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凱
【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一份知識,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加聰明。”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要局限于書本上的內容,要以全面推進和發展素質教育為目的,指導學生主動參加社會實踐,鞏固書本知識,運用課堂教學中獲得的文化與感知理念,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實物有機結合,拓寬思維、強化實踐,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方法;提高;因材施教;小學數學;素質效果
數學是一門抽象而枯燥的學科,學生學習起來十分吃力,老師教起來也很吃力,作為教師,有必要研究數學教學方法,多方式引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1.運用“因材施教”理念,創造和諧教學氛圍,奠定學生熱愛數學的基礎
如果把“材”理解為學生的“性格特點”,把“教”理解為對學生的“激勵、引導、批評和指正”,那么“因材施教”就可綜合為“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進行激勵、引導、批評和指正”,怎樣才能發現學生的“性格特點”呢?這就需要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細致觀察和全面了解,準確把握自己所帶班級學生的整體性、層次性及個別性,某一個群體屬于哪種類型,需用什么方法,必須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達到“知生者莫如師”的高度認識,從建立與學生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愉悅的教學氛圍入手。課堂上以幽默的語言與學生建立感情,課堂外讓學生體味到老師友好的態度。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學生會十分喜歡老師,便會愛聽老師講的課,也就喜歡老師所教的這門課程。這種方式能為培養學生熱愛數學、學習數學,一定要學好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2.運用“因材施教”理念,嘗試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強化學生理解是行之有效的。筆者多年來在教學中嘗試的方法主要有:
2.1用故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上課前用兩三分鐘時間講個故事吸引學生,效果很好,每次在故事結束時設置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問題,這時學生為了弄明白問題,注意力便會集中,這時學生個個精神振奮,神情專注,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由于愛聽故事轉為愛上數學課。
2.2用魔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好奇心強,遇到奇怪的事情,總想弄個明白,而小魔術恰好迎合了這一點。上課前用二三分鐘時間玩魔術。在學生異口同聲地驚訝后就會問魔術的秘密教學中,我常用一些蘊含數學知識的魔術,如“硬幣投擲”“撲克魔術”“奇妙數塊”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效果很好,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就不言而喻,下課后,學生還會相互交流探討。
2.3用影片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我利用小學生一般愛看故事片的特點,課前準備教學問題,上課時先播放一段與教學內容的影片,當學生感興趣時停止,并引導說:“我們上完這節數學課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便很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課堂上。
3.運用“因材施教”理念,引導思維深入實際,開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思維發展、深入實際,才能開發并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挖掘出運用數學制作科學模具的智力潛能。讓學生愛上數學課,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則從引導中思考。
應用小學數學知識,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后,學生便能能在晴天,不伐倒大樹、不爬上樹梢、不用長竿的情況下,測出大樹有多高;學習了圓的周長后在不伐倒大樹、不鉆窟窿的情況下,便能測出大樹干的橫截面積和直徑。
我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實際測量,教給學生測量的方法,學生感到如獲至寶,還經常回家尋找可測量的物體。在學習多位數的讀法和寫法時,學生對“1億”不是十分理解。我就告訴學生:“如果把1億元人民幣換成1億張一元的人民幣來數,每秒數兩張,每天連續數八小時,一個人要數完得用將近五年時間,由此加深學生對數字的理解。
若要貫徹“因材施教”理念,需要教師在長期的工作過程中了解、總結、研究,古代教育方式的瑰寶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在學習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在總結的基礎上研究提升。若要教好數學,特別是小學數學,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認識發展、思維發展和智能發展,更新教育理念,優化教學策略,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造就新一代人才的教育教學事業任重道遠,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探索、研究和發現新的方式方法,以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