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羽雙
摘 ?要 ?作為人民日報新媒體聚合平臺于2018年10月上線的融媒體產品,在朋友圈內口碑頗高。文章通過新4C視域,對該融媒體產品從場景、社群、內容、鏈接的四個方面解析其走紅的原因,并對媒介融合過程中其他融媒體產品的制作有所啟示。
關鍵詞 ?新4C;《中國一分鐘·地方篇》;媒介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6-0122-02
在當下,媒體融合作為各媒體的主要發展方向,關鍵目標在于解決“融而不合”的問題。隨著融合進程的不斷推進,部分主流媒體有了一定經驗的積累,通過高效合理利用資源,配合發展的新媒體技術,生產出了一批滿足受眾需求并引起廣泛傳播的融媒體新聞產品。其中,《中國一分鐘·地方篇》作為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推出的系列視頻,一經上線就在朋友圈“刷屏”。從新4C法則來解讀《中國一分鐘·地方篇》,我們不難發現,該產品的“爆紅”式傳播過程并不意外。
1 ?場景(Context):增加用戶黏性
1.1 ?特定的時間與受眾情緒
2018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作為黨媒,緊緊抓住這一時代背景,進行宣傳。《中國一分鐘·地方篇》內容并沒有生搬硬套地夸贊,可其中客觀但壯觀的場面卻又無一不在向受眾傳達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將結論寓于產品之中,讓受眾通過觀看視頻獲取改革開放40周年所取得成就的信息,更易于接受。
該片正式上線是在10月1日,這一特定的時間更能激發受眾的愛國心理。作為系列視頻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支視頻的傳播效果,選擇在國慶當天作為傳播的“頭陣”,更讓受眾對后續視頻有所期待。《黑龍江一分鐘》上線后立即有網友表示:“明天推‘吉林一分鐘嘛?期待”還有網友表示:“什么時候‘江蘇一分鐘,期待”,這些無一不起到了增加用戶黏性的目的,讓受眾對后續產品有期待。
1.2 ?靈活的傳播渠道與受眾習慣
《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系列視頻實現了人民日報兩微一端的全覆蓋,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龐大體量的粉絲,使其在發布以后很快就能達到閱讀量10萬+,獲得較高的關注度。微信和微博均在每天早晨7點至8點半左右定時發布系列視頻,與受眾形成潛移默化的互動,提高受眾的參與感。從長期以來就創造了產品與用戶之間的穩定關系,提升其認可度。作為移動端閱讀的早高峰,選擇在這個時段發布是為了迎合受眾的閱讀習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傳播效果。
然而,僅僅在全媒體中心內部進行推送是不夠的,于是該產品采用了打破資源壁壘,跨平臺、多渠道傳播的方式。以遼沈地區電視民生新聞第一品牌《新北方》為例,其公眾號于2018年10月3日即《遼寧一分鐘》上線當天就轉載了題為《所有遼寧人!只需一分鐘!看看人民日報咋夸咱的》的推送,截至2019年2月26日,該篇閱讀量為6.1萬。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的縱向深入更是加深了受眾對該新聞產品的印象,更符合地方受眾的閱讀習慣。
2 ?社群(Community):巧用行政區域
《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系列產品共由31支視頻組成,涵蓋了我國除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以外的31個省級行政區。以《某地一分鐘》命名既簡潔明了又在無形中以行政區域劃分了社群。
以行政區域進行的劃分使該產品從整體看以圈層結構進行傳播。圈層結構的弊端在于密閉的傳播空間使得信息的流通受限。然而圈子內的信息卻因有“共同的意義空間”使傳播過程更高效、更有針對性。由于擁有共同的身份和歸屬感,在進行人際傳播的過程中更便利,也更容易達到傳播效果。
同時,行政區域劃分的社群還有利于形成社群文化。社群文化簡單而言就是群體潛移默化中所堅持獲認可的一些規則和態度。由于不同地域都有當地獨特的文化和精神支柱,所以社群文化的形成過程就是以地理位置為依托,結合當地的文化和精神,通過塑造某省的整體形象,形成精神內核并獲得受眾的認同。《中國一分鐘·地方篇》還通過文案關鍵詞的強調進一步強化了社群文化。以《貴州一分鐘》為例,其文案腳本中通過“大數據點亮”“多彩魅力”“世界第一橋”“天眼”等事實的表達,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拼搏向上中的貴州形象。這就是貴州人潛移默化中認可的態度,這種社群文化形成后,還會通過社群成員在內部進行反復傳播。同時,廣義的社群成員有家國情懷作為情感共鳴的紐帶,也能夠形成社群文化。尤其是配合國慶這一特殊時間點進行傳播,更是激發了受眾的民族自豪感。
3 ?內容(Content):創意避免同質化
3.1 ?小切口講大故事
《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用小切口講述大故事。每一集視頻時長不等,但最多不超過三分鐘。在單位時間內,它所承載了更大的信息量。在這樣條件下,對視頻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準。精準地抓準了“一分鐘”某地會發生什么的關注點,在每一集中都用不同的“一分鐘”來展示當地的各個維度的發展之快,更符合用戶對信息精準度的需求。雖然只是以一分鐘為切口,其背后蘊含的關乎國家發展和國家形象塑造的深意卻是巨大的。
同時,小切口創意表述所輻射的用戶數量更多。用最鮮明直白的方法將一分鐘家鄉發生的進步展示出來。配以社群用戶熟悉的畫面,使其受眾不會受年齡、性別、工作、學歷等因素的影響,無形中降低了受眾的門檻。
最后“一分鐘”的噱頭就注定了其時長的精簡化,既使內容更精煉,同時也更符合受眾碎片化閱讀的習慣,不限制用戶的閱讀時間和地點,利于產品進行人際傳播。
3.2 ?可視化傳播
融媒體趨勢下的另一個改變就是“內容可視化”,人腦對于圖片信息的處理是即時的,對于文字的處理則需要按照線性的邏輯順序。因此融體新聞產品需要充分運用可視化的方法將紛繁復雜的數字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在這一點上,《中國一分鐘·地方篇》也進行了充分的利用。以《遼寧一分鐘》為例,在提到“一分鐘,紅海灘恢復灘涂16.47平方米”的數據中,就采用了恢復紅海灘的動態鏡頭,讓人看見了紅海灘由黃變紅的過程,進一步理解了其意義。
4 ?鏈接(Connection):朋友圈形成鏈式傳播
以內容作為人與人連接的方式,當用戶在他人朋友圈中看到一分鐘相關內容時,出于各種理由予以轉發,此時這二者之間就通過內容建立起了連接,也完成了一次對《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的人際傳播過程,也就實現了其傳播價值。其次是以話題作為連接方式。由于該系列產品的傳播過程持續了約一個月之久,其微博話題關注度也居高不下,所以《中國一分鐘》的走紅本身就成為了一個話題,關注該話題的人自然而然地通過其形成了連接,來自五湖四海的網友依據網絡完成了信息的跨區交流,為其傳播造勢。第三是依據身份進行連接,在這一點上,以行政區域劃分形成的圈層結構內部社群成員是擁有身份認同。在此基礎上進行的連接也因為具有相似的身份屬性很容易進行信息的傳播。第四是由行動聯系起來,回到在朋友圈進行轉發行動本身就將發布信息的用戶和接受信息的用戶之間建立起了某種聯系,這種好友圈之間的聯系可以使信息擴散的更快、更高效。
5 ?結束語
《中國一分鐘·地方篇》提供了融媒體新聞產品樣本,值得借鑒。合適的場景既要滿足時空的需求,也要能夠點燃用戶的情緒。巧用地域劃分社群是其優勢之一,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并不是所有融媒體新聞產品都能夠如此簡單地確定目標社群,應該做好調研和分析。受眾對于優秀內容的判斷能力一直一如既往地強,因此內容生產者也要立足本職,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通過頭腦風暴等方式,生產出多樣化、新鮮化的內容以饗用戶。最后是要充分了解人際傳播中個人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實現鏈式傳播。
參考文獻
[1]唐興通.引爆社群:互聯網時代的新4C法則[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2]張意軒,尚丹.我策劃的融媒體產品[J].青年記者,2018(11):29-30.
[3]王譯萱,大數據時代下的企業營銷創新問題探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2):67.
[4]周方正,徐凱.《新京報》數據新聞可視化的傳播策略和創新路徑[J].新聞論壇,2018(5):46-48.
[5]郭亞星.弱連接與低活躍度下的陌生人社——微博群調研報告[J].新媒體研究,2018(18):12-14.
[6]蔣李.數據新聞:融合傳播下的新聞可視化[J].新聞前哨,2018(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