阮籍哭窮途”所駕駛的木輪車是不是自己制作的,但最早的木輪車卻是黃帝發明的,俗稱“大轱轆車”,黃帝因此又稱“軒轅氏”。古時三十六行的歌謠唱道:“一耕二讀三打鐵,四五航船磨豆腐,六木七竹八雕花,九紡十織織布郎,十一裁縫做衣裳,十二是個修鍋匠……”每個行當都聲情并茂,令人心生歡喜。但很多非遺傳統手工藝,隨著老一輩的匠人遠去,生活習慣的更改,也慢慢消逝在歲月的紅塵中了。手工藝人的失缺,標志著藝術和溫情的時代和我們漸行漸遠。
對于傳統手工藝,一直有兩種態度,與對待舊器物或建筑的態度相近。一種主張保留原生態技藝、環境或者說“修舊如舊”,認為殘舊歲月本身就是一種歷史,任何對象都不可人為添增,更不應去除任何細節;也有主張“修舊如故”,如法國保護修復專家Violet-le-Duc致力于將古物復原到未曾存在過的完整,即想象到的“終極完美”。現在提倡不要一成不變地仿古,比如蘇州一帶提倡“蘇而新”,“蘇”主要是古城風貌、傳統手工藝與歷史人文的延續,“新”主要表現于創意、新材料和多元合作。
我們引入“文心造物”的概念,將文人精神融入當代文人空間用品的衍生設計之中,重構優雅的慢生活方式。從而讓民間手工藝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打開藝人們的視野,升華作品的格調。早在蘇東坡時代,多才多藝的文人就已全面介入到日常器物的設計與制作中,不斷推動、激發著匠人的創意、思想與審美。“文人”是中國歷史上很獨特的一個群體,他們天資超逸,淵雅風流。

《思無邪——詩經里的巨人花園》 系列文人空間作品,是文人與手藝人交流合作的一種探索模式與實踐作品,也代表了江南文化與海派文化的融合創新。集結的是上海及江蘇常州的非遺刺繡手工藝人,皮具設計師,專業畫家,美術學院專業教師與平面設計師,多種專業與手藝人強強聯手,來自上海崇明手工土布與真皮等材料,將非遺手工藝與文人空間用品設計進行到極致,渲染具有中國特色的文人空間。
我們從中國古代詩歌開端《詩經》出發,將目光投向詩意江南搖曳的花草與美好的飛禽走獸。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最能代表優雅的東方式審美。我們選取了具有浪漫氣質的草木、水波、飛鳥、游魚等詩經里的意象,既有流光溢彩的江南風貌,又有海派氣象。而《巨人花園》則是西方童話故事,作者為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講述巨人擁有一座美麗的花園,卻不準任何人進入,花園廢棄。有一天,由于孩童的來到,春天的美景又重現花園,觸動了巨人的心,也讓巨人懂得分享。作品通過中西主題元素,渲染了和諧美好,仿佛重回美好生命之初,共建和諧的家園。
同時依據上海中國畫院畫家何曦的繪畫作品作為刺繡藝品的母本,通過何曦的繪畫結合刺繡表達傳統又跳脫傳統。何老師認為跡有巧拙,藝無古今,甚至在他的筆墨世界中,山水、人物、花鳥也沒有嚴格的界限。他用最單純巧妙的水墨語言,優雅卻不失冷酷地消解了傳統架構和意境,從外部真實轉向了內心真實,將傳統命題做出現代演繹,與我們的創意初衷若合符契。何曦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闡釋他的人文思考和悲憫情懷,突顯出與時代審美精神和海派文化內核相契合的現實意義,從而成功實現了作為藝術媒介的中國畫筆墨的當代轉型。
刺繡藝人張莉則是江蘇常州蘇繡(亂針繡)技藝傳承人,也是“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2017染織繡研修班學員。亂針繡的特點在于“通于畫理”。傳統蘇繡利用蠶絲的反光進行表現,而亂針繡則要避光。相對于傳統蘇繡的平針,亂針繡左右交叉,亂中有序,像素描一樣,需要砌形,角度多變。同樣的底稿每人繡出來的氣質都不一樣,表達出各自的繪畫理解與審美旨趣。如果說平繡使用的是一種工藝語言,而亂針繡則是一種繪畫語言,表達的是一種情感與思想,氛圍與意境。
劉海粟先生曾對亂針繡給予高度評價:“以針為筆,以絲為丹青,使繪畫與繡法融為一體,自成品格,奪蘇繡湘繡之先聲,登刺繡藝術之高峰。”亂針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江南一帶家家戶戶都有精湛的女紅技藝,楊守玉則是亂針繡的創始人,出生在書香門第,從小蕙質蘭心,手藝驚人。當時丹陽正則女校的校長呂鳳子,聘請楊守玉做女校的刺繡老師,所以亂針繡的產生和發展也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楊守正的表哥是大名鼎鼎的劉海粟先生,他于1921年離開家鄉,創辦了上海美專,即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前身。百年之后,非遺傳承人張莉來到了與亂針繡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上大校園,更有因緣際會的意義。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實踐,張莉的亂針繡從蘇繡的基本技法中走出來,用蘇繡的語言借鑒西方的光影原理,將素描和色彩結合起來,古為今用,中西合璧,從而使畫家何曦的繪畫作品得到了生動傳神的再現,光影表現變得更加微妙豐富,并在繡片拼貼時呈現獨特的立體凹凸效果。
皮具設計師李彥、夏天雨夫婦,都畢業于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設計專業。他們將上海崇明手工土布與皮具設計創意性地相結合,使冷峻帥氣的皮具增益一分江南的書卷氣,又使素樸而傳統的土布擁有了一份時尚與雅致。何曦的繪畫、張莉的亂針繡與美院學生柴源園的平面設計相組合,使《思無邪——詩經里的巨人花園》系列作品既有江南文化的繾綣柔情,又有海派文化的開闊發揚。新時代的開放與包容,正是這樣一種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懷。劉燾有詩云:“水逶迤而清深,山連屬而秀拔,人才之生是以似之。”江南文化與海派文化,源遠流長、驚才絕艷。各種手工藝人、設計師多元的美好,將百世流芳。
編輯: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