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在公布的第一批上海市重要濕地名錄里,金山三島正式劃歸到“巖石海岸”類濕地。
103.7米,是大金山島的高度,也是上海境內自然制高點。
大金山島,狀似菱形,最長處963米,最寬處437米,數百年來風云變幻,這座孤懸海上的島嶼,與小金山島、浮山島并稱“金山三島”。站在島嶼頂端登高望遠,低谷幽深,林木掩映,作為上海市唯一的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置身于此,如臨世外仙境。
在公布的第一批上海市重要濕地名錄里,金山三島正式劃歸到“巖石海岸類”濕地。用金山區海洋海塘管理所海洋科科長杜運才的話說,“金山三島”這片生態系統完備的潮間帶濕地,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寶藏。
1999年夏天,正值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成立7周年,一批剛大學畢業的青年,入職金山區海洋海塘管理所,其中一個就是杜運才,20年過去了,這群人多數各奔東西,步入中年的杜運才仍堅守在崗位上,于他而言,金山三島的一草一木記錄了他全部的青春。
據史料記載,大金山島本是陸上的孤丘,后因海面上升、海岸侵蝕后退而矗立于汪洋中,從此與陸地隔絕。在保護區成立之前,1990年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環境監測中心與上海自然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的系統調研。
之后的2002年、2012年,上海市海洋局先后對金山三島組織了兩次大調查,并對調查報告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了重點保護目標的建議:保護海邊石壁主要是留住海蝕地貌;林下巖石生長著中國大陸首次記錄的扁萼疣鱗苔,必須加以關注;古木如靈芝、樹舌等是珍稀菌類的寄生之所,破壞不得。此后,更加系統、全面的調查來自于2017年-2018年。
“我們將全島劃分成了50塊網格,逐一調查這些區域內的植物特征、群落結構,建立樣地和長期監測機制,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及發展趨勢。”杜運才告訴《新民周刊》,金山三島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因人為干擾極少,對動植物繁衍生息十分有利,在高度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早已絕跡的原始植被群落,如今在島上保存完好。
調查結果顯示,大金山島共有被子植物72科267種,其中60多種為重點保護植被;另外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舟山新木姜子、野生香樟和普陀樟。此外大金山島還有一些十分珍貴的古樹資源,特別是一株胸徑為3.28米的古樹雞桑樹,華師大植物專家認為樹齡有四五百年以上;另一株樸樹,胸徑最細3.14米,地徑更粗,樹齡也有幾百年。經統計,這里基本保留了13種上海地區最大的古樹資源,以及華東地區唯一完好的紅楠古樹群落。
根據最近一次調查,大金山島上鳥類共51種,隸屬8目24科,其中赤腹鷹、黑耳鳶、鶚等為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土壤動物原尾目9種,它的發現,證明了島上土壤十分潔凈;另外,鈍尾兩頭蛇出現在大金山島,刷新了上海新記錄物種,而在此之前,上海有15種蛇,包括赤鏈蛇、王錦蛇、烏梢蛇等。由于島嶼自然生態系統相較陸地更為脆弱,對于一些不能跨海遷移、種群相對孤立的動物,保護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嚴格保護、科學保護,一直是金山三島的保護準則。
據1989年《金山縣志》記載,大金山島島嶼面積為0.3平方公里,而在2012年國家海島普查中,實測面積僅剩0.23平方公里,縮小幅度達23.3%。為了保護島體,應對海蝕,2014年大金山島保護與開發利用示范工程,被提上日程。2014年到2017年,歷時3年,金山爭取到國家海域使用金9000萬元,建成東部1.109公里防波堤、封島管理的哨卡,修繕碼頭、管理房及修復1206米環島巡查道路,并建成驗潮站、大氣監測站等科研設施。

金山三島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因人為干擾極少,對動植物繁衍生息十分有利,在高度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早已絕跡的原始植被群落,如今在島上保存完好。
目前,保護區采取封閉式管理,派專人值守,嚴禁游人未經批準私自上島。由于是離岸遠程管理模式,金山海洋海塘管理所開展了“人防+技防”的全方位無死角監管,一方面委托負責任的保安公司,安排四個守島人嚴格按照制度執行,2人一班,輪流守島,一旦發現非法采砂、私自上島等可疑情況,立即向管理所報告。如發現違規,一次換保安,三次換保安公司。杜運才說,正是嚴格的責任明確到人,才確保了金山三島的保護落到實處。
另一方面,實施保護區勘界定標,主要是劃出生態紅線,在邊界上設置浮標,明確保護范圍,制定保護區規劃,用規劃引領工作。近兩年,隨著防波堤的建設,以往因海上沖刷侵蝕造成島體塌方現象,基本消失;西端碼頭建設,上下山棧道修整,排除了安全隱患;而哨卡建設及封島養護,更為島上珍稀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演替環境。
而守島人的綠色環保也扎實推進,杜運才進一步解釋,為使島上資源良性循環,島上房屋頂安裝了兩套光伏發電系統,并在地面新建了雨水收集凈化處理系統,不僅提供太陽能發電、還提供雨水循環再利用,保證守島人基本生活需求,避免對海島造成二次污染。
綠色環保、人防技防、勘界定標……保護區的工作任重道遠,“生態治理”也是重中之重。通常來講,動植物保護方法分為自然衍替和人為干預,比如,加拿大一株黃花,種子繁衍力強,每年5月到11月保護區都會進行人工清除,防止其蔓延破壞植被生態鏈條。
再比如,2005年8月,因海潮沖刷、山體風化導致大金山島最后一株舟山新木姜子消失,管理人員親自遠赴舟山引種回十幾株舟山新木姜子。如今,島上的舟山新木姜子逢春抽枝展葉,已然是原始植被中的重要一員。但受限于資金投入,一些人為干預措施方面還處于設想階段,比如針對瀕危物種進行重點巡護、除蟲治療、延長生命等。
此外,大金山島上獼猴帶來的生態破壞令人憂慮。上世紀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上海生理所和金山區山陽鄉合作,在島上放養了99只獼猴,幾十年過去了,這些獼猴仍然棲息在島上。2012年調查顯示,島嶼獼猴種群數量已增加至150 只以上,雖然獼猴能很好適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群落的環境,但由于金山諸島歷史上并無獼猴分布,植被群落受島嶼環境的局限,對于是否適宜放養獼猴并未進行科學論證。
但棘手問題就在于,這些半圈養的獼猴對海島動植物的致命性破壞。“島上原來棲息著一種叫小鸊鷉的潛鳥種群,數量較多,獼猴來了之后,產卵的棲息地破壞了,也就自然滅絕了。”杜運才說,在2017-2018年的生態調查中,整個大金山島走了一遍,只發現一個鳥巢,而且鳥巢內無鳥蛋,由此可見,只要有人工放養的獼猴,島上的生存條件就僅適用于巖隙性穴居、耐受性高的鳥類,其他鳥類的繁衍生息基本不可能。
同樣,獼猴對植被的影響幾乎也不可逆,已經滅絕的毛竹,漫山遍野找不到一棵幼苗,據專家推測與獼猴大量取食竹筍不無關系。“一般一個特定健康物種的種群年齡‘老中青都有,比如,青岡、香樟等物種,自然絕跡的可能性不大,瀕臨滅絕基本都是外界干預。”記者從金山區海洋海塘管理所了解到,目前,大金山島可承受獼猴的最大生態容納量約為60到70只,而目前調查出來的獼猴總量在174-194只之間,已然遠遠超出大金山島生態系統自然承載能力,此前有提議將獼猴安置在河南新野縣養殖場,但由于涉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管部門非常慎重,至今未能成行,一邊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另一邊是上海市海洋生態保護區,如何平衡兩者關系,保護界限與尺度的博弈,似乎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命題。
古詩有云“芳草萋萋鸚鵡洲”,可見鸚鵡洲大抵代表美好濕地的形象。事實上,金山古稱除了比較有名的海鹽、柘湖、康城等,還有一個別稱——鸚鵡洲。明正德《金山衛志》記載:“鸚鵡洲在海中金山下……”,“摩挲其文曰“鸚鵡洲界”。2016年,金山區利用國家海域使用金,投資了9200余萬元,在金山城市沙灘西側,建起了一座集生態修復與休閑觀光為一體的潮間帶鹽沼濕地——鸚鵡洲濕地。
鸚鵡洲濕地東起金濤路,西至衛二路,北到大堤路,南臨杭州灣,總面積約23.2萬平方米,相當于33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步行一個來回需要一個多小時。由于正值初春,天氣晴冷,觀光道兩旁的樹木略顯蕭瑟。濕地項目管理員告訴記者,鸚鵡洲內按照“無裸土”要求進行了植被全覆蓋,引進了香樟、東方杉、落雨杉、濕地松等十幾種樹種,等到6月,滿園勃勃生機將一覽無余。
別看鸚鵡洲其貌不揚,其地上地下大有學問。據了解,因金山灘涂不適合種植綠化,鸚鵡洲地下全部使用一種特殊“營養土”,這種土專門從外省運來,不僅能預防病蟲害,還含有多種礦質營養,疏松通氣,保水保肥能力強。
地面上,鸚鵡洲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水質凈化和生態修復系統。主要分三個區域,濕地凈化展示區、鹽沼濕地恢復區、自然濕地引鳥區。如何凈化水質?管理人員說,在外圍,鸚鵡洲與城市沙灘二期水上活動區相連,兩個區域用堤壩隔開的同時,北側角和南側角分別留有一處泵站。北側泵站進水,南側泵站出水,通過“生態前置庫”的蘆葦、香蒲植物復氧沉淀、濾掉各類雜質,接著再到“表流人工濕地”通過微生物復合作用深度凈化、去除氮磷,最后到“清水涵養塘”通過投加藻類微生物,布置自然能造流系統層層過濾凈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濕地凈化展示區和鹽沼濕地恢復區分別設置了兩處生態液壓壩。1號液壓壩攔水,2號液壓壩抽水,前后形成大概5米的高度差,可以模擬漲潮落潮的潮汐效果。海水經過兩個液壓壩的控制,最后到達引鳥區,再回到城市沙灘水上活動區,形成一個良性凈水循環,循環大約60天一個周期,每天凈水量可達6000立方米。
鸚鵡洲的建成,對市民來說,也是一處親近自然風光及科普教學的好去處。例如,在濕地凈化展示區,有一處大型圓形大草坪,可供露營、休憩;在大草坪旁邊,還有三處圓形單體溫室玻璃陽光房,主要利用開頂式保溫技術,探究培育從浙江溫州、臺州北移而來的紅樹科秋茄在杭州灣北岸種植的可行性,未來可用于開展各類科普研究活動。
而在金山區朱涇鎮,全長約9.74公里的中官塘,作為貫穿朱涇的重要河道,也借鑒鸚鵡洲經驗,建起了綜合涵養塘,通過處理污水廠排水的有害物質,釋放出含氧量,經過光合作用,調節氣候質量,切實改善河道水環境,增強區域防汛除澇能力。
金山區水務局局長趙云表示,鸚鵡洲濕地作為金山打造國家海洋公園的一個組成部分已初顯成效,接下來除了在科普館建設上發力之外,還將更注重正在建設的龍泉崗西側圍填海項目。“在海上生長出3866畝土地,40%保持生態用地,預計2019年12月底完成圍內吹填,基本完成工程。”趙云表示,該工程圈圍成陸面積約2.3平方公里,今后,連同鸚鵡洲濕地公園、金山城市沙灘、金山三島保護區以及金山正在建設國家級海洋公園等,共同打造成一個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展等為一體的生態型濱海旅游度假區。
站在鸚鵡洲濕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杜運才感嘆地說:“從來沒有拯救地球之說,拯救地球,本質上是在拯救人類自己。”濕地,應對氣候變化,這是2019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也是整個人類共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