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摘要】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是我國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需要從整體入手,做好相應戰略指導,大力調整農村經濟模式,完善產業結構,更好地平衡農村各大生產要素,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穩步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 區域 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需要加大力度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全面優化和整合農業結構,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有利于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是我們黨在農村開展工作的全新戰略,需要從鄉村振興入手,并將發展各大相關產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唯有這樣才能夠為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鄉村振興戰略要打造宜居的生態環境,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穩步發展,達到農村社會民主管理需求,確保農民生活富裕。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農村環境的日益改善,農民工返鄉就業和創業漸漸成為了一場逆向運動,也成為了發展農村經濟的支柱,因此,當前農村經濟應著眼于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大大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農村現代化建設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路徑,有利于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從當前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可利用現代化建設手段來推動農村的向前發展。例如可以以建設現代化農村為主,重新審視和規劃農村區域發展空間,使城鄉融合發展,防止城鄉規劃不合理等情況出現。在城鄉融合發展規劃的制定過程中,由于缺少相關數據信息的支持,因此很容易出現決策失誤,對此需要高度重視,及時掌握城市與農村區域發展情況,為促進城鄉融合穩步發展提供依據。

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區域發展不平衡。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一些地形地貌會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影響。不同地區擁有的地理條件與自然資源也有所不同,再加上我國對于各農村地區投入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資源也不相同,這就必然會造成農村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村之間的經濟水平差距較大。其次,由于區域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速度不協調,使得當前在城鎮化與工業化方面,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還有很大差距。
我國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結構不合理。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以農業發展為主,近些年來也取得了滿意的成效,比如促進農業生產的水利化與機械化,但在小農經濟影響下,農業生產規模水平還需要逐步加強,同時農業經濟發展區域也有很大差異。從根本上而言,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并不高,農產品附加值也很低,特別是對于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而言,農業經濟生產還以個體經營方式為主,經營模式過于分散,不但影響了規模效益的提高,而且影響了農產品的銷售。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借助網絡平臺方式來銷售農產品,或是企業以農產品供應鏈構建方式,打造的新時代農產品生產與銷售模式,切實促進了區域產業化進程,但也無形之間拉大了發達農村與落后農村的經濟差距,造成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越發不協調。二是資金支持力度不大,缺乏充足的人才資源。當前,如何引導金融的活水往農村洼地流,強化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服務農村實體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繞不開的問題。從農民個體層面而言,無論是擴大農民承包土地面積,還是購買種子、農藥、生產原材料、設備,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若是農民難以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撐,就難以有效開展農業生產,這樣也就沒有辦法得到收入。三是農業要素流動不順暢。導致城鄉發展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城鄉要素市場割裂,城鄉不能順暢流動和平等交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重塑城鄉關系,建立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
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作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于農村產業化的實現有著更高要求,并提出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為任務,發揮其對農村經濟繁榮發展的帶動作用。當前農村經濟區域協調發展也需要從農業產業化入手,完善產業結構體系,推動區域均衡穩步發展。在實際做法中,鼓勵龍頭企業起到帶頭作用,利用市場調節方式,以多種方式來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發展想要達到規模化經營要求,只有轉變傳統分散化的農村經濟模式,才能夠獲得更多令人滿意的經濟效益。同時,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需要充分發揮其作用,重視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實現生產、銷售于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這樣既能夠減少農業生產成本,也能夠提高經濟效益,對接市場發展需求,形成特色化、專業化的經營模式。
大力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完善相關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框架體系,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將農業基礎建設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健全專項資金管理機制,確保投入產出效益;健全農業生產經營社會保障政策體系,降低農業產業經營風險;健全完善農業產業化政策扶持體系,在財政、稅收、用地、用電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與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相適應的生產經營體系,加快土地流轉進程,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高度重視發達地區區域優勢,發揮帶頭作用,其他農村區域應借鑒和學習相關經驗,并結合實際狀況進行針對性創新與完善,從政策視角入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便于將農業資源優勢更好地發揮。
建立生產要素流動機制,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通。生產要素的流動與農業市場經濟活躍度密切相關,也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結合當前我國農村生產要素流通的實際情況,必須要采用相關措施,加大生產效率與生產質量,完善農業生產要素流通結構體系,特別是需要優化和整合人才與資本途徑,形成具體的、流通的生產要素機制。在此基礎上,要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活力,達到預期的鄉村振興發展目標。在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我國需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創新,提升農業生產科技質量,加強建設土地管理機制,完善農業生產投入機制以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大力度培養專業人才,完善農業人才培養機構體系,為促進農村生產建設做好各方面保障。
以政府為指導,增加資金與科技投入力度。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政府必須要制定相應的扶貧政策,吸引人才與資本。要加大人才培訓力度,提高農村生產能力,充分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要完善農業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廣大學生畢業后回鄉發展,為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添入更大的活力。
(作者為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微旅游在河南傳統村落鄉村旅游發展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2016BJJ02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姜長云:《科學理解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導向》,《管理世界》,2018年第4期。
②李夢陽:《加快區域協同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國鄉村發現》,2018年第2期。
③魏后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戰略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財經智庫》,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