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虹
關鍵詞:中職生 ?心理健康 ?因素對策
中等職業教育是學生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學生在這個階段可能會面臨多種多樣的影響因素,無論是自己的生理因素還是要面對的環境因素,都能在某種程度上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中職生開始出現復雜多樣的心理障礙,教師必須要對這種情況予以足夠的重視,并且及時采取措施,為保障中職生的健康成長做出努力。
1.生理因素
初中生在經過中考以后,一部分進入高中繼續文化課程學習,另一部分則進入中等職業院校開始接受專業化的技術教育,后一部分學生就是中職生。中職生往往都在十五六歲左右進入學校,青春期的特殊性使得他們的心理因素和情緒都不夠穩定,自我認識不夠完善。在這個階段,很多學生常常會因為各種生理上的原因產生自卑情緒,比如說女生可能因為自己的外貌不盡如人意、皮膚不夠白皙而產生煩惱,而男生則可能受到身高和體型等原因的困擾,還有一些生理上存在缺陷的學生也很容易出現自我厭棄的心理。
2.環境因素
在研究群體性心理影響因素的時候,提到的環境因素實際上可以分成社會環境因素和自然環境因素,而研究對象在和環境因素產生互相接觸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環境因素的諸多影響。具體到中職生心理因素研究上,主要應該從家庭環境因素、學校環境因素以及社會環境因素三個方面入手。
(1)家庭環境因素。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天開始就生活在家庭環境中,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教師,也是他們未來人生的奠基者;中國人的家庭觀念非常濃重,家庭教育往往是備受重視的、也是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的。然而在實際的家庭教育中,家庭關系并不盡如人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勢必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舉個例子來說,有的家庭在處理孩子教育方面存在謬誤,體罰和打罵如同家常便飯,更有甚者將孩子趕出家門,讓孩子從心理上缺乏對家庭的信任感;還有的家庭由于存在父母離婚、父母下崗等等各種問題,都很容易讓孩子對家庭溫暖失去信心,給孩子尚未發展成熟的心理帶來嚴重的打擊。
(2)學校環境因素。相對于家庭環境因素而言,學校環境因素影響更多的是學生的青少年時期。就現階段來看,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斷發展并且趨近完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仍然有很多可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存在,這顯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學校方面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不能視若無睹。第一,很多教師雖然處在教育事業的第一線,卻仍然保持著陳舊的思想,認為中職生沒有考上高中就是品行不端、能力低下,在日常教學中多次用語言嘲諷中職生,使很多學生的心理受挫。第二,一小部分教師在其位不謀其職,在教學工作中不愿負責不愿付出精力,對待班級里的后進生也是態度極差,體罰問題仍然存在,這很容易導致師生關系破裂,進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第三,很多中職院校的培養方向出現了問題,中職生的主要學習方向應該是專業化的技術而非文化課程,但很多學校仍然強調考試分數和測驗成績,這使得大批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受到負面影響。最后還需要提到的是,有一部分中職院校的教師自身心理也有一定的問題,心理穩定性較差,在遇到學生教育問題的時候情緒波動嚴重,這也可能給中職生的心理帶來不良影響。
(3)社會環境因素。每個人都需要在社會環境下逐漸地得到磨煉,最終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完整的人。中職生也不例外,他們的心理健康同樣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不難發現,很多中職生在知識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對自己的低學歷和就業問題產生擔憂,不敢去面對社會的實際環境。除此之外,現在很多媒體在傳播信息的時候沒有進行篩選,給中職生帶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這不利于中職生價值觀念的正確樹立;再加上近些年互聯網的高度普及,讓心理尚未發展健全的中職生沉溺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這也是導致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因素。
1.建立心理健康檔案
為保證中職生的心理健康,中職院校必須要做出一定的努力,例如在每年的八九月份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調查,利用心理調查問卷、心理教師約談等方式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并且在此基礎上為每一個學生建立檔案進行保存。這種建立檔案的方法能夠讓校方更加準確地把握中職生的心理狀態,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進行介入和干預,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讓他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健康成長。除此之外,還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年級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輔導方案,為不同年級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心理援助,讓他們能夠在心理教師的幫助下更好地排解自己的心理壓力等等。最重要的是,在建立心理檔案的過程中,針對那些已然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中職生,應該對其檔案進行特殊保存并且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心理健康跟進調查,采取一定的疏導措施仍無效后應與家長聯系,盡快接受更加專業的心理援助。
2.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
除了要從心理輔導層面入手以外,校方還應該盡可能組織更多的文化體育活動,讓中職生的學習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使中職生在繁重的課業任務之外能夠放松心靈、展示自我,給他們展示自己特長的平臺,從而提升中職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以更加積極的面貌面對和解決。除此之外,中職生是心理問題高發群體,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校方還應該定期聘請心理專家進行講座,為學生答疑解惑,從而讓中職生在學習的各個階段都能以一種明朗健康的情緒應對接下來的挑戰。
3.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所謂的課堂心理環境,指的就是進行教學工作時的師生心理互動,這個步驟很容易被忽略,但卻直接影響著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也關系到教學工作能否取得預期成果。古語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除了要“傳道”也就是傳授知識之外,還要為學生“解惑”,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模仿對象,這對于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影響非常大。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必須要投入真情實感,和學生拉近距離,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幫助他們進行解決,從心理層面上讓中職生認同與教師的和諧關系,從而促進師生關系的不斷完善。只有做到這一點,中職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才會更愿意和教師溝通,他們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得到保障。
4.學校、家庭及社會三方聯動
中職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要接觸更加寬廣的生活空間和更多的社會關系,除了和家長、教師以及同學進行交流以外,還會開始接觸一些社會上的人際關系,這就給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了應對這種生活關系和環境的突然影響,家庭、學校和社會方面必須要就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達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做出改變。首先,想要讓家庭因素更好地發揮作用,校方應該積極組織家校聯系會,對家長進行簡單的心理培訓。除此之外,還需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定期地利用電話、網絡平臺等溝通渠道和家長取得聯系,將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和情況通知給家長,讓家長能夠參與到學生的教育中來。在多媒體交互平臺的支持下,中職院校與家長之間應密切溝通,為中職生量身打造家校互動平臺,為心理問題疏導提供支持。同時,家長也應該做出一定的努力,加強自己對子女教育的了解,改變固有的教育思路,從心理層面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其次,家長要從中職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征出發,從生活角度來關心中職生,為其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環境,要保證膳食的合理化,促進中職生強健體魄的塑造,提升其身體素質,并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積極地開展交流,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對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能夠積極冷靜地面對,并通過有效措施去解決問題,這有助于促進中職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長要為中職生創建一個和諧且寬松的家庭氛圍,尊重中職生的自尊心,促進其自我認同感的不斷提升,這樣有助于中職生將家長看做朋友,為中職生心理問題的順利解決提供有利條件。最后,從社會環境的角度來說,社會環境對人的心理情況影響最為深重,所以說在今后的中職生教育中,凈化社會環境、為中職生創造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勢在必行。
總而言之,中職教育階段的學生往往都處在青春期這個人生的特殊階段,他們的心理狀態不穩定、易于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假如校方、家長以及社會不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進行關注,那么中職生的健康成長必定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說,在今后的工作中,校方、家長和社會都應該在自身范圍內做出努力和調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黃凱雯.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研究[J].求知導刊,2017(19).
[2]潘虹.中職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分析[J].新校園,2017(1).
[3]王鴻鵠.解析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現代養生,2015(2).
[4]魏繼昌.中職生心理問題探究及對策[J].現代職業教育,2017(17).
(作者單位:天津市機電工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