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霄
【摘 要】馬克思創建剝削理論,是因為那個年代存在工人階級整體赤貧的社會狀況,今天勞動階層整體赤貧的社會狀況已經不復存在,人民生活富裕安康,所以消滅剝削目標任務已經完成了,國泰民安的盛世存在剝削的理論詮釋肯定是一種誤讀,民營企業不僅需要經濟和政策上的支持,也需要存在合理性的理論基礎和民意基礎,需要政治上的肯定,需要占領道德制高點。
【關鍵詞】剝削;剝削理論;資本;剩余價值;勞動價值論
生逢陽光燦爛的日子,生逢國泰民安的盛世,生逢消滅剝削目標已經完成的新時代。我們有80%的城鎮就業人口在民營企業工作,有90%的新增城鎮就業人口在民營企業工作,國泰民安的盛世存在剝削的理論詮釋肯定是一種誤讀,以存在剝削現象詮釋今天的民營企業是理論對現實的一種誤讀。剝削理論的誕生距今已經150多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國泰民安新中國背景下剝削和勞資關系等概念的意涵需要用與時俱進的思維來詮釋。要得出這個年代消滅剝削目標已經完成的結論,需要從理論上解決兩個難題:一是私有制與剝削混為一談的思維習慣由來已久,在私有制存在的條件下接受消滅剝削目標已經完成的結論需要理論上有所突破;二是對傳統經典剝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本文嘗試通過厘清剝削和私有制的實質,把消滅剝削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兩個目標在理論上協調起來,民營企業家不僅需要經濟上的支持,更需要政治和道德上的肯定。
一、先有工人階級整體赤貧社會狀況后有馬克思剝削理論
馬克思剝削理論是適應時代呼喚誕生的科學理論,先有工人階級整體赤貧的社會狀況,就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的:“因為它甚至不能保證自己的奴隸維持奴隸的生活” [1],后有馬克思為改變工人階級赤貧狀況建立的剝削理論體系,剝削理論建立的依據是當時工人階級整體赤貧的社會狀況,剝削理論是馬克思對這種赤貧狀況的理論總結。如果認識不到這種社會歷史背景就認識不到馬克思剝削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和對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認識不到馬克思創建剝削理論的目的和為工人階級謀幸福的初心,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英國廣播公司評選千年最偉大的哲學家馬克思位居第一絕非偶然。
剝削是馬克思對“萬惡舊社會”的稱謂,“萬惡的舊社會”有多么“萬惡”,恩格斯1845年3月發表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有非常詳盡的描寫:“我在那里從來沒有遇見過像在拜特納、格林看到的這種窮得毫無希望的情形。全區在十個當家人當中,很難找到一個除了工作服外還有其他衣服的人,而且工作服也是破破爛爛的;他們中有許多人,除了這些破爛衣服,晚上就沒有什么可以蓋的,他們的床鋪也只是裝著麥稭或刨花的麻袋。”[2] “中央委員會的報告說:孩子們開始在工廠里工作間或是從五歲起,有時是從六歲起,更經常地是從七歲起,而大部分是從八九歲起;工作時間常常是長到每天十四小時到十六小時(吃飯時間除外);廠主允許管理人毆打孩子,而且常常自己也動手”;[2] “像曼徹斯特這個地方,根據我們在前面剛提到過的那個報告,工人的孩子有57%以上不到五歲就死掉。” [2] 當年極端案例有的礦廠竟雇用4歲的孩子做童工,這就是剝削理論誕生的社會歷史背景,這樣“萬惡的”剝削社會當然毫無疑問的應該消滅,所以馬克思剝削理論的科學性、正確性、進步性是無可置疑的,歷史上許多人試圖否定剝削理論無一不鎩羽而歸,因為除了馬克思的剝削理論沒有其他理論能夠令人信服的解釋當時社會的赤貧狀況。
剝削理論適應了時代的呼喚,一經問世立即被廣大勞動者接受并指導了勞動階級的革命實踐,社會發展到今天,不是資產階級的慈善,而是工人斗爭的結果,斗爭的重要武器就是剝削理論。馬克思對當時造成工人階級整體赤貧的社會深痛惡絕,帶著對勞動者的深厚感情和立場創立了剝削理論,對資產階級進行了無情的批判,警告了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的命運,使資產階級羞愧和警醒,使工人階級革命運動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世界各國消滅剝削的路徑不同,為什么到今天資本主義國家還沒有崩潰,近年來就連大規模的工人運動也很罕見了,因為資本主義國家自覺或不自覺的遵循了馬克思指明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資產階級是很聰明的階級,他們在研究馬克思剝削理論過程中,在工人階級風起云涌革命運動壓力下,為避免徹底滅亡的命運,痛改前非,在一定程度上主動消滅了剝削,改變了剩余價值分配方式,比如實施了全民持股計劃,建立福利社會,勞資關系上實行政府、工會、資方行業協會共同管理的“三方體制”,如今工人社會地位大為改善,有些國家勞動者一定程度上甚至成為了較強勢一方,目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基本消滅了工人階級整體赤貧的現象。我們常常預言一個干壞事的壞孩子:長大了進監獄;后來這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主動改掉了許多壞毛病,結果是資本主義國家這個壞孩子成長為剝削理論希望的那樣壞毛病少了許多的名校研究生,避免了進監獄的命運,這正是剝削理論希望得到的結果,這就是剝削理論創建的目的呀。
剝削已經消滅的結論和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并不矛盾,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剝削,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決定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雖然資本主義通過改良某種程度上消滅了剝削延緩了滅亡時間,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也許資本主義經過長期不斷地改良,最后面目全非,自己已經不是自己,這只是資本主義走向消亡的路徑不同。
二、資本是投資者過去的勞動
貨幣不僅是交易的媒介,貨幣還是勞動者過去勞動的記賬單位和權屬憑證;當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時候,資本就成為勞動者過去勞動的權屬憑證。勞動者甲25歲參加工作,30歲買了一套80平米住房,45歲買了第二套130平米的住房,這兩套住房不僅僅是勞動者甲的資產和財富,也是勞動者甲過去20年的勞動的憑證,現在勞動者甲把80平米的房子租賃了出去,那么就是把這80平米的房子代表的過去的勞動租賃了出去;同理,投資人、股民、資本家這一類人把自己過去的勞動轉化為資本,蓋了廠房,買了機器,那么廠房機器就是投資人過去的勞動。
勞動者甲工作5小時,掙得500元錢,這500元錢就是勞動者甲勞動5小時的憑證,勞動者甲沒有把這500元錢用于吃飯穿衣等消費,而是把這500元錢投入企業,這500元錢就轉化為資本,這500元資本就是勞動者甲過去的勞動,此時勞動者甲就有了新的身份——投資人甲,這500元資本購買了勞動工具——機床,那么這個勞動工具——機床就是勞動者甲過去的勞動。勞動者乙使用了這個機床參加生產,就是勞動者乙現在的勞動和勞動者甲過去的勞動相結合。甲乙的勞動在一起共同勞動了5小時生產了10個鍋,賣了2000元,甲拿走自己過去的勞動——折舊500元,乙拿走自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500元,剩余勞動1000元怎么分,假如乙占有500元,甲占有500元,那么就是甲乙各自付出5小時勞動,各自創造了剩余價值500元,各自分配得到自己過去的勞動500元。假如甲分配給乙很少只有100元,就是甲占有了乙的剩余勞動,就是甲剝削了乙,假如乙要把1000元全部占有不分配給甲,雙方合作就不會成立。假如乙只消費了200元,其余300元貨幣用于投資轉化為資本,這300元資本就是乙過去勞動的憑證,乙的投資表明投資規模就是這樣不斷擴大促進經濟總量的增加從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上述分析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原始資本積累的資本是投資人過去的勞動,投資人甲和勞動者乙投入生產過程的要素都是勞動,按勞分配,從這個意義上說,甲占有的剩余價值是資本的勞動所得,是因為資本參加了勞動所以資本的所有者應該占有一份剩余價值,不是資本家參加了管理應該占有剩余價值,如股份制企業的股東不是資本家不參加管理,但是因為投入的資本參加了勞動,所以應該占有一份剩余價值;第二,馬繁殖馬,老虎繁殖老虎,勞動當然繁殖勞動,投資人甲和勞動者乙投入生產過程的要素都是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依然是勞動的記賬單位和權屬憑證,所以投資人甲和勞動者乙得到的報酬都是過去勞動的記賬憑證。
三、資本積累的資本也是投資者過去的勞動
投資人用自己的工資投資是用自己過去的勞動在投資,這個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從學理上論證資本積累的資本即用分紅投資也是用投資者過去的勞動投資困難大一些,但是事實確實如此。投資人甲投資分紅500元,假如甲用這500元再投資(即資本積累)是不是用自己過去的勞動投資受到質疑。那么勞動者甲找理發員丙用這500元分紅去做了一個“美發”,這500元就成為了理發員丙過去勞動的憑證,理發員丙用這500元投資,就是理發員丙用自己的勞動在投資;假設理發員丙用這500元為自己做了家具,那么這500元就成為木匠的勞動憑證,木匠用這500元投資就是木匠用自己的過去勞動在投資。通過這500元的周轉變身軌跡不難看出,無論這500元在那個環節,無論在誰手里,無論是處于貨幣形態還是資本形態,這500元都是“過去勞動的憑證”。我們想象勞動者甲沒有去找理發員理發,沒有找木匠做家具,自己給自己理了發,自己給自己做了家具,多了一個“虛擬消費”環節,勞動者甲就把這500元錢轉化為與理發員同等性質的直接勞動,所以這500元資本積累的資本也是投資者過去的勞動。
四、資本進化為勞動的源泉
科技的進步使勞動工具進化出獨立勞動的能力,馬克思當年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機器則代替工人而具有技能和力量,它本身就是能工巧匠,它通過在自身中發生作用的力學規律而具有自己的靈魂……科學通過機器的構造驅使那些沒有生命的機器肢體有目的地作為自動機來運轉,這種科學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識中,而是作為異己的力量,作為機器本身的力量,通過機器對工人發生作用。” [3]
勞動是特指人類創造財富的活動還是泛指實踐中一切創造財富的活動,是人類勞動創造了價值還是勞動創造了價值,這關系到勞動源泉的理解。人類是勞動的源泉,資本也是勞動的源泉,不承認這一點,商品生產過程中的許多現象就無法解釋。一列價值5000萬的無人駕駛火車拉著2000噸貨物奮力行駛15天到達了歐洲,掙了運費200萬元,這列火車肯定是在勞動呀。有人說剩余價值是制造火車環節創造的,稍有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每一件商品生產周期創造的剩余價值是在本期實現,制造火車的剩余價值在火車銷售的那一刻就實現了,火車的剩余價值和火車智能控制系統的剩余價值已經裝進了火車制造商的口袋里。如果生產線上的智能機器人提供的勞動還讓我們對資本是勞動的來源存在分歧,那么無人工廠的出現,很好證明了勞動工具是勞動的另一個來源。勞動工具是資本購買或制造的,資本是勞動工具的前身,所以承認勞動工具是勞動的源泉就是承認資本是勞動的源泉。資本也是勞動的源泉并不否認人類是勞動的源泉,只能說明勞動的來源是多元的。
五、資本是生產力構成核心要素
社會主義本質是消滅剝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資本是生產力的血和肉,資本不是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資本就是生產力,資本的前身是貨幣,生產工具的前身是資本,這就像蝌蚪變成青蛙,消滅蝌蚪就等同于消滅青蛙,沒有蝌蚪就沒有青蛙。生產工具可以和資本劃等號,所以生產資本是生產力構成核心要素,否定資本就是否定生產力,肯定生產力就意味著肯定了資本。生產力三大要素:勞動者、生產工具、生產對象;勞動力是可變資本形態,勞動對象即生產資料是不變資本形態,勞動工具是可變資本形態,勞動工具是資本的肉身,生產力三大要素無一不是資本的化身。資本的作用可以概括為“四個起點”:一是資本是科技轉化為生產能力的起點;二是資本是生產能力擴大的起點;三是資本擴大是社會經濟總量增加的起點;四是資本是勞動力使用價值提高的起點。
六、馬克思有關自動化機器體系與剩余價值源泉的論述
關于剩余價值源泉問題,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固定資本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節( 國外學者稱為“機器論片斷”)的論述中清晰的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在這個轉變中,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也不是人從事勞動的時間,……現今財富的基礎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這同新發展起來的由大工業本身創造的基礎相比,顯得太可憐了。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余勞動不再是一般財富發展的條件,同樣,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發展的條件。于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本身也就擺脫了貧困和對立的形式。” [3]馬克思還寫下了這樣的話:“正如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大工業所依據的基礎——占有他人的勞動時間——不再構成或創造財富一樣,隨著大工業的這種發展,直接勞動本身不再是生產的基礎…”。[3]
馬克思上述論述雖然是針對“一般智力”(也可以翻譯成“普遍智能”)及自動化機器體系在生產中的作用進行的闡釋,然而馬克思意識到隨著自動化機器體系的發展,人類工人的勞動不再是勞動和剩余價值唯一源泉的認識表達的是非常明確和清晰的,這段論述表明馬克思認為,隨著科技和自動化機器體系的發展,勞動力不再像前期那樣直接參加勞動,直接勞動在財富生產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小,科技和自動化機器體系將成為財富的首要源泉。西方部分學者如奈格里把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解讀為馬克思關于勞動與生產過程的分離將導致資本主義崩潰的理論。馬克思認為勞動力直接勞動與生產過程分離,勞動力不再參加生產過程;邏輯推理一下就是:勞動力不再參加生產過程,剩余價值的創造并沒有停止,勞動力也就不再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那么剩余價值的源泉就只能是自動化機器體系。承認自動化機器體系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就是承認資本是剩余價值的源泉,一切科技和機器都必須用資本表現出來。當然,有些學者也可以在馬克思其他著作中解讀出關于活勞動是剩余價值唯一源泉的相關表述,但是用今天生產力發展現狀及社會生產實踐驗證,在“無人工廠”“無人駕駛”已然存在的背景下,在智能機器人普遍存在的情況下,還是把馬克思在《(1857-1858)經濟學手稿》中的論述理解為馬克思意識到自動化機器體系是剩余價值源泉之一更符合馬克思的本意。
七、厘清私有制實質給民營資本理論上的肯定
長期以來我們把允許私有制存在和允許剝削存在混為一談,把消滅私有制和消滅剝削混為一談,把資本和資本家混為一談,部分學者為了說今天資本主義國家的私有制存在剝削,迫不得已就把自己今天的私有制也穿上剝削的衣裳,還有的學者為了給私有制穿上剝削的衣裳不惜給公有制也穿上剝削的衣裳,這是理論界的懶惰和缺乏擔當。應該給生產資料私有制確定一個意涵客觀清晰的定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商品價值生產創造的一種組織形式,即生產資料由私人投資和歸私人占有為首要特征,私人以生產資料所有權為憑據支配使用生產資料和依法參加剩余價值占有分配的一種社會生產管理組織形式。有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定義,就可以為生產資料公有制下定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商品價值生產創造的一種組織形式,即生產資料由國家代表全體人民投資和歸全體人民占有為首要特征,生產資料支配使用由國家指派人代表人民管理,剩余價值占有分配歸全體人民共有的一種社會生產管理組織形式。集體所有制不能叫公有制,因為有幾千個上萬個股東組成的股份制公司沒有叫公有制,幾十個村民組成的合作公社也不能叫公有制。傳統私有制定義忽略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資本籌集的源頭是私人行為,這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前提,不允許私有制存在首先堵住的是資本籌集的源頭,商品生產就成了干枯的河床。效率低下不是公有制的基因,因為全國有許多公有制企業效率很高,計劃性是公有制的基因,市場有萬億種商品需求,不在官方計劃表內的需求就不會有公有制的投資和生產,而官方的計劃表不可能涵蓋所有商品品種,所以公有制的計劃性結果必然是一種短缺經濟,私有制有它天然的弱點,但是私有制億萬個投資人就是深入市場的億萬個觸角,對市場需求有天然的勤奮和敏感,可以滿足市場對投資復雜多樣的需求,這是經濟發展離不開私有制投資的根本原因,所以多種所有制共存是一項非常睿智的偉大創舉。
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商品價值生產創造的一種組織形式,組織內容包括資本的籌集形式,生產資料占有支配權力的形式(投資方向及決策權力分配等),生產過程管理形式,剩余價值占有分配形式四個方面,私有制是四個環節串聯起來四位一體的一種生產管理組織形式;剝削定義的是一種剩余價值分配方式,剝削涉及的是私有制組織形式四個環節中末端剩余價值占有分配的一個環節,剩余價值有許多種分配方式,剝削是多種剩余價值分配方式其中的一種,還有許多不是剝削的分配方式。消滅私有制是消滅私人投資、消滅私人對生產資料的支配權,消滅私人管理生產過程、消滅私人以生產資料所有權為憑據參與剩余價值分配,消滅剝削是消滅私人以生產資料所有權參與剩余價值的不公平分配。所有不能把剝削和私有制混為一談,更不能把私有制和剝削劃等號。私有制和剝削是二個獨立的社會行為,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關系三大要素: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產品的分配形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經典理論中私有制對應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剝削對應的是產品的分配形式,私有制和剝削雖然都在社會制度的范疇之內,但是都有自己獨立的運行變化軌跡。
剝削是私有制經濟的負產品,比如汽車是人類迄今為止最高效便捷的一種出行工具,廢氣是汽車行駛的負產品,我們可以通過砸爛汽車達到消滅廢氣的目的,但我們沒有通過砸爛汽車來消滅廢氣,而是通過技術創新來消滅廢氣,如新能源汽車。同理,私有制經濟是迄今為止最高效創造剩余價值的一種生產方式,剝削就像汽車行駛排放的廢氣一樣是私有制經濟的負產品,我們可以通過消滅私有制干凈徹底消滅剝削,但是同時我們也消滅了一種無可替代的高效創造剩余價值的工具,今天我們通過創新剩余價值的分配方式同樣達到了消滅剝削的目標。剝削是私有制身體上的疥瘡,也不是不治之癥,有疥瘡治疥瘡,為了治療疥瘡就消滅私有制這么有用的物種,成本太高影響了經濟發展。有學者認為羅墨的“一般剝削理論”是認為不剝削使被剝削者的情況更糟就應該存在剝削,羅默也把私有制和剝削混為了一談,羅默實質想表達的是消滅私有制使勞動者的情況更糟就應該存在私有制。
八、解讀“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這段話的原文多摘錄幾句就是:“但是,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備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1]馬克思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句話的“這個”指的是“那一個”?這句話非常重要絕對不能忽視,它承上啟下表明了下一句話的含義范圍,把馬克思整段話作為整體分析就非常清晰的表明了此處原文所指的私有制:一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的私有制,二是“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的私有制,不是一切私有制。有的學者把馬克思的這段話縮減成:“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1] 這樣就把消滅“這樣的私有制”擴大成“消滅一切私有制”,減少七個字,造成嚴重的理論誤讀。再多摘錄一些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這段話的原文能夠更加深刻理解馬克思的原義:“一切所有制關系都經歷了經常的歷史更替、經常的歷史變更。例如,法國革命廢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但是,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備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1]解讀馬克思這段論述至少表達了三方面含義:一是一切所有制關系都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公有制也是發展變化的。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資產階級的私有制就是資產階級的私有制,消滅資產階級的私有制不是消滅所有的私有制;“一般的所有制”是什么樣的所有制是后人需要探尋的內容。三是要消滅的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這樣的私有制,不是消滅一切私有制。私有制不是只有建立在“階級對立”“剝削上面”的唯一一種私有制,如前文分析那樣剝削定義的是一種剩余價值分配方式,剝削是許多種剩余價值分配方式中的一種,私有制和剝削、階級對立不能劃等號。馬克思認為一切所有制關系都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公有制也是發展變化的,消滅了私有制,私有制的前方還有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私有制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等許多形式的所有制可以選擇。細思馬克思這段話的實質含義還是消滅剝削是目的,消滅建立在“階級對立”“剝削上面”這樣的私有制是馬克思設計的消滅剝削的路徑。
九、生逢剝削消滅目標完成時
一個人丙花了500萬買了一套房子,進行了裝修,租給了另一個人丁住了進來了,每個月租金5000元,沒有人會說丙剝削了丁。那么,資本家用5000萬買了機器,蓋了廠房,然后工人來了開始勞動,就說資本家剝削了工人,這樣的理論邏輯不僅勞動者階級包括資產階級很大一部分人都接受了,為什么?因為有工人階級整體陷入赤貧的社會狀況客觀存在,有很壞的結果存在,就必然有造成壞結果的原因存在,這個原因就是資本家不僅拿走了全部剩余勞動還拿走了大部分必要勞動,資本家僅僅拿走剩余價值不會使工人階級整體陷入赤貧狀況,因為資本家拿走了大部分必要勞動才使工人階級整體陷入赤貧狀況之中。赤貧社會狀況的原因是剝削,剝削的實質是資本家以生產資料所有權為根據拿走了全部剩余價值和大部分必要價值使得勞動者在雇用關系存在并且努力勞動的情況下仍然處于絕對赤貧狀態,剝削理論建立的目的是消滅剝削,消滅剝削的標志是改變了這種赤貧狀況,“消滅私有制、消滅雇傭勞動制度”都是為改變赤貧狀況尋找的方法路徑。工人階級整體赤貧的社會狀況存在的時候馬克思總結出剝削理論,這是對壞結果的總結,赤貧的社會狀況不存在了,剝削的標志就不存在了,剝削就消滅了,剝削理論的目標就實現了,剝削理論的目的就達到了,剝削理論就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關系就進入到了新的歷史階段。壞的結果不存在了,國泰民安的好日子就需要新的理論闡釋,不能壞日子用剝削理論闡釋,好日子也用剝削理論,這不和邏輯。
馬克思主義認為,舊剝削基于資本主義社會有三個結構性特點:一是生產資料由社會上的少數人群占有;二是生產資料非所有者除了出賣勞動力以外無法生存;三是國家利用權力保障財產和利益的不平等分配。所以消滅剝削就是要做到:一是不僅僅要消滅勞動階層貧困狀況,還要保障勞動階級整體生活狀況富裕幸福;二是法律和社會制度要保證勞動階級占有全部必要勞動價值和部分剩余價值,即保障利益分配公平;三是避免貧富嚴重兩極分化,發展公有制、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經濟,以多種所有制共存保證社會公平。前述三點我國目前都做到了,上述三個結構性特點的舊剝削已經不復存在,我國目前不僅不存在勞動階層整體赤貧狀況,也不存在勞動階層整體貧困狀況,勞動者有存款、有投資說明勞動者占有了部分剩余價值,我國目前是剩余價值分配存在不公平,不存在剝削。消滅剝削有消滅私有制和消滅舊剩余價值分配方式兩種方法,兩條路都可以消滅剝削,我們選擇過消滅私有制,執行中發現不僅影響了財富創造效率,更重要的是消滅了資本的源頭,如因就業崗位不足迫不得已讓二千多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就是例子,如今我們選擇了以公平為標準分配剩余價值從而消滅了舊的剩余價值分配方式,達到了消滅剝削的目的,目前我國剩余價值分配標準有資本所有權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最低工資法規和稅收制度最終保障勞動階級占有了剩余價值的絕大部分。我國建立了多種所有制共存社會制度,發展公有制保障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允許私有制存在,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同時法律制度優先保障的是勞動階級的利益,如增值稅、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失業救濟金、醫保等等措施都是優先保障勞動階級利益的有效法規。我們已經完成了消滅剝削任務目標,我國勞動階層富裕起來、人民安居樂業的事實證明了道路的正確。
十、結束語
經過150多年的發展,勞動階級整體赤貧的社會狀況已經不復存在,“生逢剝削消滅時”的結論更符合社會現實。“民營企業離場論”之所以能形成較大負面影響,證明它有一定的市場,原因之一就是長期以來缺乏理論上對民營企業的肯定,政策鼓勵民營資本發展,理論譴責民營資本剝削,現實和理論的分裂造成一定程度認知的混亂。實踐證明我國多種所有制共存社會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民營經濟功不可沒,理論界面對“民營企業離場論”要保證理論優勢,保證民營企業發展占領道德制高點,發展民營企業,有理論做基礎,有民意做基礎,就會有的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共產黨宣言》[M]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年 18
[2]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年 14 62 45
[3] 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經濟學手稿(1857-1858)》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年 90 91 218
[4] 孫樂強 《超越“機器論片斷”:《資本論》哲學意義的再審視》[J] 學術月刊 2017(05)
[5] 徐明君 馬克思與羅默的剝削理論比較研究[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