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一
【摘 要】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在中華大地上開展的一項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五四運動形成了具有新時代特征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五四精神,值此五四運動一百周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仍然需要我們繼承和弘揚這種五四精神。
【關鍵詞】五四運動;五四精神;民族復興
一百年前由青年學生率先組織發起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劃時代事件,它開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篇章,這不僅僅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時至今日,五四這個名詞仍然不停被人們提起并且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它也已經不僅僅是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更是當代青年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的一面思想旗幟。
一、五四運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起點
自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代代仁人志士和革命先驅踏上了救亡圖存的道路,進行一次次英勇卓絕的斗爭。在五四運動以前,中國的許許多多次革命雖然可歌可泣,但都經歷種種挫折,屢遭失敗,即使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卻沒有根本地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仍然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這些革命與斗爭之所以失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沒有找到歷史發展和革命規律,缺少科學先進的思想武裝。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開啟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新境界,而五四運動則極大的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在此之前,中國的先進分子一直在摸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發展路徑,曾試圖把中國建設為資本主義國家,然后事實告訴他們,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五四運動使更多中國人看到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在五四運動之后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更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領導核心,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此外,五四運動以前革命斗爭,因為其軟弱性和妥協性,其階級性質也決定了它沒有也不可能發動廣大人民群眾。而五四運動則是一場真正的群眾運動,展示了群眾的巨大力量,它首先由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率先發起,隨后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還有其它愛國人士的參與,比以往任何的革命斗爭都更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更重要的是,五四運動是中國工人階級首次作為獨立里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二、百年五四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精神內涵
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的反帝反封建進入新階段,與此同時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五四精神可以集中表現為“愛國、民主、科學、進步”,這八個字雖然簡單,但是卻意義深遠。
五四精神最核心的內容,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五四運動期間,革命人士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奮不顧身,表現了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中國人民為爭取國家獨立和解放而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大無畏精神。五四運動的愛國精神對于以往歷史中的愛國精神還有一點明顯不同,那就是它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歷史上愛國主義的精髓,還將馬克思主義與愛國主義相結合,展現了愛國主義新的時代特征。民主和科學,是五四運動以前就提出過的口號,而在五四運動時期對它們增加了新的內涵,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的先進分子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打破了以往的歷史局限性,將真正的科學精神與方法運用到了現實領域;關于民主精神,五四運動以前的民主精神主要是西方資本主義式的民主,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先進分子意識到資本主義民主的局限性,將馬克思主義作為革命的思想主張,使民主的內涵也隨之轉變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民主,這種民主范圍更大,是更加高級的民主。五四期間,進步是追求真理的不懈動力,先進的思想家們敢為人先,大膽沖破傳統,提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思想主張,這種思想大解放,強有力的帶動了其他領域的大解放,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
三、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譜寫中華民族復興之路新篇章
五四運動距今已經一百個年頭,在今天,雖然與百年以前的時代有所不同,中華民族已經結束了屈辱的歷史,告別了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一個自強不息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新中國向世界展現著自己獨有的新風貌。過去五四運動圍繞著的是兩大歷史任務: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現在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五四運動所體現的精神也已經伴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了新的飛躍,但是五四精神的本質仍然對我們有著不可磨滅的深刻意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五四精神始終是動員和鼓舞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光輝旗幟。
在百年五四這個新時期,我們要繼續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理論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努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繼續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堅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深化對我國歷史和國情的認識,將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進行高度統一,使愛國熱情投入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行動中,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穩定;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品質,走改革創新之路,積極探索世界發展的格局以及科技革命的趨勢,大力推進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走出中國特色的創新之路。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實踐,在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絕不辜負歷史的重任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初心。
四、結束語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責任。當年五四時期,中華民族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中國的先進分子和有志之士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響亮號召,一百年后的今天,面對一個生機勃勃、萬象更新的偉大新時代,當代中國人民同樣應當將這種精神傳承下來,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閆志民.五四運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6(01):5-9.
[2]張文仲.中國近現代三大歷史巨變與民族復興夢的實踐進程[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4,31(09):53-55.
[3]沙健孫. 五四運動 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4-25(A04).
[4]任平,郭一丁.論新現代性的中國道路與中國邏輯——對五四運動以來百年歷史的現代性審思[J].江蘇社會科學,2019(02):1-12+257.
[5]鄭大華.論“中華民族復興”思想在五四時期的發展[J].安徽史學,2015(02):5-14.
[6]何建春.新時代五四精神:思維向度、當代價值與時代傳承——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