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
摘 要:本文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德育工作中的價值,分析了傳統文化未能在中職生中入腦入心的原因,總結了吸取傳統文化營養,開展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和有益經驗。對中職學校弘揚傳統文化、創新德育工作方法和路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傳統文化 ?中職學生 ?德育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我們德育工作的重要思想源泉。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作為以培養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為主要任務的中職學校,更應該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培育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人才培養立德為先,德育工作是中職學校提綱挈領的重要工作。筆者學校近年來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用傳統文化滋潤學生,德育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這一重要論斷,精準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對推進學校德育工作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以道德為核心,充滿了對健全人格的設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對個人的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傳統文化精髓在當代的詮釋。所以,將傳統文化與現實要求相結合,教育引導學生,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富有內涵。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德育工作取之不盡的源泉,為教師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典型的榜樣素材。以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開啟智慧、提升素養、塑造人格,使傳統文化成為學生一生健全人格的源頭活水。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應在德育教育中傳承融合傳統文化,注重文化熏陶和實踐養成,把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培養學生中華傳統美德,確立“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弘揚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形成向善向上的社會風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獨特的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在德育教育中傳承融合國學經典教育,既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積極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自覺把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
將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還沒有在教師中成為自覺行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當前,中職學校的教師以80后、90后為主,他們大量接受知識的90年代和20世紀初正是洋文化如洪水般涌入中國的時代。再加上學校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重視程度不足,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更多的是局限于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和傳統節日,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較為膚淺。所以,以80后教師現有的傳統文化素養在學生中開展德育工作,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礎。
學生從小到大一直在接受各種類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影響,“崇洋思想”“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潮沖擊著社會的價值觀,惡搞、灰色幽默等庸俗文化大有市場,網絡游戲中的色情、暴力更是侵蝕著青年學生的心靈。這些現象反而使傳統文化成為了一種小眾文化,這就使得傳統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容易停留在理論層面,或流于形式主義,難以深入學生內心并發揮作用。
經歷漫長歲月,傳統文化出現被遺忘甚至誤解的情況。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傳統文化的傳承陷入斷檔的局面。改革開放后,中國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受到大量洋文化的影響,忽略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自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加文化自信,才使這一現象得到一定的改觀,但還沒在大眾心中形成自覺的主流思想,所以,對學生的影響較為有限。
傳統文化的學習相對于快餐文化的浸淫具備一定難度,對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佶屈聱牙、多義歧義的文字,年代久遠造成的誤解,單純要求學生閱讀古文經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已經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快餐文化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正無孔不入,牢牢占據了學生的心靈。
傳統文化承載著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學校應該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德育工作中。筆者學校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探索。
身為人師、行為示范。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教師是關鍵。為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學校著力構建多渠道、多層次的以教師誦讀經典古詩文、經典故事、傳統節日、傳統禮儀等為主要內容的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同時,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網上學”的培訓策略,創新培訓渠道,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構建課堂培訓和現場培訓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培訓內容和方法,全面提升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
為提高環境育人的效果,讓學生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氛圍里,學校對校園環境做了系統設計。校園廣場內安置宣揚傳統文化的系列文化石,走廊過道等處國學經典標語隨處可見,校園文化展板、校刊、文化墻等媒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說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校內廣播欄目、每周舉行的團課、班會等學生活動宣揚著傳統文化。受環境影響,大部分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靜下心來,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出發,在點點滴滴中開始改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要讓傳統文化深入每個人的內心,并最終體現在行為上。筆者學校將傳統文化中禮儀、感恩、孝敬等內容作為重點,開展演講比賽、辯論賽、經典誦讀等主題活動,形象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拋棄教條、填鴨式的教育模式,杜絕漂浮于學生學習生活之外的所謂“德育教育”,組織學生來到社區、福利院為居民和孤寡老人開展美容洗理,聊天陪伴活動;走上街頭開展電器維修、安全知識宣傳……通過形式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學生真實地融入社會,體會到服務他人帶來的成就感,也體會到“仁”“愛”“和”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三八”節寫給母親的一封信、“一場溺愛導致的悲劇”等,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各類主題活動,使學生感受到了父母無所不在的愛,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叛逆的學生少了,孝敬父母的學生多起來了。
每個人都是傳統文化的攜帶者,要煥發傳統文化的精華,可以借用多樣方式結合。針對青年學生活潑、思想求新、接受新鮮事物快的特點,筆者學校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娛、藝術、體育、網絡教育等活動,盡可能吸納更多的學生參與,使學生更多地融入集體,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每學期的運動會成為師生匯聚一堂的戶外狂歡,既有你追我趕,又有妙趣橫生的趣味運動表演,這是引導學生們發揚傳統文化中相親相愛、互助友愛精神的最好形式;每年的新年晚會,既有歌舞表演,又有漢服走秀、頌揚文明美德的小品、詩歌朗誦等貼近傳統文化的精彩表演,這是學生們自覺在向傳統文化回歸和致敬……
學校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著力于國學經典課題研究及校本德育課程的開發,組織教師編寫了《國學經典故事》《國學經典名句》等校本國學經典德育讀本。學校開設校本德育課程,把國學經典教育滲透到語文、思想品德、就業創業等課程中,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獲取知識,在教師的關愛中健全人格,在規范化的教育與管理中學會做人、做事,在學校奠定終生發展的基礎。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營造傳統文化環境,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開發傳統文化的課程,教育工作者的示范影響,學生的行為在悄悄改變。一群學生用愛心救活了一只中暑的流浪貓;一名貧困學生家中失火,面臨輟學,全校師生自發捐款;遠離父母的同學生病住院,同學們輪流到醫院陪護;學生們踴躍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捐書捐物,到社區敬老院做義工……點滴小事匯集成海,傳統文化中仁愛、友善、敬老等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筆者學校以傳統文化的精髓指導德育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效果。但要改變人、塑造人并非朝昔之功,路雖遠,行則將至,只有堅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并結合實際開創性地開展德育工作,才能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才能讓傳統文化在人才培養的使命中發揚光大。
[1]顏芬,顏葉甜.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價值[N].光明日報, 2017-05-29.
[2]張踐.從價值源頭看國學的當代意義[J].國學與大學德育論壇論文集,2018(12).
[3]傳統文化教育如何從“近”到“進”[N].中國教育報, 2017-03-07.
(作者單位:重慶市輕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