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曌聞
摘 ?要 ?文章認為社交媒體環境中的線上群體傳播與傳統的線下群體傳播相比發生了巨變。其中偶像粉絲社群的傳播規范和成員的認同實踐對于考察當今的線上社群傳播生態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從各家通用的“飯圈指南”、約定俗成的“自家規范”和明文規定的虛擬社區規范三個方面描述和分析了粉絲社群傳播規范,將粉絲的自我認同歸結為“自戀式的自我敘述”。
關鍵詞 ?粉絲社群;傳播規范;認同
中圖分類號 ?G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6-0023-02
粉絲社群與其成員在既定時空是合而為一的一體,“我”就是“粉絲”。粉絲們在線上熱烈討論,同仇敵愾;在線下參加偶像的演唱會、應援會和發布會,搖旗吶喊,揮灑自如,在社交媒體上制造了一場又一場“奇觀”。他們在這一時刻歸屬粉絲群體,遵循著共同的標準和規范,因而才能形成如此驚人的力量。團體規范是某一群體在成立和行動時所要遵循的共同準則,代表了“我”與“我們”之間的合意。因此對粉絲社群傳播規范的考察對于研究當代社交媒體環境中的社群文化有一定現實意義。
1 ?規范與認同
人對于自己的認識被稱為“自我認同”;對他者的認識、感知或預測則是“社會認同”。人的身份認同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社會歷程中因不同的利益和目的而被逐漸建構。認同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和建構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反性”。即人需要通過他人來觀照自我,對自己進行思考、評價和建構。因此粉絲加入粉絲社群也是一場尋找“自我”的旅程。
團體規范與社會認同是影響成員參與社群行為的重要變項。當個人的價值與其他社群成員所共享的目標、信念、價值一致時,便會產生內化的過程。如果團體規范的內化程度高,成員會有較高的相互同意性,引發參與集體行動的欲望。團體規范影響社群成員如何思考、感受與行動。即便粉絲社群的數量實在難以估計,邊界也無從考量,但粉絲要想成為社群的一份子并被群體所認同,就必須對團體規范進行了解和遵守,并表示尊重。粉絲社群成員以粉絲身份行動時一般要遵循多種行為準則。下文將重點闡述“飯圈”的這些傳播規范。
2 ?傳播規范分類
2.1 ?各家通用的“飯圈指南”
“飯圈指南”相當于作為一名粉絲的基本修養。換言之,不管你的偶像是誰,只要你身為粉絲社群的一員在網絡中行動,就應該遵循這些規定。但是這些規定并不會被條分縷析地說明,而是在每家粉絲群體之間相互流傳,由成員們共同遵守并實踐的。自從日韓流行文化進入國內之后,“應援文化”也一并流入國內。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應援”不僅局限于在偶像活動現場為偶像加油打氣,還延伸到了線上粉絲對偶像言行的聲援和支持。
在國內的粉圈中,每家粉絲都會為偶像建立“應援站”。在社交媒體上表現為建立百度貼吧,微博明星超級話題以及應援會微博和QQ、微信、微博群聊。應援站子在圈內簡稱“站子”,是應援文化的核心輸出力量,也是“飯圈”規范的實際制定者和引領者。圍繞“站子”,有專為偶像創造和統計流量數據的“數據站”;有專門收集、整理和輸出偶像活動的文字、照片、視頻的“資源站”;有處理舉報不利于偶像信息的“黑料”和“黑子”的“反黑站”;也有以偶像名義進行慈善活動的“公益站”等。以微博平臺為例,作為一名“飯圈人士”,應該學會以下基本技能:為偶像在各種活動鏈接投票,將偶像送上榜單第一,俗稱“打榜”;轉發偶像發表的或與偶像相關的言論狀態,俗稱“掄博”;在出現與偶像相關的負面消息時,在平臺搜索引擎輸入與偶像相關的正面消息或在支持的評論下方“轉贊評”,俗稱“清理詞條”……粉絲在線上為偶像做的這些努力被統稱為“做數據”。
2.2 ?約定俗成的“自家規范”
各家粉絲會根據偶像和自家粉圈的具體發展階段、典型事件和性格氣質發展出更為具體的應援規范。但這些規范同樣較為模糊,甚至有些只有“資深老粉”才能知曉。偶像的好惡通常是各家粉絲參考的重要指標。還有因為偶像經紀公司和團隊為維護秩序或促進消費而設置的規定。這些規定通常涉及到粉絲的消費活動能否順利進行。例如TFBOYS的經紀公司“北京時代峰峻”專門開設了團體的官方網站“TFBOYS粉絲俱樂部”,專門用來經營三位偶像的活動周邊產品和門票,這些東西通常限量供應。粉絲“四葉草”們只能嚴格按照這些規定步驟來搶周邊和門票。但即便如此,大部分粉絲也很難每次都能得到稱心如意的結果。
2.3 ?明文規定的虛擬社區規范
虛擬社區是最粉絲在線上最為具象的聚集區。通常包括QQ群、百度貼吧、微博超級話題社區和微博應援站。粉絲在不同的平臺發言時要遵循不同的規則,否則發言會被認定為無效或直接被刪除。
百度貼吧和微博超級話題社區具有“廣場”性質,粉絲只需注冊搜索,就能夠找到偶像的社區,瀏覽信息并參與討論。但在這些開放的社區中,粉絲需要遵守“廣場”發言秩序。一方面社交平臺本身要求粉絲按照其提供的界面、框架和形式發言,另一方面“吧主”和“超話主持人”會制定具體的規則,維護日常秩序。微博應援站是最受粉絲認可的線上虛擬社區,因為站子的主要的目的是為偶像“做實事”,即“反黑”“應援”“刷數據”“做公益”“追行程”“出資源”等。這些站子通常是粉絲自發組織起來的。他們利用閑暇時間盡己所能為偶像貢獻。但隨著粉絲的要求越來越高和市場資本的注入,也出現了專職做“站子”賺錢的機構。“站子”會定期招募粉絲工作,一般有著較高的準入門檻和嚴格的審核要求。QQ群、微博群和微信群是粉絲之間重要的日常交流社區。其中既有審核嚴格的“應援站”社區,專門討論應援事宜;也有任意粉絲自發建立的為了分享追星經驗的聊天社區;還有打著追星名義收錢或傳播病毒式信息的營銷社區等。粉絲加入時通常需要回答群主設置的關于偶像的某些問題,進群之后也通常要閱讀“群公告”,與群內粉絲打招呼。
通常來講,這些規范不會被明令要求遵守。粉絲不做也不會被開除“粉籍”,受到實質性懲罰。但是本著不能讓偶像屈居人后以及為偶像爭取曝光度和演藝資源的共識,粉絲們幾乎都會力所能及地為偶像“刷數據”,甚至不惜開“小號”或者“買水軍”。粉絲們相互學習,各有所長,一起鉆研、開發和實踐著“飯圈”規則,維持偶像迷群這個龐大圈子的運行和發展。
3 ?粉絲的自我認同:自戀式的自我敘述
從粉絲對傳播規范的認識和實踐情況來看,粉絲會依據自身情況調整對偶像迷群認同程度。這些因素包括粉絲追星的階段、實際年齡大小、現實事務繁忙程度、社交媒體平臺使用偏好、個人性格和社交能力、其他粉絲的反饋等等。粉絲最初由于喜歡共同的偶像而聚集在一起,分享經驗和樂趣。“我”喜歡怎么樣的偶像代表了“我”的品味與審美。和“我”有相同愛好的群體應當也具備相似的風格。但事實上社交媒體眾聲喧嘩,再加上資本炒作與營銷以及粉絲的社會階層區隔,于是“我”陷入“沉默的螺旋”,加入“飯愛豆不飯粉圈”的隊列。“我”與“我們”成為了矛盾的統一體:“我”被稱作“我們”的一員,“我”在這里獲取信息,這里承載著我的“群體想象”,但“我”對“我們”毫不熱衷,甚至有所恐懼。在社交媒體的彌散作用下,粉絲的自我認同總處在一種撕扯、崩塌和再建構的過程中。
吉登斯提出“自反性”是現代性的一個條件,即“身份由自我敘述的反身秩序構成”。“自我敘述”指的是個人通過敘述或講故事的形式對自己的傳記進行解讀,從而了解自己,建構自己的自我認同。粉絲通過迷上偶像來彰顯自己的審美和品味,并在粉絲群體里將自我作為粉絲的品質變成獨特的風格以凸顯身份。對于粉絲來說,傳播規范存在的意義或許不是知不知道或遵不遵守,而是“我”用來衡量自己的一把尺子。“我”其實并不在乎是否處于權力中心,因為“我”處在哪種狀態都是我最喜歡、最舒服的狀態。粉絲從他者的行為中發現問題,再對照檢視自我。一切都是以“我”為中心的。社交媒體環賦予受眾自我披露的欲望,促使人們記錄、分享、展示。一切自我敘述演變成了風格化的展演。在社交媒體中,粉絲循規蹈矩、瘋狂出格甚至沉默不語,都是以我為中心的“自戀式的自我敘述”。而這種敘述指向的是當下的和未來的身份建構。
參考文獻
[1]Giddens, A.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M]. Cambridge: Polity,1991,186.
[2]邱琡涵.K-pop迷群的社會識別與消費儀式:虛擬社群中的認同學習[D].臺北:臺灣世新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