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軍
【內容提要】民心相通繼承和貫通了不同時期的中國外交思想,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開放與合作的必然選擇。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導下,民心相通以其“人民為主體”的理論特質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民心相通具有和平理論的屬性,是以締造國家間持久和平為導向的重要理論創新。推動世界各國摒棄冷戰思維、超越零和博弈、實現和平共處與互利共贏的關鍵在于凝聚民心與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中國的全球治理政策是否可以獲得廣泛的公眾支持,其決定因素就是民心相通。確立民心相通這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要原則,有助于打通多領域、多層次外交的內在聯系,為多種外交形式的實踐提供政策指導,并使之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
【關鍵詞】民心相通;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政策
【DOI】10.19422/j.cnki.ddsj.2019.05.001
自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建設路徑以來,作為“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民心相通,其重要價值得到了日益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游、衛生、考古等各領域人文合作,加強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密切婦女、青年、殘疾人等群體交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為規劃民心相通的合作藍圖指明了方向。本文試闡述民心相通的思想價值和理論內涵,并由此揭示其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要原則的意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和建設路徑,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黨的十九大報告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這就是一切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主旨。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外交思想自然蘊含著這一邏輯和宗旨。民心相通是對這一邏輯和宗旨在外交思想中的繼承與發揚。
第一,民心相通理念繼承了一切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主旨的核心思想,凸顯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鮮明理論特質。十八大以來,中國深入貫徹“外交為民”的宗旨,努力構建完善的海外利益保護體系,使中國公民和企業的海外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宣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目標使命,不但要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己任,也將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民心相通在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絲路精神的同時,繼承了一切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主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思想,把中國“外交為民”的理念和宗旨進一步發揚光大,并通過奠定堅實的民意和社會基礎為人類社會共同進步擔當起應有的責任。民心相通以其“人民為主體”的理論特質,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第二,民心相通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支點。推動世界各國摒棄冷戰思維、超越零和博弈、實現和平共處與互利共贏的關鍵在于凝聚民心與民心相通。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洞察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發展趨勢,順應并引領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提出了以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要內容的外交思想。
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是站在各國通過合作共贏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問題的高度和促進全人類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高度而提出的,所針對的是西方國家主導構建以實力、結盟、戰爭作為貫徹國家政策的工具,以侵略擴張、殖民掠奪、恃強凌弱等為特征的各種不公平、不公正。必須看到,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是一項長期的事業,西方所主導構建的國際秩序還有著巨大的歷史慣性,難以遽然改變。只有實現民心相通,夯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建立在新型國際關系基礎上的國際秩序才可能逐步實現。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適應了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與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密不可分。民心相通擔負著溝通中國夢與各國人民美好夢想的重任,因而它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
第三,民心相通賦予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以鮮明的時代特色。民心相通能夠持久地為促進經貿合作與區域合作打下堅實的民意與社會基礎,在全球政治和全球治理領域產生廣泛影響。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人民與外交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需要建立起根植于人民和造福人民的直接外交聯系。在處理國家之間事務和服務人民的關系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更強調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當今世界,國際關系正在進入一個整體性特征日趨加強,國際關系民主化趨勢和內涵不斷豐富的新文明時代。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中,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區域性、跨國性民間組織與社會團體,愈益廣泛地參與投入到多樣化的國際議事日程中。這些來自民間社會的組織和團體在貿易往來、文化交流、人權保障、環境保護、軍備控制等領域十分活躍,不但能影響各國政府的對外政策,而且在運作規范、組織管理上自成體系。民心相通提供了中國外交與之對接的理論依據。
通過推動人民之間開展廣泛的交流、溝通與合作,民心相通為深化各領域互利合作奠定了民意和社會基礎,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全球政治基礎。如果用“屬+種差”的方法定義民心相通理論,那么其內涵屬性就是人民性、平等性、相互性;性質上屬于和平理論;功能屬性則是傳達、塑造跨國公共民意并與政策進行反饋、互動;“種差”則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外交思想的延伸與發揚。
在理論內涵上,民心相通首先是把民心視為最大的政治,把民心相通視為國際關系中最深入、最長久、最基礎的互聯互通。民心相通繼承了中國傳統及現代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社會主義思潮中人民主體地位思想。“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時期的“民本思想”盡管略有差別,但都強調以人民為根本,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
其次,民心相通的理論要點是主體平等。中國主張的民心相通以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為核心,以主體平等為前提,倡導尊重、理解不同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心相通反對強加于人,尤其反對將自身價值普遍化,主張國家間無論大小、強弱及經濟發展水平高低,都擁有選擇和保留自己信仰、社會模式與生活方式的權利和自由。需要指出的是,民心相通建構平等模式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個人”而非抽象的、空洞的“人”的概念。所謂“現實的個人”指的是“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1]
最后,民心相通的特征是相互性。民心相通是相互理解與相互建構的復雜過程。中國主張打通不同民族文化間的藩籬,實現各國和各民族文化的共榮共生、平等對話;強調一切話語都應當是互動過程中產生的,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話語,或者外推本國的話語。與西方文化霸權理論及其“獨構”話語和“馴服”話語截然不同的是,中國倡導的民心相通理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決反對西方國家把思想文化意識強加于人的霸權行為,主張以“海納百川”的態度對待不同文化,通過交流、互動、溝通,共同建構新的話語體系,進而推動文化創新和文明融合。
在性質上,民心相通具有和平理論的屬性,是以締造國家間持久和平為導向的重要理論創新。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2]國家之間的民心相通必然會減少沖突和暴力,并最終消除其根源,促進世界和平。民心相通背后的理念是,根深蒂固的沖突不能只依靠政府解決,而應該將各種亞國家層面的組織和機構,如非政府組織、民間社會和其他非正式渠道納入其中,利用整體、全面的方法將沖突轉化為長期、可持續的和平,并為最終締造與建構持久和平創造條件和前提。可見,民心相通是構建積極和平的路徑,其本質屬性是和平理論。
在理論價值上,民心相通及其相關理論超越了把國家和國際行為實體作為國際政治基本單位的傳統國際關系理論,而引入了民眾之間的實踐——關系性行動議程,關注社會和文化力量的作用。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我們要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心相通的理論性體現在對國家所處社會的尊重。通過賦予人民以高度的主體地位,民心相通突破了西方國際政治中以國家為中心的理論。民心相通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理論創新。全球治理是攸關各國利益和普通民眾福祉的一件大事,需要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總之,民心相通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大國外交中的重要體現,它與正確義利觀、總體國家安全觀、全球治理觀等新理念一起構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表述是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展與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一切國家的各方面友好合作關系。但在新中國成立過程中和新中國建立之后,增進人民友誼,發展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事實上一直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外交、民間外交、公共外交、城市外交的工作范疇。正如周恩來總理所指出的那樣,外交工作雖然是“以國家為對象”“是通過國家和國家的關系這個形式來進行的,但落腳點還是在影響和爭取人民,這是辯證的”。[3]當前,中國已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外交新格局,首腦外交、政黨外交、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人文交流日趨活躍,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為充分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質內涵,有必要把民心相通明確為中國制定對外政策的重要原則,致力于推動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共同發展,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地生根。
第一,確立民心相通這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要原則,有助于打通多領域、多層次外交的內在聯系,為多種外交形式的實踐提供政策性指導,并使之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以民心相通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原則,對于加強中國整體外交的統籌規劃十分重要。中國整體外交形式多樣,層次豐富,但在實踐中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以民心相通為對外政策制定的重要原則,有利于從源頭上促進不同形式、不同層次外交政策的匹配和統一,發揮不同領域、不同層次外交的優勢與協同效應,從而改進和加強整體外交體系的頂層設計,為整體外交中各個層次確立正確的原則、理念并提供方法論指導。
第二,以民心相通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要原則,使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本思想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本質特征,民心相通則是這一本質特征的重要體現。近年來,隨著我國海外利益不斷增長,保護好中國人在海外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好國家和公民在海外的形象和尊嚴的任務日益繁重。開展民心相通正是打造海外民生工程,建立健全境外公民和機構安全保護工作機制,加強海外利益保護能力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確立民心相通政策有助于更加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把“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真實親誠”的對非政策理念、正確義利觀、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等落到實處,能夠有效提高中國維護海外利益的能力,有助于維護國家形象和提高軟實力。
確立民心相通這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要原則的意義還在于,它表明中國將以民心相通的方式為當今世界解決國際交往難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而與習慣以強權政治解決問題的西方式大國外交形成鮮明對比。民心相通意味著中國不會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對立起來,更不會為了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而犧牲他國利益;相反,中國會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尋求共識和共贏。
第三,確立民心相通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要原則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需求。從實踐上看,以民心相通作為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原則有助于深入把握促進民心相通的規律,克服認知上的誤區,區分政策目標與手段并矯正既往政策中可能存在的失誤。民心既然是內在情感、愿望與特定時代外在的社會心理與價值的結合體,實現民心相通就必然要求區分目標和手段,明確有效的實踐路徑和科學的衡量標準,特別是要確立平等交往、深入溝通和共同追求理想與事業的原則,以克服形式主義并真正樹立人民的主體地位。
目前,在民心相通實踐中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一些誤區,如對民心相通的因果關系認知不足、在實際工作中把目標與手段混為一談等,特別是不能把民心相通等同于文化交流或人文交流,也不能把民心相通的部分內涵或次級目標視為手段。需要指出的是,這類對民心相通片面的、機械的和主觀的理解,往往只能為單向的文化展示和文化輸出推波助瀾,難以助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心相通。
在當前歷史條件下,重視民心相通的理論屬性和重要原則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開放與合作的必然選擇,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應有之義。今日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更加密切,人民之間的往來更加頻繁。中國的發展不僅關乎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與世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關。民心相通旨在通過促進各國人民間交往,推動世界各國摒棄冷戰思維、超越零和博弈、實現和平共處與互利共贏,是以締造國家間持久和平為導向的重要理論創新。
確立民心相通的重要原則是中國著眼于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政治自覺。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日益成為全球治理的積極力量。實現全球治理的目標需要國家之間以及與非國家行為體之間的通力合作,但在規劃、設計、落實、執行和評估等諸多環節必然伴隨激烈的爭論和競爭。“爭吵中的全球治理”已經是并很可能繼續是未來全球治理的常態。中國的全球治理政策能否在世界范圍獲得更加廣泛的民眾理解和支持,其決定因素就是民心相通。總之,民心相通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胸襟和全球眼光,應該是中國對全球政治的一次破題。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張凱)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頁。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47頁。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活動大事記(1949-197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