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景媛
【摘 要】本課題主要探究民間教育機構兒童權益侵害問題,重點通過紅黃藍虐童事件,分析同類案件的司法處理及結果;通過分析我國對于兒童相關權利的保護現狀,找到目前法律體系中在這一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最終通過對于國內外的相關方面的政策與制度對比,思考我國法律制度的改進,促進立法完善,進一步的完善法律制度與法律監管。
【關鍵詞】民間教育機構;兒童權益侵害;法律思考
一、虐童事件的分析
自2017年11月22日晚開始,有十余名幼兒家長反映朝陽區管莊紅黃藍幼兒園(新天地分園)國際小二班的幼兒遭遇老師扎針、喂不明白色藥片,并提供孩子身上多個針眼的照片。2017年11月26日晚,北京警方就該幼兒園幼兒疑似遭針扎、被喂藥一事進行了通報,涉嫌虐童的幼兒園教師劉某某被刑拘。11月29日,紅黃藍教育機構針對紅黃藍新天地幼兒園事件發布道歉信。
這一事件的發生,使得幼教行業與大眾之間的信任契約蕩然無存。雖然一時間民聲鼎沸,學者,明星等紛紛發表自己的言論,對這一事件的發生表示憤怒,對政府的刻意壓制表示抗議,但是紅黃藍事件依舊在短暫的時間內有了草率的處理,并強行“消失”在了公眾的視線中。
據統計顯示,近兩年來被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判決的有關虐童案件,涉及虐待兒童的判決多數是性侵。實際上,一直到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生效前,對于嚴重的虐童行為一般都以尋釁滋事罪懲治。而大量的虐童案件幾乎都依據行政處罰法來進行處理,處罰方式主要有3種:行政拘留,一般為10日以內,較重的不超過15日;吊銷教師資格證;罰款。此外,還有更多被曝光的虐童案不了了之。
二、我國對兒童權益侵害的保護情況
(一)法律法規空泛不具體
在我國,對兒童的專門保護主要是由《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其中,《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六章法律責任部分第63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等教育機構不得非法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教職員工不得對未成年人進行體罰或者變相體罰,也不能侮辱未成年人的人格,如若發現類似事件,教育行政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應當責令其改正,對于情節嚴重的行為,應當依法給予直接主管人員和責任人員處分。《未成年人保護法》僅僅是將幼兒園、托兒所等劃入了學校保護的范圍之內,但從法規中不難看出,所有的規定都很空泛,也沒有相關的預防制度以及具體的處理措施。
(二)法律責任不明確
我國目前存在一些兒童保護機構,但是并沒有具體的職責規定和制度管理,設置虛化。《未成年人保護法》雖然規定了不得虐待兒童,要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但是沒卻沒有規定出現這種情況時由哪個機關負責處理(即該案件的責任主體),有些學校、家庭虐待案件,沒有專門的受理機關,即使有人發現了虐待兒童的情形,也沒有相關機關予以處理。這就導致類似案件無人管的局面,這也是我國法律設計中的通病。群眾組織方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依托婦聯)和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依托共青團)肩負起了兒童保護的重任。但是這兩個組織都是群眾組織,不屬于政府部門,沒有行政權,法律也沒有賦予其行政權能,因此這兩個組織只能作為兒童維權的輔助機構給與幫助,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時發揮的作用有限。當幾歲的孩童遭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虐待或者侵害時,公安、民政、教育等多個部門沒有一個明確的主管部門出來承擔責任。其他的工、青、婦、學生聯合會等本身只是社團組織,不具備兒童保護的行政執法權,所以不能形成對兒童權益的有效法律保護。
三、兒童權益保護的法律思考及立法完善
(一)制定兒童虐待問題的專門法律
首先,我國應當盡快出臺專門預防和制裁虐待兒童的法律規定。雖然我國早已簽署了《兒童權利公約》,但尚未將該公約的相關原則和規定用于我國兒童權益保護的法律當中,至今我國還尚未制定專門的預防和制裁兒童虐待的法律,關于兒童保護的條款還停留在《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的個別條款中的原則性規定和禁止性規定。
例如,我們可以對于可能接觸或發現兒童遭受虐待的群體設立強制舉報制度。在這些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如在美國要求負責照顧孩子的專業工作人員(包括醫生、護士、心理學家、教師)都有義務就其懷疑兒童可能受到虐待的情況向提供保護兒童服務的機構進行報告。在法律中應明確規定對于知情不報的行為將要面臨的責罰。
(二)設立專門的兒童虐待處理以及監督機構
在我國,公眾對此類事件的解決方法就是報警。但是公安機關并不是專門接受虐童舉報的機關。其會對一些造成嚴重后果的虐童行為依法進行調查,然后移送檢察院追宄施虐者的刑事責任。對于一些輕微的既構不成刑事犯罪又不能按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處罰的行為,公安機關如果也進行處理,必然會令已經任務繁重的基層公安機關雪上加霜。故建議成立專門的機關負責對舉報的虐童案件進行接收并賦予其一定的調查權。該機構的組成人員要多元化,要懂得相應的法律法規,具備心理學、教育學、兒童發展學等專業知識。建立一個獨立的負責兒童保護、兒童虐待處理及監督的機構十分必要。只有設立專門的政府機構,才能保證兒童權益不受侵害。這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自上而下設制一套完整的工作機制,配置相應的經費和人員。
(三)強化媒體、社區等專門組織的監督
國家政府部門的設置和工作人員有數量限制,光依靠政府部門力量就想全面開展防虐工作不管在在人力還是在財力上是上遠遠不夠的。社區作為當前社會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保護受害兒童的權益方面,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私以為可以以社區為基礎,搭建一個受害兒童的權益保護平臺,開展志愿者的隊伍建設工作,建立心理咨詢室,從心理上減輕受害兒童的陰影,為他們在受害后能以一個健康的心態回歸社會搭建一個橋梁。
(四)政府干預和司法干預在預
在刑事訴訟法中,當被告為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時,該案件就會不公開進行審理,最大限度的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但是,這一規定只是在被告為未成年人時才適用這一特別司法程序。當受害人為未成年人時,也同樣應該將此類案件納入特別司法程序,并且適當簡化案件某些環節的處理程序,縮短訴訟周期。同時,加強宣傳,提高公眾認識對于兒童保護來說至關重要。公眾認識提高的最終目的在于兒童免受侵害,在宣傳方面,只有政府才能發揮最為重要的引導作用。由于媒體的傳播大眾化,新聞、網絡在引導人們樹立正確價值觀方面發揮了基礎的引導作用。只有加強宣傳工作,全社會都重視兒童權利的保護,才能預防和干預兒童虐待、切實保護兒童的權利不受侵害。
四、總結
隨著虐童事件的不斷增加,公眾對于此類事件的關注度已經越來越高。增設與虐待兒童相關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規定,預防手段以及懲罰措施等方方面面。刑法作為保障人權的最后一道防線,應當在其所保護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能夠給予公平的量刑處罰。完善立法,已經是目前最應當實行的措施。
對于“虐童”以及“情節惡劣”的標準是什么,究竟何種程度才構成犯罪,這些問題我國目前的法律還不能給出明確的規定,相應的,司法實踐就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常常導致無法可依,作惡者逍遙法外。
另一方面,我國也需要盡快制定和完善專門的保護兒童、防止兒童受虐待的法律體系。畢竟相對于兒童受到虐待之后壞人可以繩之以法,得到相應的懲罰,如何預防毫無抵抗力的兒童受到虐待,則是更為重要的事情。只有法律不斷的趨于完善,兒童的合法權益才能真正的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