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
摘 要:對互聯網背景下城市空間演化、人的需求、公共生活等方面展開調查研究,根據研究得出相關趨勢,對共享空間設計的相關理論進行補充。從空間的構建、個體心理的構建、公共文化的構建等方面對城市共享空間的構建提出可行性的策略方法,為相關城市的空間設計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技術;共享空間;網絡空間
基金項目:本文系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8wsk219)資助;浙江省軟科學研究計劃一般項目(2019C35080)資助。
移動信息技術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公眾的生活方式。傳統的城市公共空間理論、設計理念和手法以及城市規劃學理論已無法解決新時代城市轉型發展面臨的問題。當前,依靠制度創新和信息技術發展,共享社會成為時代趨勢,城市物質空間將面臨巨大變化。在我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對共享空間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將更廣泛地結合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互聯網背景下城市空間發展趨勢
城市空間發展的每個階段都與一定的歷史社會經濟背景息息相關。信息技術的普及,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同樣引發了城市空間的變革。近幾年,城市空間的更新前沿主要集中在商業、居住、辦公等室內環境空間,呈現出基于共享理念的設計趨勢。商業綜合體,已逐漸成為現代人主要的社交消費娛樂甚至辦公場所,功能綜合多樣化,場地功能邊界的模糊化以及公眾活動的豐富性使其呈現較強的公共空間屬性。在居住空間方面,共享居住模式大量興起。起初,共享居住讓人們享有更多的空間資源和情感交流,減少時間和資源成本,現在有了更多的實驗性嘗試。在完善空間的功能、設施和服務之外,增加社群活動,促進交往和合作,部分空間轉化為青年創業空間或跨文化交往空間。在辦公空間領域,隨著分散型、移動型和獨立型勞動者比例不斷增加,從創客空間到聯合辦公空間再到共享辦公空間,辦公的場所延伸到城市的其他功能空間,包括咖啡館、圖書館、高校、購物中心以及住宅等,發展趨勢表現為成本低、靈活性高的小型辦公空間需求增加,其可提供良好辦公空間體驗,突破專業和組織邊界的限制,為行業發展提供更多的交流和發展空間。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城市大量的閑置空間和公共空間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得以活化利用,如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成立的“空間資源分享平臺”、韓國的“共享都市”計劃等。
二、互聯網背景下人的需求
互聯網信息化時代,個人的自由和價值實現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性。空間作為人們活動的主要場所,與個人的價值實現密切相關,一個良好的空間可以滿足并引導個人價值的實現。人的需求和城市空間的更新發展變化呈螺旋上升狀態,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人和空間的關系也不斷迭代更新。當人本主義思想和可持續發展觀提出時,城市的更新發展才開始重視“人”的需求,形成以需求為核心思想的城市可持續更新方式。信息化時代,個人需求被最大可能地尊重和滿足,同時個人弱化了私有權,人們變得更愿意分享,個體價值的實現兼顧集體利益,人人參與,共建共享,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以馬斯洛的需求觀點為基礎,結合歷年來國內外城市更新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可以將人對城市空間環境的需求關系分為五個層次:空間安全感需求(避風遮雨、躲避惡劣環境)、物理空間豐富性需求(社會交往和休憩空間環境)、精神滿足需求(文化趣味、體驗互動、個性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空間環境)、高層次社會理想(生態、環保、可持續的城市環境)、信息化時代的社會理想(個體價值實現和歸屬感,協同、互聯、分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互聯網與公眾生活
互聯網信息化的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運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消費、學習和娛樂方式,公眾的生活理念和方式發生巨大的改變。公眾對消費方式的個性化、多元化,工作就業的靈活化要求更加明顯。當代社會對“去物質化”消費觀和環境友好型生活方式的追求使得人們更愿意選擇具有節能、環保、綠色經營理念的共享汽車、共享單車等出行方式。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當前“互聯網+”不僅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提升著人們現實世界和網絡空間的環境。娛樂、閱讀、消費和休閑等網絡服務充分滲透,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使用,使得人們不用局限在固定場所,推動人們在全域互聯網中能隨時隨地享受多元化、垂直化服務。公眾生活的時空與傳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公眾活動在現實物質空間和虛擬網絡空間的比例發生變化,網絡空間的比重增大,并形成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重疊,由網絡空間主導物理空間的發展趨勢。
四、復合型共享空間的特質
(一)公共空間和共享空間的關系
城市公共空間,是物質的、客觀存在的空間,是相對于私人空間和單位空間的公共空間,是個體交往、活動、娛樂、休閑的載體,是體現社會的公正、寬容、精神自由的場所[1]。由于互聯網信息化的發展,公眾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意義上的城市空間、公共空間在衰落,大部分的社會空間和公共空間功能被網絡空間取代。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向城市空間索取更多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開始逐漸成為互聯網信息化時代最重要的城市空間[2]。共享使得原本基于產權的固化的空間邊界發生改變,公共與私密的界限逐漸模糊。共享擴大了個人的活動邊界,很多原本私密的城市空間成為公共空間。可以說,共享空間是互聯網信息化時代對公共空間概念的延續和拓展,包含且不限于公共空間范疇和內涵,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更高層次的一種空間價值觀以及社會價值觀,是一種新的社會關系的塑造過程。
(二)復合型共享空間的內涵
1.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疊合
現如今公眾生活的社交需求基本通過互聯網完成,這種虛擬空間的交往和實體地點空間的交往聯系在一起后,形成了一種新的空間狀態。不受時空限制,以互聯狀態的鏈接把網絡空間里的地點和人與物理空間的地點聯系起來,人流重新匯集,人與人、人與空間的關系最終以一種跨空間社區的形式存在。
2.私有向公有的彈性轉化
共享空間包含了公共空間以及私有空間、單位空間所有權者分享出的空間。哈維認為,“共享空間”本身即是一種創造共享資源的社會實踐[3]。對城市空間而言,共享實現了現在過度累積造成的“浪費資源”的再利用和再分享,將其轉化為新的共享資本,旨在消除產品和空間“占有權”的過度關注,回歸“使用權”的本源意義,實現物盡其用[4]。
3.功能與邊界的融合
借助信息化技術,空間的信息流通能力增強,形成無邊界空間。主要表現為單一空間可適用于多樣化功能需求,不同功能空間之間具有彈性邊界,公共與私密的界限可變性。共享空間不僅提高了空間利用率,也為多樣化群體在空間上的集合提供了可能性,復雜的社會關系相互碰撞,并因此促進空間活化[5]。
五、復合型共享空間構建策略方法
(一)空間的構建
1.構建共享空間網格
借助大數據分析,基于新興網絡媒介與互動平臺形成的網絡社會空間,從網絡社區用戶關系去分析社會關系網絡,以網絡社交影響力強弱關系來確定共享空間的潛在選擇地,通過“地點鏈接”開始,將物理地點和虛擬地點,以“再社區化”形式呈現,進而形成城市的共享空間網格。
2.提升現有公共資源
完善和提升公共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運用物聯網信息化技術對公共空間進行智能化升級,開放共享數據平臺。
3.空間資源協同供給
統籌政府、市場、個人等多元共享資源提供者,整合城市閑置空間資源,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供需匹配,提高資源的使用率,解決空間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二)個體心理的構建
有研究表明,互聯網自身的特性,可能導致人的思維模式或心理狀態發生改變,使得個體在這一新的空間呈現許多新特點[6]。共享空間網絡的構建,使得現實物質世界和虛擬網絡世界融合得更加緊密,也讓身處這個時代的人,其心理體驗變得更為復雜。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們更易于參與社群,表達自己的想法,擁有更好的人際交往,但是同時網絡化生存的個體精神上對網絡群落的依賴、對物理居住空間的疏離也會加重其孤獨感和虛無感。現階段,需要在互聯網心理學研究基礎上,結合共享社會時代所面臨的新問題,正確處理好人與虛擬網絡空間、現實物理空間的關系,發揮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增進人際交往、促進個性完善方面的積極作用,減少負面影響,從而構建積極、健康的個體心理。
(三)公共文化的構建
政府可通過宣傳、輿論、教育等方式,讓民眾的共享文明意識、共建共享價值觀、公共理性與公共精神等深入人心,宣示公有價值,確立公有價值的權威,增進人際認同,形成一種社會氛圍,并通過相關的制度與法律規范確立下來,使之成為高于個人價值選擇的共有價值體系。加強城市文化設施體系建設,鼓勵引入更多市場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城市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社群及各種社會組織,讓民眾自由地參與社群活動,盡量發揮民眾自治的作用,盡可能讓民眾進行自我管理,減少政府干預。
參考文獻:
[1]吳燕民.公共空間的演變與現狀分析[J].雞西大學學報,2017(1):44-49.
[2]何凌華.互聯網環境下城市公共空間的重構與設計[J].城市規劃,2016(9):97-104.
[3]戴維·哈維.叛逆的城市[M].葉齊茂,倪曉暉,譯.商務印書館,2014:30.
[4]張宇星.城中村作為一種城市公共資本與共享資本[J].時代建筑,2016(6):15-21.
[5]王晶.ICT影響下共享空間的興起:機制、趨勢與應對[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持續發展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6區域規劃與城市經濟).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49.
[6]周濤,丁道群.互聯網心理學研究綜述[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4(3):88-91.
作者單位:
溫州商學院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