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婕菲
【摘要】精準扶貧是對傳統扶貧理念的重大創新,更具針對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我國農村貧困治理的根本選擇。當前,在精準扶貧的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需要通過不斷完善制度加以解決,助力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關鍵詞】精準扶貧 農村 貧困治理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村的扶貧工作發展迅速,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扶貧成績舉世矚目。但當前,我國還有7000多萬人口處于貧困線以下,解決這部分人的脫貧問題是擺在黨和國家面前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精準扶貧作為所有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節點和突破口。經過長期扶貧工作的實踐,我國積累了大量工作經驗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扶貧發展模式。但是,在精準扶貧的工作部署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和障礙,如何破解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難題,關系到農村貧困治理的成敗,更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
精準扶貧工作面臨識別難度大的問題。精準扶貧的精髓在于“精準”,其目標是精準到村到戶,因此,對貧困戶(村)的建檔立卡工作就成了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首先,貧困對象的識別程序不規范。目前,對貧困對象的識別采取控制總體規模、自上而下、逐級分解的方式,但是容易造成數據的失準,出現名額浪費或者名額不夠的情況。其次,貧困對象識別方法復雜。在總結多年扶貧經驗的基礎上,當前我國對貧困戶的認定不再僅僅依據收入這單一維度,而是綜合考量教育、健康、區域環境等多維參考因素,這種方法理論上可以提高對貧困對象識別的精準度,但是專業要求高,因此在專業人士匱乏的貧困地區,采用這種方法識別貧困對象效果一般。再次,幫扶者和幫扶對象的匹配度不夠精準。在實踐中,對于幫扶對象的致貧因素、扶貧需求等情況的了解是在確定了幫扶者和幫扶對象的關系之后進行的,而幫扶者所擁有或者擅長的資源稟賦不一定就是幫扶對象所需求的,這就使得扶貧資源不能和幫扶對象實現最優匹配,造成扶貧資源利用率低下。
針對如何落實“精準”問題,應完善對幫扶對象的精準識別機制。首先,強化宣傳引導。針對精準識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的特點,通過張貼標語、資料發放、入村入戶講解等多渠道進行宣傳,將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以最通俗的語言傳達到每個貧困村、貧困戶,提升農戶對脫貧致富的主動參與度。其次,完善識別程序。針對精準識別配額制的不足,在深入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靈活設置機動名額,確保不會遺漏任何一個貧困幫扶對象。再次,科學應用多維識別方法。針對專業人員不足的問題,在實踐中對工作進行細分,將多維識別等專業要求高的工作交由第三方機構,比如當地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等,同時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的培訓。如此可以確保識別結果的精確性,并防范“道德風險”的發生。最后,探索聯合幫扶制度。針對幫扶匹配度不夠精準的問題,探索建立聯合幫扶制度,定期對幫扶工作的成效進行評估,對不能滿足減貧需求的情況進行及時調整。
農村精準扶貧工作面臨動態管理機制不健全的問題。一是動態信息管理難度大。精準扶貧要求在扶貧的全過程都要做到精準,因此在實踐中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對已經錄入信息管理系統中的幫扶對象的基本信息、幫扶項目、資金流向等及時更新,同時還要關注返貧和脫貧人員的變動,及時錄入和移除信息系統,這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二是動態管理機制不完善。當前,相關的政策文件規定了幫扶對象的識別依據,但是對于退出機制還缺少精準化、制度化的規定。另外,當前我國農村的治貧工作還比較脆弱,已脫貧人口因為一些突發因素可能隨時返貧,對這部分返貧人員不能及時識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精準扶貧的實施效果。三是信息化程度低。目前,規范化的信息管理平臺在我國農村地區還普遍缺失。
對此,應積極建立精準扶貧的動態管理機制。首先,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動態管理信息量巨大,亟需建立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全省甚至全國統一聯動、信息共享的管理平臺。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所有地區通電通網,為全省、全國聯動奠定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培訓、學習、引進專業人員等方式,提高基層工作者對信息管理技術的掌握程度,提升其運用計算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其次,健全“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一方面,對系統中貧困人員進行動態管理,對遺漏的貧困人員及時錄入信息系統并及時匹配幫扶單位進行動態管理。另一方面,根據既定的脫貧標準和退出程序,實時清理系統內已經脫貧的幫扶對象,并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跟蹤評估,防止再次脫貧而未被及時識別。
農村精準扶貧工作面臨考核機制欠成熟的問題。首先,政府作為扶貧工作的實施主體,同時又是考核的主體,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其次,考核指標構建不合理。精準扶貧考核應該包括經濟、生態、社會等在內的各個維度。當前,考核指標還僅集中在經濟的單一維度,缺乏全局觀,對脫貧內生動力因素關注不足。再次,考核機制缺乏持續性。一方面,全國范圍內缺乏統一的考核指標,村、縣、市、省、中央各級政府對同一指標的理解存在偏差,導致最終的考核數據失真而失去意義;另一方面,當前采用的是扶貧者定期駐村幫扶制度,容易造成“在任脫貧、離任返貧”現象,影響到精準扶貧績效考核的真實性。
針對這些問題,應不斷完善精準扶貧考核機制,建立起政府、公眾、社會組織、輿論協同參與的監督考核體制,有效規避政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行政風險,提高考核結果的可靠性與公正性。完善考核指標體系。考核指標體系的建立要兼顧經濟、生態、社會等各個方面,尤其需要關注幫扶對象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如此,才能使得脫貧者不因政策環境的變化再次返貧。同時,應建立長效考核機制。
農村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制度仍不完善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精神上的滿足,更多的社會組織開始自愿承擔社會責任,加入到精準扶貧的實踐主體中來。社會組織作為一種扶貧力量,可以從專業、靈活、創新等多個方面對政府資源做到有效補充。而且社會組織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特點可以調整因市場資源逐利而加劇的不公平,更加關注弱勢群體的需求。此外,由于體制觀念、合法性資源等的缺失,社會組織也存在自身機構不健全、財務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這些內外因素的疊加,給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帶來極大挑戰。
對此,應不斷完善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機制。首先,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確保社會組織合法有序地參與精準扶貧。通過立法保證社會組織的合法地位,并給出具體的法律條款,使社會組織在參與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地方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來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到精準扶貧的工作中來。其次,建立社會扶貧信息平臺。依托互聯網技術的社會扶貧信息平臺,能夠實現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的信息互通,使社會扶貧資源與扶貧對象需求有效對接,從而提高社會扶貧資源的利用率。最后,完善社會組織內部組織體系,建立產權清晰的組織架構。社會組織應完善自身財務制度,建立信息公開披露制度,接受社會監督,從而更好地參與到精準扶貧。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范和生、唐惠敏:《農村貧困治理與精準扶貧的政策改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