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祥
【摘 要】筆者從喚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學生質疑習慣、教會學生捕捉“問”的契機三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了“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的研究。通過一個階段的嘗試,學生喜歡質疑了,喜歡問問題了,也喜歡思考了。
【關鍵詞】初中數學;質疑;問題
“老師,在初中時我的數學成績很優異,我喜歡數學。可是升入高中后,面對數學我感到困難重重,我對數學喪失了興趣,也對自己喪失了信心,我覺得自己不會學數學了,我該怎么辦呢?”
這是筆者教過的一位學生在電話中告訴筆者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呢?他的問題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面臨的最大問題。于是筆者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教會學生學習。
因為他們在初中的數學學習中很被動,缺乏問題意識,不會思考,沒有創造力。雖然有問題不一定就有創造,但沒有問題就一定沒有創造。而家長關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績,很少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更不會關注孩子又向教師提出了幾個問題。教師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也往往忽視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學生也很少懷疑和否定前人的理論,不敢向老師提出挑戰。面對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筆者嘗試進行了“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的研究。
一、喚起學生問題意識,使學生想問、有問題
開學初的一個中午,幾名學生興致勃勃地找到筆者,問留什么作業。筆者對他們說:“你們可以自己進行復習,看看書,這也是在學習。”可是他們的回答卻是“我不會復習”。
筆者在講解三角形的應用時,是通過“今天我做老師的活動”讓學生講解的,學生講解時有不懂的問題可以再提問。當時班中的小波同學為講課的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坡度為什么是鉛垂高度與水平寬度比?”把講課的同學問住了。他便把問題拋給了老師,如果直接告訴他,他還是不會明白的。于是筆者反問了他一個問題,“你為什么叫小波?”他說:“我媽媽就給我起了這個名字。”當時所有的同學都笑了,與此同時不僅是小波,所有的同學都恍然大悟,這只不過是一個規定。
為了調動學生問問題、提問問題的積極性,筆者在班中設立了“問題銀行”。銀行行長采取每周輪換制,由每周問問題最多的同學擔任,由學生自己進行管理,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賬戶。“問題銀行”每月還會評出“問題博士”。對于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他們的問題都會存入自己銀行的賬戶。“問題銀行”行長會把他們所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問題組織同學們進行討論,或請老師啟發點撥和分析講解。對于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超過他們現階段所學的知識范圍的,或者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就會暫存入“問題銀行”里。當知識達到一定水平時,他們會自己提取出來及時解決。這樣讓學生消除了心理負擔,得到老師的尊重,感受到老師喜歡勇于提問的學生,同時也啟發學生開動腦筋,不唯書、不唯師。
在課堂上筆者還會找時機搞一些活動,例如:“最佳問題”和“最佳提問人”等活動,充分利用榜樣的號召力,使學生中形成質疑的比、學、幫、超的良好的習慣,讓學生由被動質疑逐步走向主動質疑,進而養成習慣。
二、培養質疑習慣,使學生樂問
把質疑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問題意識來源于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能讓學生具體感知的問題情境,通過創設懸念式情境,使學生在“好奇”中生疑。
另外,還可以通過創設沖突性情境,使學生在“是非”中“問”。在課堂上,對于新知識的引入,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問題,你想知道什么?想學到什么?讓學生通過“頭腦風暴”活動的發問,帶著自己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學習,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圓這一章時,筆者只給學生一個圓,提前一天布置作業,讓他們發問,你想知道什么?你想學到什么?學生會將自己的想法存入自己的銀行賬戶中。第二天,帶著他們的從自己賬戶提取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學習,學生的興趣更濃。
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上以舊引新,適時把新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打破學生暫時的認識平衡,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學生感受發現的樂趣,同樣激發他們質疑的熱情。
例如:筆者在講解圓和圓的位置關系時,是從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入手的,然后給出兩個圓,通過小組討論兩圓的運動方式,兩圓的位置關系,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在學生中形成質疑的熱潮,使學生由被動質疑轉向自動發問。這樣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漸漸地養成質疑的習慣,由敢問到愛問。
另外,數學解題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解題過程進行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質疑解題過程的正誤
在教學中,教師越力求講得全面周到,反而越剝奪了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并讓學生在“錯誤”中得到啟發。尤其是在解題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過程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果能有意識地暴露錯誤的解題過程,組織學
生展開質疑活動,挖掘致錯原因,探究正確途徑,有利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概念、解題思路,能夠有效防范錯誤,提高正確率。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暴露有些錯誤的思維方法,甚至引導他們往錯誤的方向思考,等待適宜時機再引導學生對解題過程的正誤進行質疑,及時進行反饋評價和針對性的糾錯。
例如:在講解確定圓的條件這節課時,判斷命題“過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圓”是否正確時,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由于他們理解不透徹,或者沒有看清題意,粗心大意,所以他們的判斷結果是錯的。但是筆者并沒有指出這個答案是錯的,只是反問學生:“你們對這個答案的準確性有把握嗎?”這些學生頓時安靜下來,于是我抓住機會讓學生自己去論證這個答案的準確性。不一會兒,課室充滿了議論聲,最后學生自己發現錯誤的所在,是因為沒有考慮到三點的位置排列情況有兩種,并通過討論找出解題的正確說法……過不共線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圓。對于這種學生通過討論得到的結論,“問題銀行”的行長也會把它作為銀行的資金納入銀行。正如恩格斯所說:“無論從哪方面學習,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學習來得快。”
四、引導學生質疑解題思想方法
在解題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學生解決問題,對于采用何種解題方法比較盲目。通過及時質疑解題的思想方法,既能使學生掌握常規的解題方法,又能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思考,加深對解題思路的印象,從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例如:已知二次函數的頂點坐標(2,3),并過點(-l,6),求這個二次函數解析式。
當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夠巧妙時,可以向“銀行”借貸,借用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以“將正確的結果講給其他同學”的方式還清貸款。上邊的例題,在另外一個班就是由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解決的。
五、思考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通過這一階段的嘗試,筆者真的感到了學生點點滴滴的變化,他們喜歡質疑了,喜歡問問題了,也喜歡思考了。但是,在質疑問題的同時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的一些問題價值不大,怎樣使學生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是下一階段需要探究的問題。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在質疑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著眼于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王燕.對初中數學變式教學的再認識[J].教育革新,2016年01期
[2]左效平,崔錫東.一道中考題的解答、拓展與變式[J].中學數學雜志,201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