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秀
【摘要】從1G時代到4G時代,人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手機已經從溝通工具演變為一種生活方式。在拉近時空關系的同時,手機也拉開了人際距離。在實現“身披全人類”夢想的同時,手機也導致了“自戀流行病”的產生,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網絡時代 時空關系 溝通方式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可能沒有人否認,自己和手機越來越親密了,人們在手機上消耗的時間在不斷增加,手機上的應用越來越多。可見,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無法離開的隨身物品之一。
對于中老年人來說,他們親身經歷了手機從第一代(1G)到第四代(4G)的變化,以及這一變化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的改變。如今,5G時代即將來臨,第五代移動通訊將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這一定是超出普通人想象的。回首1G時代到5G時代,短短三十多年帶給人們生活的影響是出乎預料的。從移動通訊產生的1G時代,到已經進行試運行即將開啟的5G時代,一方面反映出通訊科技的不斷進步,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中國通訊科技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模擬技術的一代移動通訊產品,例如“大哥大”,因為使用價格高昂很難進入尋常百姓家。在那個時代,還有另外一種過渡品——尋呼機,通訊還離不開剛剛進入家庭的固定電話。因此,1G時代被人們稱為語音時代,移動電話也僅是移動的電話機,通話幾乎是其唯一的功能。

進入2G時代,數字技術的使用讓手機更便于攜帶,使用成本的下降使得手機很快進入了百姓的生活。除了通話功能外,2G手機還增加了短信、簡單的WAP網頁瀏覽,以及拍照、音樂播放和游戲等功能。由于網絡流量費用很高,很少有人用手機上網,這個時期的通話費用也不低,于是每條1毛錢的短信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溝通方式。因此,2G時代也被稱為文本時代。這個時期產生了另外一種非溝通的表達方式——短信段子,一些搞笑、嘲諷的熱門段子由此在手機之間傳播,并逐漸產生了文本形式的資訊推送和獲取方式,如手機報、文本格式的小說等。但受限于網絡和手機技術,這個時期手機的功能依然有限,應用范圍也較為狹窄。
3G手機的出現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這一變化是以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動力的。因此,這一時代可以稱為網絡時代。網絡容量的增加、網速的提升使得手機瀏覽網頁變得流暢,電子郵件辦公、音樂和視頻下載也隨之流行起來,QQ、微信等社交應用軟件開始流行和普及。移動網絡功能滿足了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社交的需要,手機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4G時代被稱為視頻時代,更快的網絡速度、更高的網絡質量、更低的網絡費用使得以網絡購物、網上支付等為代表的手機消費大受歡迎,越來越多的用戶和商家在網絡平臺聚集,手機進入了生活的各個領域,徹底重塑了人們的生活形態,重置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改變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可以說,人們生活在手機上,并正在建立“手機自我”。
自古以來,溝通和聯系始終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在傳統社會,人口流動性很小,活動范圍不大,一個家庭和家族往往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或者相鄰的地方,人與人的交流多以面對面的形式進行,話語成為人際交流的唯一方式。傳統社會也有在外赴任、去異地他鄉謀生的人,與家人、朋友分離后,最主要的聯系方式就是書信。受路途、氣候、時局等因素的影響,這樣的溝通非常不容易,例如唐代詩人杜甫就在《春望》一詩中寫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現代科技催生了新的溝通方式,實現了即時溝通,但電話的普及速度并不快。直到20世紀90年代,書信依然是一種重要的人際聯絡方式。
從人類歷史的長河看,人際溝通方式的發展是緩慢的。從原來雙方在場的面對面交流,到艱難實現鴻雁傳書的雙方不在場的交流,再到科技的進步使得不在場的雙方可以通過固定電話實現語音即時交流,人類的溝通質量有了顯著的躍升。這雖然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但依然擺脫不了電纜的束縛。2G時代的到來,讓人際溝通實現了時時“在線”。從“在場”溝通到“在線”溝通,再到即時“在線”,人和人的時空距離從來沒有這么近過。例如飛機降落,人們紛紛打開手機給家人報平安,便利的通訊方式能夠帶給人們安全感。到了4G時代,人們雖身在異地,也可以進行視頻通話,實現了虛擬的“在場”。
與此同時,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卻越來越少。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雪莉·特克爾認為,“人們通過移動設備把自己牢牢地拴在網絡上,從而獲得自我的新狀態。第一種狀態是‘逃離現實世界:也許他們正在你身邊,但他們的精神已經游離到了另一個世界”。她指出,“現如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并不取決于我們之間的距離,而是取決于我們可以使用的交流技術。大多數時候,我們隨身攜帶著這些科技手段。事實上,孤單也許看起來更像是群聚的前提,因為當你心無旁騖地、不受干擾地盯著你的屏幕時,可能更有利于交流。在這一套新規則里,一個火車站(又比如一座飛機場、一間咖啡館、一所公園)不再是一個公共場所,而是一個社交聚集之地:人們在此相聚,但并不相互交談。每個人都‘拴著一臺移動設備,這臺設備就像一扇大門,使他們與更多的人和地方聯系在一起”。
的確,在眾多的聯系方式中,我們往往會根據不同的關系選擇安全感最強的方式,人們直接電話聯系的頻率大幅下降,打電話前可能需要通過短信和微信確認一下,避免突兀。手機拉近了時空距離后,人們獲得了聯系的自由,但還是希望保持獨處的空間。
德國著名哲學家阿諾德·蓋倫在討論人類技術進步的社會心理問題時使用了“器官代替”的概念,這類似畜力代替人力,機器代替畜力,通過使用代替技術完成了超越個體器官潛力的事情。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從傳播學角度闡述了人體機能擴展的思想,在他看來,任何發明和技術都是人體的延伸,電子技術使人延伸出活生生的中樞神經系統模式,他有一句名言:“在電子時代,我們身披全人類,人類就是我們的肌膚。”4G時代的手機基本上實現了麥克盧漢所說的“身披全人類”的夢想。手機集成了大量的應用功能,取代了照相機、攝像機、銀行卡、公交卡、會員卡,等等,成為生活工具的集大成者,給了人們無限的便捷和無窮的底氣。
也許是源于“身披全人類”的自信,“自戀文化”開始流行。4G時代的手機為分享和自我表現提供了便利,人們逐漸把現實中的自我和手機中的自我分開,許多人的“手機自我”表現出“自戀流行病”。某些手機因為美顏功能強大而大賣,許多人陷入虛擬游戲而癡迷于體驗“雙重人生”。一些人在微信朋友圈發出經過美顏的照片,炫耀自己的高檔消費,在小視頻中分享自己的旅行生活,把經過整飾后的生活展現出來,希望得到別人的點贊。正如雪莉·特克爾所說,“自戀時并不是指那些愛自己的人,而是指脆弱的個性,擁有這種個性的人需要源源不斷的外界支持來進行自我確認……自戀者僅以量身定做的表達來與別人交往”。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社會心理建設:社會治理的心理學路徑”(項目編號:16ZDA23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美]雪莉·特克爾著,周逵、劉菁荊譯:《群體性孤獨:為什么我們對科技期待更多,對彼此卻不能更親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②[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