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泉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院校 ?心理健康 ?教育機制
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心理教育、意志力、抗壓能力、社會環境等均是不可忽視的影響要素。高職學生尚處于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通過開展科學適宜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及幫助,讓學生心理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以免導致惡劣事件的發生。在“互聯網+”環境下,網絡成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鑒于這一實際情況,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建設,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在“互聯網+”環境下,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改革創新,以高職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學宗旨及高職學生特點為基礎,將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合理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從而推進傳統教學理念及模式的改革創新,豐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途徑及方式,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進行創新,使教和學良好互動,從而切實增強心理健康教學質量。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預防和治療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旨在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讓學生的心理障礙等問題得到技術疏導及排解,注重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抗壓能力。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秉承與時俱進的原則,進行適當的創新和優化,貫徹干預和發展有效結合的理念,將關注點放在學生未來發展上,注重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采取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并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活動,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對學生人格塑造及價值觀形成具有積極作用。
1.受網絡因素的影響
在網絡時代下,互聯網已然進入到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輔助性工具,在給人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高職學生通過上網,能夠獲取海量的學習資源、新聞資訊等。但是當前網站質量參差不齊,其中摻雜著不少網絡詐騙、色情游戲、賭博網站等不良信息,由于高職學生缺乏社會閱歷,部分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容易被這些不良信息所誘惑,嚴重影響到個人的學習及生活。為此,必須重視網絡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狀況的影響。
2.受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通過調查當代高職學生生源可知,大部分學生屬于獨生子女,自幼便享有父母和長輩的關心和愛護,猶如長在溫室里的花朵,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而在進入大學后,學生需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對于自幼享有父母和長輩寵愛、衣食住行被照料得無微不至的學生來說,大學生活是一次很好的鍛煉和成長機會。然而,有些學生難以融入大學生活中,當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難以有效解決,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出現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有些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差,未能和教師、同學有效交流溝通,在這種情況下,也容易導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及學習能力較差,在學習中不能跟上教師、同學的進度,長此以往,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自信心,進而對未來感到迷茫和失落。
3.受學校教育因素的影響
高職院校致力于培養專業的技能應用型人才,在此前的教育工作中,將關注點放在專業教育上。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推廣,高職院校越來越關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建設情況,開展了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揮著積極作用。然而,部分高職院校并未正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雖然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及心理咨詢室,但多屬于表面工作、形式主義,所發揮的實際作用相對有限。另外,由于高職學生的人數較多,高職院校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不強,且和其他課程的融合程度不佳,將專業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完全分離開來。此外,高職院校心理咨詢室開設的時間固定,學生能夠和心理輔導員進行交流溝通的機會和時間較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受限。
在“互聯網+”環境下,通過構建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有利于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彰顯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讓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全覆蓋,深入到高職院校的各個階層,此舉有利于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落實,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
1.采取院校級心理研究機制
以院校級心理研究機制作為第一級,科學運用互聯網技術,創建專門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研究網絡平臺,學校領導、學工處領導、校心理中心的專職人員作為該院校心理研究機制的主要成員,旨在針對當前高職學生心理特征開展分析工作,研究“互聯網+”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所產生的影響,從而進一步研究學生網絡心理特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途徑及趨勢,以此為基礎推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創新,積極應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中存在的不足,從而逐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及活動改革創新,提升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引入更多專業優質的心理健康人才,并充分運用該機制在統籌規劃、監督檢查、評價考核等環節的積極作用。
2.運用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以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作為第二級。高職院校可以設置專門的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詢師,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及建議,還可以在“互聯網+”環境下,有效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創建網絡心理健康咨詢平臺,在實施該機制時,學校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心理輔導員、心理咨詢師等作為該機制的主要成員,通過同時開放線上線下這兩種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有利于拓展學生尋求心理輔導的途徑。在網絡心理健康咨詢平臺上,學生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向教師尋求幫助,向教師傾訴自己遇到的困難及難以排解的心理狀況,以降低學生因為羞怯、害怕等不愿和心理教師面對面交談的問題。另外,學生還可以選擇和心理教師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傾訴自己遇到的問題。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主要服務對象為學生,旨在為學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將線上線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效地結合起來,有利于拓展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另外,高職院校可以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欄目,開展有關心理健康的主題講座,并將相關資料上傳到網絡平臺,為學生推廣和宣傳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
3.實施班級心理健康干預機制
以班級心理健康干預機制作為第三級,班級心理健康干預機制將班主任作為該機制的核心,負責學生工作的相關領導、輔導員、心理輔導教師等作為該機制的主要成員。在實施班級心理健康干預機制時,要充分發揮輔導員的作用。輔導員和高職學生的溝通往來密切,對學生學習、生活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屬于直接管理者。不少學生愿意和輔導員傾訴自己的心聲,希望獲得輔導員的幫助。為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輔導員要對班級學生的心理狀態及行為表現予以密切關注,當發現學生行為異常或心理出現問題時,要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讓學生的消極焦慮等負面情緒得到及時緩解,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4.利用學生心理健康志愿者機制
以學生心理健康志愿者機制作為第四級,學校心理志愿者協會的干部、班級心理委員等共同構成該機制的主要成員。通過運用學生心理健康志愿者機制,有助于發揮學生的帶動作用,協作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具有積極作用。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心理健康志愿者協會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如有關心理健康的講座、展覽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渠道,并利用網絡社交平臺上傳相關心理健康資料,舉辦有關心理健康的主題班會等。
在“互聯網+”環境下,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征開展全面分析,科學運用互聯網的優勢,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并以此為前提,建立針對性強、實用性佳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對于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問題,提供科學有效的幫助及引導。高職院校作為高職學生邁入社會的過渡環節,在這一環節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實到位,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及行為素質養成具有積極作用,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不容小覷的影響。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必須正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積極推進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建設,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娜.“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6).
[2]吳麗玫.“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線上線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討[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3).
[3]蘇小林.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構建[J]. 現代職業教育,2017(1).
[4]李喜梅.“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