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派記者 劉軍國

77歲的日本友人小島康譽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文化顧問,被稱為“一個感動全新疆的日本人”。身著樸素僧衣、笑容淳樸的小島先生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原本是想來新疆做寶石生意的,卻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
小島康譽1966年成立寶石公司,1972年10月,也就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第二個月,他就來中國參加廣交會,此后還到北京、上海、天津購買寶石等。1982年,小島第一次去新疆,就被新疆淳樸的民風和克孜爾石窟等文化遺產深深吸引。1986年,他在新疆大學設立“小島康譽獎學金”。第二年他削發為僧。1996年,小島從寶石公司社長職位上隱退,專心致力于日中友好。
“我去過中國近200次,其中到新疆有150多次。最近一次是去年9月,參加新疆博物館《尼雅·考古·故事——中日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開幕式。”小島康譽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此行他還參加了新疆大學第33次“小島康譽獎學金”頒獎典禮、第20次絲綢之路兒童就學育英金頒獎儀式、2018年度小島康譽新疆文化文物事業優秀獎頒獎典禮等活動。小島說:“最近幾年新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第一次去新疆時,連烏魯木齊幾乎都沒有什么高層建筑,路上也沒有什么汽車,全靠駱駝來運輸貨物。路兩邊隨處可見正在吃草的羊群。當時從北京到烏魯木齊,每周只有兩個航班,而現在每天就有約20個航班。當時,從烏魯木齊到克孜爾石窟坐車需要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顛簸兩天,現在乘飛機和汽車加起來3個小時就可以到達。”
小島康譽已為新疆捐贈達3500萬元人民幣,先后支持克孜爾石窟的保護修復事業和尼雅遺址、丹丹烏里克遺址的考察工作。他在日本出版《新疆世界文化遺產圖典》等書籍,還通過演講、參加電視節目等方式向日本民眾介紹大美新疆。他為新疆的文化、文物、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中日兩國人民開展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曾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文化交流貢獻獎”。在小島康譽看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位于古絲綢之路上的新疆也將迎來更大發展。他告訴記者:“新疆面積廣闊,自然環境優美,百姓淳樸、熱情、好客。我只要有機會就會向別人介紹新疆。去年9月我帶著5名日本企業高管來新疆。雖然有很多朋友不理解我,問我為什么不把錢花在自己和夫人身上,改善生活。我的夫人非常支持我。她非常偉大,我對她表示由衷的感謝。為支持我在新疆的活動經費,她賣掉自己的鉆石和高爾夫球入會權限。我絲毫不為自己的行動而后悔,我感覺非常有意義。”
小島康譽始終關心克孜爾石窟的修復,他在2018年出版的《中國新疆36年國際合作實錄》結束語中寫道:“要實現調查保護研究事業,需要眾多人士投入極大的熱情、時間、智慧和資金,克孜爾石窟已申遺成功,相信尼雅遺址也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衷心感謝這不可思議的緣分,無論是物質還是內心,我幾乎投入后半生之所有,人生無悔。我已下定決心,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中心,以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人才培養、增進日中間的相互理解為使命,繼續貢獻綿薄之力。”對日本媒體形容自己是“自帶盒飯長期做國際貢獻的實踐家”,小島康譽發自內心地表示:“36年來,我獻出的是志誠。這只是向新疆各族人民送上一點點心意,卻收獲巨大幸福。迷散悟醒、感恩所有。我要將骨灰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
談到中日關系,小島康譽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日本很多人在呼吁日中友好,但是通過實際行動來實踐日中友好的人還不夠,他希望更多人從事兩國友好交流合作的實踐活動,“以此來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
環球時報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