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銳
【摘 要】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于經濟領域發展的問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由于我國的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的日益突出,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作用。為了更好的緩和這一矛盾,促進我國區域經濟朝著協調化的方向發展,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來緩解矛盾。筆者主要論述70年來我國的區域經濟的發展,并根據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建國;七十年;區域經濟;發展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歷程回顧
建國以來,我國的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根據發展情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相對平衡發展階段,下一個階段是不平衡發展階段,第三是協調發展階段。這三個發展階段的特點非常鮮明,筆者對其分別進行敘述。
1.1相對平衡發展階段
區域經濟發展的相對平衡階段是指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相對來說,這是一段較長的發展時期。建國之初,我國重點發展重工業,而重工業集中在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西部的重工業發展非常薄弱,這樣一來,東部地區的經濟和內地經濟之間的差距就被不斷擴大。為了解決縮小差距的問題,讓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變得更加協調,我國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來幫助相對落后地區的經濟的進步。比如說“一五計劃”期間,在國家的鼓勵和支持下,新建立了很多工業基地,在此基礎上也不忘發揮過去的工業基地的經驗優勢。新的工業基地的地點集中在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西北地區及華北平原地區,并且主要發展重工業,輕工業處于輔助地位。到了“二五”計劃期間,我國個別區域的經濟發展基本上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由于建國初期生產力水平還不高,更不用說科技水平,我國發展經濟也都是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因此這一時期經濟發展呈現粗獷式發展。但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建立一批大型重工業企業,為各地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1.2不平衡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外開放后開始,著力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同時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也做了改變。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也使得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理念有了改變。實行改革開放后,便開始發展市場經濟,但也是集中在地理位置,經濟發展基礎比較優越的東南沿海地區,利用其優勢地位進行經濟建設。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是響應鄧小平思想的表現,而在一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是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發展原因是為了實現“梯度推移戰略”的目標。這種梯度發展方式體現了充分尊重東部、中部、西部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利用各自優勢,逐步推動經濟發展。“七五”計劃的提出,成為引導各地區經濟發展關系的建設性理念,保持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勢頭,同時協調好中部和西部地區關系,帶動其經濟發展。
1.3協調發展階段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市場發展追求利益最大化,生產要素紛紛流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這樣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為了使各地區平衡發展,在21世紀初,我國提出并落實西部大開發的相關戰略決定。到如今,我國區域經濟逐漸開始朝著協調化的趨勢不斷進步。但近幾年以來,我國區域經濟出現了一個新變化,即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從傳統的“東西差距”變成了“南北差距”,并且這種差距正在不斷擴大之中。結合相關數據可以清晰地反映以黃河為界的“南北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分析后得出: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從2013年至2017年增加了1.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翻了6倍;根據2018年各省市公布的數據,僅有一個位于北方的城市陜西位列增速排名前十;增長率最低的五個城市是天津、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遼寧,均位于北方。這種南強北弱的發展趨勢引起了國家的重視,亟需一套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案,未來應將重點向西部、北部發展比較困難的地區傾斜,關注其轉型升級。
二、關于區域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的分析
按照現階段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來說,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歷史必然。明確發展目標,制定合理的區域經濟發展制度以及統籌安排其發展都是未來我國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必不可少的環節。
2.1建立區域科學發展機制
構建一套完善的各地區經濟科學發展的機制是促進區域經理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每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關聯性不斷增強,實現經濟科學發展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要健全市場機制,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打破區域貿易壁壘,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其次要完善合作機制,通過各地區的合作和合理分工,提高經濟發展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最后各地區要實施互助機制,使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要素得到充分流動,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最終實現科學發展。
2.2推動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建設進程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集中,人口、資金以及技術大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由于中西部地區廣闊,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成果很難輻射到中西部地區。因此,要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加強中西部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及城市體系建設,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這也是我國在未來長期發展中縮小發展差距,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
3.3加強三大戰略的實施力度
這三大戰略可謂是促進區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其中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升級轉型也是不可忽視的。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要有重點,分層次,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地區的發展狀況。在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國家也行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扶持力度,相應的人才、技術、資金也是不可缺少的,同時國家出臺宏觀調控的相關政策以及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也必不可少。
三、結束語
如果我國的區域經濟持續繼續以不協調的方式向前發展的話,長此以往,會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達成帶來阻礙作用,甚至有可能會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造成不利的影響。從前文來看,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在我國的地位不容小覷。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不單單是經濟問題,更是關乎政治的問題,我們要對此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侯言增.以科學發展觀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J].實踐,2005,(7):32- 33.
[2]計艷平.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2007,(1): 68.
[3]黃玉龍.“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區域經濟合作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05):38.
[4]田童,王琪延.中國旅游經濟區域均衡化研究[J].中國物價,2019(04):32-35.
[5]陳勤昌,夏莉惠,王凱.長江經濟帶入境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省際差異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02):191-200.
[6]劉晨陽,李佳敏,朱潔.中國區域經濟政策與經濟格局的演變及其走向研究[J].現代商業,2019(0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