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城市污染嚴重,生活環境惡化,都市人渴望一種自然的回歸,希望到鄉村去尋找原始古樸的原生態自然風光,這種心理讓鄉村游的火爆成為必然。鄉村與城市,一直都血脈相連,彼此相依。是我們的祖輩,從鄉村走出來,最終造就了城市;而今天的我們,又因為久居大都市而在繁華中迷失,重回田園,為的是找尋那份久違了的質樸與感動。春賞花、夏乘涼、秋摘果、住草屋、吃農飯、話桑麻、體驗田園生活、欣賞民間文化、了解民風民俗、是鄉村游的精髓。鄉村游的發展,不僅豐富了國內旅游品種,成為城里人回歸自然、體驗生活、休閑度假的重要方式,而且在為農民增加收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文明進步、社會發展等方面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農民收入
一、引論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特別是通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式,促進農業多業態發展,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發展鄉村生態體閑、旅游觀光等新興產業,來“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明確要求,“全力推進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旅游致富工作”,并把其作為今后3年我國旅游產業發展“515戰略”的重要內容。其中特別強調,“要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切實保護好、維護好農民的根本利益”。
二、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發展綜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后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三、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與要求
(一)鄉村旅游要因地制宜,定位準思路寬
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可以采取多種模式,關鍵是要找準定位、拓寬思路、創新模式。一是田園農業旅游模式。主要是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農鄉游、果鄉游、花鄉游、漁鄉游、水鄉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游活動,滿足游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二是民俗風情旅游模式。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民間歌舞等旅游活動,增加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三是農家樂旅游模式。主動承接大景點的閑散客源,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游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游活動。四是村落鄉鎮旅游模式。以古鎮、古村、古民居等古老建筑和新農村格局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觀光旅游。五是休閑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
(二)鄉村旅游要有文化底蘊,形成地方特色
盡管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建設內容不同,但新農村建設不能沒有文化底蘊,鄉村旅游不能缺乏必要基礎設施。所以在建設內容上,既要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又要挖掘鄉土文化、人文資源,實現山、水、田、園、林、房等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的有機統一。按照規劃設計,打造好每一處村頭、橋頭、墻頭、田頭、門頭、地頭和村落、部落、院落,使之成為鄉村村落景觀;打造好道路兩側、宅院周邊綠化景觀設計,保護好村莊周圍的綠水青山,打造成為鄉村自然景觀;利用當地產業特色、田園風光,建設“田園農業”、“美麗經濟”,打造鄉村田園景觀。挖掘鄉村文化做賣點。整理、挖掘、弘揚特產小吃、傳統藝曲、民俗技藝和節慶活動。通過建設一定的體驗項目,如田間耕讀長廊、鄉村民俗文化館、歷史名人故居、民俗文化廣場,定期舉辦民俗文化活動,讓游客參與進來、深入體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
四、基于鄉村旅游的全面均衡經濟
(一)基于新農村建設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引導和鼓勵農民成為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主體的問題中,更要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因此,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必須充分發揮主導、協調、監督等職能,把建立公平的鄉村旅游利益分配機制作為旅游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鄉村旅游開發作為推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就是要讓廣大的農民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真正受益者,讓他們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因此,我們要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成為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的主體;同時,也鼓勵各類有實力的企業去開發鄉村和農業資源獲得合理回報的同時帶動當地農民和農村社區共同發展。
(二)基于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的利益分配研究
在大好形勢的背后,出現了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鄉村旅游開發的參與主體和利益分配問題。
從鄉村旅游的投資、管理、經營主體等方面看,其開發模式有多種類型,有的是政府主導,有的是企業租賃或買斷經營權,有的是鄉村旅游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有的是農民自主投資經營。而企業主體有的是外來企業、有的是當地村辦企業。不同的投資主體和經營模式,就會有不同的利益分配機制,受益主體就會有差異。同時,政府、投資商、農民等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在利益和權力博弈中享有不同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從而在利益分配中處于不同的地位。所以,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基本原則,即:無論鄉村旅游開發采用哪種模式、誰作為開發主體,農民必須是鄉村旅游開發的受益主體,不然“鄉村旅游扶貧”“鄉村旅游致富”就無從談起。
五、結論與展望
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鄉村旅游業的組織領導,依據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與宗旨,出臺優惠政策,增加經濟投入,實行規范管理;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應幫助農民做好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引導不同類型的農業旅游和鄉村旅游向特色化發展,從而將鄉村旅游產業做大做強,做到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興旺。
【參考文獻】
【1】馬彥琳環境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J].旅游學刊,2005, 20(1):63-67.
【2】王云才.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呂軍.中外鄉村旅游研究的比較[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2):67-69.
【4】肖佑興,明慶忠,李松志論鄉村旅游的概念和類型,旅游科學,2001,(3):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