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姍姍 顧璟
摘 要:十九大報告中傳遞出的各種信號都建立在新時代的基礎上,這是一面重要的時代旗幟。就文化而言,十九大報告首先明確了我國文化建設的基本方略,并將文化自信提升到了戰略高度,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關鍵詞:十九大;文化建設;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傳遞出各種新時代的信號,給我們各種建設以重要的指引。在文化建設方面,十九大報告展望了文化建設的大方向,規劃了大格局,站在戰略高度上解讀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華夏文明起源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良好的基礎,加上新時代共產黨人不斷地創新創造,必會帶來文化上更加繁榮的局面。
一、黨的十九大報告規劃了文化建設的大格局
十九大報告中規劃的文化建設大格局指明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標注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發力點,展現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服務宗旨。
(一)突出了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十九大報告提到了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是十九大報告中的高頻詞,也是非常接地氣的詞,它一端連著黨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使命,一端連著眾望所歸。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民對物質文化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同時對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環境、精神層面的需求也在相應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是滿足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等“新四大發明”,人民美好生活更不是只滿足少數人的需求,我們終將實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民族的共同富裕。
(二)指明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也就是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創新參與熱情,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17年央視一檔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橫空出世,豆瓣評分9.4,眾多網友的五星好評讓節目獲得了口碑和收視率的雙豐收。它是繼《朗讀者》和《中國詩詞大會》之后能夠再次治愈當下焦慮者的一味良藥。更有學者直接喊道:這才是國產綜藝該有的樣子!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本就為我們新時代文化建設夯實了深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有全民族的智慧融入創造、創新,拿出來的成果將更有說服力,在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同時,才能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三)標注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發力點。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發力點在于我們要不斷用創新、發展著的文化建設成果與世界對話,中國一直是發展著的中國、進步中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一直堅持對內深化改革、對外不斷擴大開放格局,我們的故事是為了讓世界清楚地了解發展中的中國。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2017年底不僅入圍了高頻漢語年度詞,并當選年度國際詞。中國正走在民族復興的歷史關頭,我們既不能把命運寄托于他人,也不能做游歷世界之外的“獨行俠”。我們建設中國新時代文化,提升軟實力,也在打造世界范圍的朋友圈,這是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的中國智慧,希望中國與世界擁有共同的發展機遇。
(四)展現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服務宗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具有傳承性,共產黨從第一代領導集體時期就開始樹立和打造社會主義文化觀。毛澤東在1940年《新民主主義政治與新民主主義文化》演講中闡述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綱領,1956年正式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難度在于對社會主義文化基調的確定。鄧小平時期的文化發展結構延續了毛澤東時期的,同時伴隨著改革開放時代,又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文化觀念開始向解放的、發展的、開放的、整體的思路邁進,鄧小平多次強調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文藝應當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等發展精神,這些論斷對后來黨的十五大、十六大關于文化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影響。胡錦濤在建黨90周年大會上明確我們要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一直到十九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提高文化建設的水平,而文化建設的高度和廣度又回饋到人民群眾身上,共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文化自信基礎上的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然黨的十九大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就有兩個問題擺在面前。1是文化自信是什么,2是文化自信能做什么。文化自信就像桃核,沒有民族的凝心聚力,始終是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信仰,也不會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民族的融合和特性相通,再加上領土、文化和政府等因素,才有望發展成為國家。與其說國與國的不同,不如說民族的文化不同。就像我們痛恨德國一而再的挑起世界戰爭,耳邊卻經常響起貝多芬的鋼琴曲,這也是它的一面文化旗幟;我們揭開英國對中華民族曾經侵略暴行的傷疤,卻也會感動于莎翁的哈姆雷特。對中華民族而言,歷經五千年的歲月洗禮,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必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文化自信的基礎來自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做支撐。因為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歷史上凡國力強盛者,其文化也表現的較為繁榮。對于有著漫長歷史發展的中國來說,歷朝歷代可舉之例太多。比如盛唐時期,不僅內部國泰民安,各民族空前交流融合,與外族文明也來往甚密。中國近代史曾經歷過一段艱苦的歷程,建國后的社會主義道路適合中國國情,特別是經歷了改革開放,國家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國現在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的進步舉世矚目,在國際上的地位蒸蒸日上。改革開放40年只是一個節點,不會停止,現階段取得的各種成就也成為下一個階段的堅實基礎,也為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保障。如今中國節日儼然成為了中國的一張名片,每到春節,海外唐人街、大小餐館熱鬧非凡,西方人更愿意親身參與進這個東方國家的盛大節日中。對此,我們更應該深刻理解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我們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二)社會的主流文化理念是社會進步與否的重要體現。中國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主流文化也是社會主義的文化,在悠久傳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化,這種文化延續了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承載了華夏兒女的性格風范。從華夏禮儀大邦到建國后集全國人民的力量還外債,從仁義禮智信的常態到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的公正公平,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豁達到國際舞臺上中國維和部隊的身影,這些精神寄托不僅體現著中國古人的智慧,更體現了現代中國人站在國際舞臺上的中華風范。文化興乃是國運興的一個子課題,全國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力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關口,國力的強盛必然促進文化的高調發展,同時文化作為社會主流的重要精神依據,必將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到來。
(三)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積極推動文化走向繁榮昌盛。2017年一檔為全國中小學生開設的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開播,有什么可以傳給孩子們,怎么樣傳給孩子們,這恐怕是全世界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當時央視主持人董卿采訪的是我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已96歲高齡,為了努力與坐在椅子上的老先生保持平視,身著緊身裙、高跟鞋的董卿3次單膝下跪。挑剔的網友們盛贊,這一跪不僅跪出了個人修養、對大師的尊重,更是對文化的尊重。這是一幅和諧的畫面,臺上的耄耋老者、中生力量、臺下祖國的花朵,恰似祖國的過往、今天、明天,有老中青、有傳幫帶。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不同的時期創造出的各種文化形式,都架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上,有了這些文化支撐,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擔負起時代的文化建設使命,在實踐中實現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大力推動文化走向新時代的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7-10-18.
[2] 習近平.2019年新年賀詞.
[3] 胡錦濤:要繼續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1年11月17日.
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關于證據本性的哲學考察”(18NDJC211YB)。
作者簡介:蔣姍姍,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社科部講師,四川大學史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顧璟,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社科部講師,中山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博士,研究方向:認知科學、心理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