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龍
【摘 要】網絡知識經濟背景下, 互聯網環境直接關乎人民群眾的工作及生活。該背景下, 知識產權事件層出不窮, 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知識產權人的維權難度也隨之增加。文章主要論述互聯網環境下知識產權特點及侵權類型, 分析互聯網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深入探討網絡背景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對策及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計算機互聯網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及交流方式發生了明顯改變, 涌現出了越來越多新型商業形態、模式及方法等, 給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空前挑戰及創新機遇。當前, 各項法律法規的實施, 機制體制的改革, 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運用, 使人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斷提升, 經多年治理, 互聯網環境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知識產權人利益。
一、我國網絡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面臨的困境
(一) 公民對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較薄弱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 人們互聯網所獲取的信息不僅包括了傳統的結構化信息, 同時還包含著大量的非結構化信息, 信息獲取的便利讓人們習慣了網絡的免費模式, 只需通過網絡搜索軟件或者網站直接獲取信息, 從而忽略了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1]。另外, 同樣因為對法律認知的不足, 維護意識的薄弱而沒有對侵權的行為采取相應的維權措施, 這樣的放縱行為致使網絡知識產權侵權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二) 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具有一定滯后性
我國一直本著依法治國的原則來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 近年來, 我國憲法等法律法規的完成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但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 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存在較大的空白與漏洞, 而法律法規的改進與完善工作又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因此在發展變化快、環境形勢復雜的互聯網中, 法律法規難以全面覆蓋層出不窮的侵權問題, 而這也是知識產權侵權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的重要原因[2]。
(三) 網絡知識產權執法監管機制仍不夠完善
在加強法制工作的同時, 也要不斷完善互聯網的監管機制, 并提升網絡監管的執行力度,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的應對侵權問題, 從而提升保護工作的時效性。但由于監管部門缺乏這方面的認識,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以及執法態度中存在很大的問題, 而因監管不力所導致的問題卻并不會給執法人員帶來一定的懲罰。
(四) 網絡知識產權技術保護方面仍有待進步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 由于網絡知識產權無形性等特殊性質, 數據信息很容易被其他人所利用, 從而造成侵權行為[3]。但由于相關知識產權保護技術的滯后, 發展至今一直缺乏有效的技術型保護機制, 從而難以應對網絡上多樣化的侵權手段, 而這也給司法部門的執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二、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新理念
(一)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面臨著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 通過知識產權保護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企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 保護個體創新與推動整體的互聯網經濟發展之間還存在天然的矛盾, 需要法律予以協調、平衡。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預防和制裁侵權行為, 還要有利于新業態的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二)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應當著眼于有效促進互聯網新業態的健康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 線上與線下交織, 產品與服務相融, 行業壁壘逐漸被打破。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和商業模式, 互聯網新業態具有無限的生長空間, 亟須獲得法律的承認與保護[4]。反觀現有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 尚未具備保護與促進互聯網新業態發展的立法理念, 也鮮有對互聯網新業態作出積極回應。如果不作出任何改變, 無疑會阻礙互聯網新業態的發展。
三、構建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新格局
1月13日, 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 (簡稱《規劃》) , 提出, 未來幾年內, 要加快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制修訂, 構建包括司法審判、刑事司法、行政執法、快速維權、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格局。根據《規劃》要求, 今后一段時期, 必須加快知識產權法制建設, 從立法、執法和司法等多個層面構建系統綜合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新格局。1、在立法層面, 加快啟動實施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立改廢工作。要以民法典的編纂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簡稱《民法總則》) 的頒布為契機, 系統梳理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 做好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廢止等各項立法工作。3月15日,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高票通過了《民法總則》, 正式拉開了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序幕。《民法總則》對知識產權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第一百二十三條。該條第一款規定, 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該條第二款具體列舉了《民法總則》框架下的八大類知識產權, 分別包括:作品, 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商標, 地理標志, 商業秘密,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植物新品種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今后要以《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的規定為指引, 整合知識產權領域的各單行法律, 修訂與互聯網時代發展要求不符的條文規定, 盡快編纂出臺民法典框架下的知識產權分則。有學者主張, “未來民法典的編纂, 在設立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的同時, 應該將知識產權納入法典之中并獨立成編”。2、在執法層面, 須進一步健全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體制機制, 不斷完善保護模式和保護方法, 形成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1) 創新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體制機制, 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能力建設。要在各地區之間實施統一的執法標準, 在各部門之間形成執法信息聯動機制, 降低執法成本, 完善執法程序。(2) 提升知識產權行政保護辦事效率, 縮短審查期限, 提高服務質量。1月12日,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 提出要在2020年底前, 建成覆蓋全國的整體聯動、部門協同、省級統籌、一網辦理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和服務體系。對于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部門來說, 更要借助“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的東風, 切實提升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的效用和效率。(3) 對知識產權可以進行分層處理, 根據其本身所具有的不同性質和作用, 采取不同的行政保護進路。對于核心知識產權, 要加大行政保護與行政處罰的力度;對于一般知識產權, 可適當降低行政保護標準等。這樣既有利于引導企業關注研究對自身最具競爭力的核心知識產權, 降低企業的知識產權申請及維護成本;又有利于引導有限的行政資源進行有效配置, 提高行政效率;還有利于繁榮互聯網經濟, 促進互聯網時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3、在司法層面, 要繼續深化知識產權司法體制改革, 不斷明確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規則, 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系。(1) 借鑒設立北京、上海、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的有益經驗, 將知識產權集中審理模式在全國范圍內予以適當推廣。(2) 通過司法解釋和指導性案例, 明確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審理裁判規則, 并切實“提升現有法律的適用性”。 (3) 暢通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法律救濟途徑,建立知識產權訴訟與非訴訟途徑有機結合的多元法律救濟機制。
四、結論
總之,現階段的知識產權保護形勢比以往更加嚴峻和復雜,主要體現在大數據背景下,人們對知識產權侵害的方式更加多樣,如何及時掌握侵權行為以及如何認定侵權行為方式等都具有一定難度。新的時代背景,新的侵權行為方式,必然會進一步凸顯出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機制的時代局限性與滯后性。文章認為,如何改進法律保護機制以解決新時代下的問題,不僅是法律理論的需要,更是實踐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吳瀟.智能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新理念——評《智能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研究》[J].法制博覽,2019(11):244.
[2]王賢哲.淺談現階段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問題[J].法制博覽,2019(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