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瑤
【摘 要】互聯網技術和思維與農業農村經濟加速融合,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促進了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減少了農產品流通環節,節省了流通成本,助力脫貧攻堅。湘西州地屬國家脫貧攻堅主戰場,農業占比較大。本文從湘西州農產品市場體系現狀出發,與發達地區進行比較并分析目前湘西州“互聯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存在問題,深究影響因素,最后提出“互聯網+”市場體系建設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市場;市場體系構建
自2014年商務部、財政部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實施的“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的帶動下,2015年提出“互聯網+”戰略以來,2017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2448.8億元,農村網店985.6萬家,農村網民2.09億人地處西部地區的湘西州“互聯網+”農產品市場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過程中還處于初級階段,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滯后,影響農產品流通,制約農民增收是一重要因素。
一、湘西州“互聯網+”農產品市場體系現狀
(一)農業產值增加,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增多
2017年,全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0.7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101.7億元,增長3.8%。隨著農業產值的增加,湘西州農產品市場數量逐漸增加。但是具有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不多,市區農貿市場功能不斷完善,移動互聯網技術滲入較為廣泛,移動支付使用較多。鄉鎮地區農產品市場平均交易規模小,檔次不高,功能不完善,很多鄉鎮仍然保留著那種趕“邊邊場”的習慣。這種“邊邊場”的實質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商品集市貿易,市場交易金額不高,多是農戶和批發零售商的現貨交易。
(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湘西州農村道路不斷改善,2017年農村公路通車里程4088.5公里,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493公里。湘西州農產品市場一半以上未設有信息中心,全州僅有農產品交易網對農產品銷售的價格信息、供求信息、市場動態進行公示,但未對農產品進行全程跟蹤預測并及時提出相關措施建議,農產品信息資源采集、開發與發布,積極搭建農產品銷售信息平臺不多,未能解決因信息互通不暢造成的果農“賣難”和客商“買難瓶頸。農業檢驗檢測設施不全,對農產品的質量與食品安全未有保證。
(三)市場主體多元發展,組織化程度低。
目前湘西州農產品市場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主要有是產品生產者,進行農產品批發與零售的個體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電商平臺。根據湘西州發布的第三次農業普查公報。在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年齡35歲及以下的11.24萬人,占比18.2%,年齡在36至54歲之間的30.27萬人,占比48.8%,年齡55歲及以上的20.57萬人33.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92.6%,整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文化程度低,青壯年勞動力占比少。
二、湘西州“互聯網+”農產品市場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市場體系供需調控不足
湘西州雖然在“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市場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但因農戶占比較大,92.6%的農戶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33.1%農戶在55歲及以上,知識儲備低,老齡化較嚴重,整個農產品市場主體發育程度比較低,缺乏專業化知識,存在生產經營上的盲目性。多數生產經營者在農產品市場信息獲取方面不足,未有專門的分析和指導人才,導致對市場需求把握不準,農產品供需調控不足,經常出現上年農產品價格高,來年種植盲目導致來年滯銷的情況。雖然近年農業合作社發展迅速,但是具有規模和特色示范的合作社不多,對農戶的生產指導作用不明顯。
(二)農產品市場體系營銷渠道不完備
湘西州農產品市場雖然數量較多,但多數還屬于“邊邊場”的原始交易狀態,市場功能不完善,價格形成、倉儲、運輸、加工等輔助功能很薄弱,交易方式仍以傳統現貨、對手交易為主導,設施簡陋,貨物包裝簡陋,擺放混亂無序。
農村電商屬于新型營銷渠道,以電子交易為主,免去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繁多環節,不需要實地市場為依托,可直接將農產品通過簡單清洗包裝加工就可以進入流通環節,但是整體發展緩慢。州內省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僅1家,網上年銷售量過千萬的企業僅有13家。
(三)農產品物流配送不發達
湘西州內農村公路彎多路窄,通達程度不高,增加了物流成本。網絡基礎設施水平相對較低,農村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只有17%,行政村光網覆蓋率也僅達50%。物流配送體系尚不健全,州內已有中通、申通、順豐、韻達、宅急送、“四通一達”等快遞品牌17個,企業83家,但快遞企業僅布局到縣城一級,鄉鎮覆蓋率不到10%,只有郵政快遞覆蓋率較高,但行政村的覆蓋率也僅有60%。生鮮農產品沒有冷鏈物流,電商服務半徑小。目前多以個體運輸為主,農產品“最初一公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未形成完整的物流供應鏈。
(四)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不健全
食品安全已經是目前社會人人關注焦點,作為日常必需品,農產品的安全更是重點。互聯網的普及為消費者了解農產品溯源提供了便利,“新疆哈密瓜的私人定制”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在種植基地里,會為每個哈密瓜定做一個標識牌,作為產品的“身份證”,通過建立農業質量追溯體系平臺+農事管理可視化視頻監控平臺,使每個哈密瓜能夠精準定位讓消費者可以觀看到所定制的哈密瓜的生長情況,并能通過農產品溯源體系掌握此產品的農事作業情況、農殘質檢、運輸包裝,直到舌尖的全過程,實時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并通過可追溯服務使哈密瓜品牌實現溢價。
湘西州農產品“互聯網+”應用還不夠,對農產品在生產、流通等環節的質量監控相對薄弱,無法讓消費者對農產品生產、流通、批發及零售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面了解,對農產品的銷售貢獻不高。
三、影響湘西州“互聯網+”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限制農業發展
湘西州以山原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區地貌,地貌崎嶇不平,全州國土總面積1.55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92萬公頃、林地110.47公頃,人均耕地1.02畝,人均旱澇保收農田0.5畝,農產品基地面積388.86萬畝,農業土地利用率較低,不具有大規模農業發展的先天優勢。水利資源豐富,農田水利設施落后,病險水庫治理不足,水利資源利用率低。
(二)交通設施建設緩慢落后,影響農產品流通
湘西州地處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武陵山區中心腹地,因歷史,地理位置等原因導致交通設施落后,曾被稱為“中國的盲腸”,目前已建成7條高速公路、通高速里程478公里,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鄉鄉通水泥(瀝青)路、村村道路硬化,在用機場為銅仁鳳凰機場,正在加建湘西花垣機場,黔張常快速鐵路、張吉懷高速鐵路,僅對內形成了以州府吉首為中心的2小時經濟圈,還未融入長沙、重慶、貴陽、桂林4小時經濟圈,還未迎來“高鐵和航空時代”,目前農產品運輸方式主要為公路、鐵路運輸,運輸主體多為個人運輸,其次為電商,第三方物流。
(三)對農產品電商扶持不夠,新型主體帶動力不足。
雖然出臺了《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但未標明具體扶持措施和相應責任主體。州本級及絕大多數縣市都尚未設立電子商務發展專項資金,沒有專門支撐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物流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州內服務、管理電子商務的部門眾多,有商務、經信、農業、扶貧、郵政、供銷等十多個,但處于各行其是、各自為政的狀態,缺乏統籌謀劃。電商的投資建設不夠,多為電商自己投資或者對接京東,淘寶,蘇寧等大的電商企業,政府主導的“湘西為村”,“湘西館”力度還有待加強,不足以帶動整個州內農產品銷售,農戶脫貧。
同時整個市場主體的文化程度,對“互聯網”技術的學習能力良莠不齊,因新型主體人力政策扶持不夠,職業農民,電商人才不足,跟不上快速發展的“互聯網+”農產品市場經營。
(四)“互聯網+”農產品特色品牌建設不足,無法帶動農產品市場發展
湘西州的八大特色產業為柑橘、獼猴桃、茶葉、烤煙、蔬菜、中藥材(含百合)、油茶和以湘西黃牛、湘西黑豬為主的養殖,但當前州內電商所涉及的農產品多達100多種,但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并不多,大多數農產品有地域品牌無商品品牌,有商品品牌無商品溯源。究其原因:一是品牌意識不強。一些貧困地區缺乏品牌化經營意識,在品牌注冊、推廣、營銷、傳播等方面用力不夠,措施單一。二是生產基地散碎。大部分地區都以戶為生產單元,貧困群眾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缺少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帶動。
四、完善湘西州“互聯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建議
(一)加大規模市場建設,規范市場
湘西州,七縣一市和一個經濟開發區,農貿批發市場數量多,平均交易規模小,檔次不高,功能不完善,很多是馬路市場的原始現貨交易。加大市場建設投入,對每個縣市的市場進行擴建,對“一鄉一品”,“一縣多品”的農產品制定準入標準,確保產品品質,做到產地型和集散型市場農產品優化。
(二)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市場信息化建設,確保主體之間信息流暢通。
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技術不到位、信息不對稱,冷鏈物流設施不全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湘西州農產品流通成本高昂,耗時費力,效率低下。以“吉首市八月樓批發市場”為例,整個市場的基礎設施不全,市場主體多為農戶和批發零售人員,固定攤位約150個,攤位主體為批發零售人員,肉類和水產類皆是常溫鮮活發售,未有冷藏冷庫設施,鮮果蔬菜類也是如此。批發市場內農產品質量等級不一。同時,市場信息建設不夠,農產品從種植到采購一系列詳細介紹以及當日的各農產品的價格行情未有公示,政府,協會組織,企業和公眾應加強信息共享,項目合作,做到農產品市場之間信息流及時通暢。
(三)農產品流通主體較為模糊,需要加強領導組織
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流通過程中,要經過農產品生產者、產地經銷商、農村市場中介組織、經銷商、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連鎖超市、消費者等流通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流通主體,他們之間大多為現貨交易,并沒有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系統,應是最初的供應商采購到最終的消費者接收這一鏈條上,各流通主體之間信息共享,資源整合以求效益最大化。但在湘西州因92.6%的農戶生產者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水平,一半以上交易支付方式仍為現金,移動支付未興起。
(四)加強對電商的扶持,加強品牌農產品與電商精準對接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日漸普及,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構建網絡平臺為我國的農產品市場流通注人新活力成為一種必然。電商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能以銷定產,指導農業發展,讓農戶增收,進而脫貧攻堅;對流通過程來說,電商能減少流通環節,對農產品網絡基礎設施及配送設施能提供建設性的擔保,同時也是交易方式的創新;對于消費渠道來說,電商能通過數據分析預測消費者需求,引導上游農業生產,實現訂單化農業,重要的是能對農產品保價收購,解決生產經營者盲目性、無序化生產。但實際上電商企業在整個運作過程中面臨較多問題,在全國電商行業中,農產品電商規模較小,占比較少,網絡市場需求大,生鮮類農產品供不應求。對電商的扶持力度不大,稅收優惠政策較少。湘西州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需要加強,在政府,合作社及行業協會的牽線搭橋下與電商進準對接,壯大特色農產品市場規模。
【參考文獻】
[1]楊宗錦,張海燕.西部地區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 2008(07)
[2]楊敏,徐樹.大數據時代農產品電商化發展研究[J].時代經貿.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