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窕
近年來,高考全國卷生物試題中實驗類題目出現的頻率較高,在考查考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對考生的探究能力也進行了全方位的考查,體現了考試大綱中“實驗與探究能力”的四個基本要求。高考對實驗類題目的考查主要從實驗原理、實驗思想方法及實驗設計與分析等角度進行命題,那么同學們怎樣做才能熟練運用應試技巧,在高考中斬獲高分呢?
一、重視教材中的基礎實驗
縱觀近幾年全國卷試題,在考查內容上,對基礎實驗的考查主要涉及實驗材料、原理、試劑及其用途、操作步驟及要領、現象及結論等,偶爾考查有關生物學問題的初步探究,這部分內容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
【例1】下列關于細胞結構與成分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細胞膜的完整性可用臺盼藍染色法進行檢測
B. 檢測氨基酸的含量可用雙縮脲試劑進行顯色
C. 若要觀察處于細胞分裂中期的染色體,可用醋酸洋紅液染色
D. 斐林試劑是含有Cu2+的堿性溶液,可被葡萄糖還原成磚紅色
【答案】B
【解析】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臺盼藍染色劑是細胞不需要的有機物,若細胞膜完整,其無法進入細胞,而細胞膜被破壞后其可以進入細胞,A正確;氨基酸不含肽鍵,而雙縮脲試劑可用來檢測蛋白質中的肽鍵,B錯誤;觀察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可用醋酸洋紅液染色,C正確;斐林試劑是含有Cu2+的堿性溶液,可被還原性葡萄糖在水浴加熱下還原成磚紅色,D正確。
【例2】若除酶外所有試劑均已預保溫,則在測定酶活性的實驗中,下列操作順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緩沖液→保溫并計時→一段時間后檢測產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計時→加入緩沖液→保溫→一段時間后檢測產物的量
C. 加入緩沖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溫并計時→一段時間后檢測產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計時→加入酶→加入緩沖液→保溫并計時→一段時間后檢測產物的量
【答案】C
【解析】依題意可知該實驗的pH為無關變量,為了排除無關變量的干擾,應在控制pH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讓底物與酶混合,讓酶促反應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進行。A、B、D三項錯誤,C項正確。
【技法點撥】考點定位:例1主要考查課本基礎實驗中染色的試劑及其用途。例2以“測定酶活性的實驗”為素材,考查學生能否對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及對實驗操作順序的合理性做出判斷。高考復習的基本原則是“以本為本,以綱為綱”,在復習基礎實驗時,要學會按照一定的形式對實驗進行分類梳理,如按照顯微觀察類、物質提取與鑒定類、調查類、探究類等進行分類總結,根據其中所呈現出的共性規律進行系統化復習。例如就顯微觀察類實驗可進行匯總,對實驗材料的選擇及處理、是否需染色及染色劑用法、如何制片、觀察對象是什么及細胞活性如何等做區分,對顯微鏡使用注意事項進行總結。
二、重視教材中的經典實驗
教材之所以使用經典實驗作為例子,是因為經典實驗能反映生命科學研究中的科學思維過程,其中實驗選材、步驟設計、結果呈現、得出結論等環節均包含考生需要掌握的技巧,同時它們也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與實驗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以經典實驗為背景的題目常出現在高考中。
【例3】某大腸桿菌能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其突變體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養基上生長,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養基上生長。將M和N在同時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養基中混合一段時間后,再將菌體接種在基本培養基平板上,發現長出了大腸桿菌(X)的菌落,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
A.突變體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喪失
B.突變體M和N都是由于基因發生突變而得來的
C.突變體M的RNA與突變體N混合培養能得到X
D.突變體M和N在混合培養期間發生了DNA轉移
【答案】C
【解析】突變體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養基上生長,說明其不能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可能是因為體內不能合成氨基酸甲,原因可能是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喪失,A正確;一般來說,大腸桿菌突變體形成是由于基因突變,B正確;正常情況下,突變體M的RNA與突變體N混合培養不能改變突變體N的遺傳物質,也就不能使N轉化為X,C錯誤;細菌間可以發生DNA轉移,使受體的遺傳特性發生改變,并且改變是可以遺傳的,D正確。
【例4】根據遺傳物質的化學組成,可將病毒分為RNA病毒和DNA病毒兩種類型,有些病毒對人類健康會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種新病毒出現后,需要確定該病毒的類型。
假設在宿主細胞內不發生堿基之間的相互轉換,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方法,以體外培養的宿主細胞等為材料,設計實驗以確定一種新病毒的類型。簡要寫出(1)實驗思路;(2)預期實驗結果及結論。(要求:實驗包含可相互印證的甲、乙兩個組)
【答案】DNA和RNA有各自的特有堿基,DNA特有堿基為T,RNA特有堿基為U。
(1)實驗思路:將宿主細胞培養在含有放射性標記尿嘧啶的培養基中,之后接種新病毒。培養一段時間后,收集病毒并監測其放射性。(甲組)
將宿主細胞培養在含有放射性標記胸腺嘧啶的培養基中,之后接種新病毒。培養一段時間后,收集病毒并監測其放射性。(乙組)
(2)預期實驗結果及結論:若甲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組無,即為RNA病毒;反之為DNA病毒。
【技法點撥】考點定位:例3以教材“S菌DNA可使R菌轉化”為基礎,以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為素材,考查了細菌的轉化問題,把握細菌轉化的實質——基因重組是解題的關鍵。例4借鑒了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經典實驗的方法,要求考生解決具體的生物學問題。此題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區分DNA和RNA、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方法(如要標記噬菌體,首先標記大腸桿菌,再讓噬菌體侵染已標記細菌)實現了完美結合。無論是應對教材中的經典實驗的直接考查還是創新考查,只有理清實驗的思路,追根溯源,學會分析與整體設計,才能將所學知識技巧靈活遷移。
三、重視實驗設計與分析
在高考中,實驗設計與分析題的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這類試題一般以簡答題的形式呈現,由于要求書寫的文字較多,邏輯性較強,規范性要求較高,因此也是較易拉開考生分數差距的一類試題。
這類試題往往涉及實驗原理的確定、假設的提出、變量的分析、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步驟的設計、實驗結果的呈現與分析、實驗結論的得出、實驗的評價與糾錯等多個環節,同學們在復習中一定要加強此類題的訓練,并總結解題規律和答題技巧,以便在高考中從容應對。
【技法點撥】以“探究溫度對淀粉酶活性影響”實驗為例:
【注意事項】要求寫出實驗思路和實驗步驟的試題,都要注意“無關變量”的描述,尤其是寫出實驗步驟類試題,因為無關變量是決定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寫實驗步驟時,必須要對無關變量的操作做出說明。在實驗中,若已學過無關變量的具體內容(如某種酶發揮作用的最適溫度為37 ℃),則需明確寫出;若未學過無關變量的具體內容(如保溫時間),則可用“適宜且相等”“理想條件下”等文字表述。
在做了許多練習題之后,我們可以發現,生物題不像化學、物理題那樣變化多端,都是直接以考查書本概念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試卷上,最大的變化就是換一個情境,所以很多人說:“生物是理綜里的文科科目。”
讓記憶不再犯難
記憶,一直是考生們的痛。“我也知道要記啊,可是我記不住,能怎么辦?”對生物這種有點“偏文”的科目,我們要學會構建思維導圖和分類總結。
何為思維導圖?它其實就是一種展示邏輯思路的圖像。在生物學習里,我的總思路就是“分子和細胞→遺傳→環境和穩態”。我們知道,生物學的基本是分子和細胞,所以要學好生物,這兩個知識點一定要記清楚。接下來,遺傳和進化作為生命必須經歷的過程,其必然以分子和細胞為基礎。最后才是環境與穩態,因為它包含植物和動物兩方面,所以在將前面的內容厘清之后,再來記憶這部分內容會更容易。如果要將這個總思路做成思維導圖,就是如下圖的形式。
這張圖概括總結了高考生物的主要內容,在課本和資料上可以找到更具體的內容,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在學習時,我們要學會把一厘米厚的課本“翻成”幾厘米厚,也就是將內容擴展,將其學細、學精;而在復習時,我們要把四五本課本“濃縮”成一張紙,也就是將內容整合歸納。
另外,對于那些可以分類總結的內容,我們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既便于我們區分,也便于我們記憶。比如:DNA和RNA,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線粒體和葉綠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等知識都可以各自總結成一個表。以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舉例,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表格。
運輸方式 被動運輸 主動運輸
自由擴散 協助擴散
運輸方向
細胞能量
載體蛋白
舉例
重點關注實驗
在這里,我要單獨把實驗與探究拿出來講。在生物考題中,實驗是免不了的,由于我們無法將每個實驗都操作一遍,因此我們可以在網上查找這些實驗的演示視頻,或者學會想象實驗,即把實驗過程在大腦中想象出來。這既有利于記憶操作過程,也有利于發現和理解實驗相關的問題。
另外,我們要將課本翻一遍,將書中的實驗記錄一下,逐個擊破,如以前文提到的思維導圖為切入口,詳解操作步驟、實驗原理、實驗現象、實驗涉及的知識點等。實踐是理論之源,兩者是不可分開而論的,所以在做實驗的總結時一定要與理論相結合。
生物考試出的題都比較細,所以做題時一定要仔細審題,切勿“入坑”;還要經常看看自己容易混淆和忘記的知識點,查漏補缺。
生物不難學,需要的是堅持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