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摘 要】生態環境是北京宜居城市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借鑒世界宜居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經驗,北京當前要推動霧霾綜合治理,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積極推進綠色北京建設。
【關鍵詞】宜居城市;生態環境
一、引言
2017年中科院發布《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顯示,宜居性指數最高的城市為青島、昆明、三亞、大連和威海,均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空氣質量。宜居指數最低的城市為南昌、太原、哈爾濱、廣州和北京。在40個代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高水平的城市中,北京則因生態環境和交通便捷欠佳,排在倒數第一。報告還顯示北京環境健康性指數最低,北京宜居性建設受困于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頻繁的霧霾污染。生態環境問題成為當前制約北京宜居城市建設的主要瓶頸。
二、北京市生態環境現狀
生態環境是宜居城市建設的自然本底條件,世界宜居城市均具備優美的綠化建設、清潔的空氣質量和干凈的水資源等優良的生態環境。隨著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需求的提高,生態環境在建設宜居城市過程中越來越重要。
(一)生態綠化
北京城市綠化空間分異明顯。盡管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8.4%,但城內公園綠地空間分布不均和綠化空間服務質量一般,居民對該指標的感知相對較差。根據調查發現:北京城區綠化總量不多,總體發展不平衡,現存綠地比較分散,很少有成片成塊的綠地,系統化程度相對較低,很難適應居民日常生活休閑的需要,也與現代化城市功能要求不匹配,同時現有的綠地規模達不到“綠色城市”的要求。在城市轄區范圍內綠化程度各不相同,總體的布局也不盡合理:郊區綠化面積較大,而市中心區綠化面積較小。在人口稠密區域缺少公共綠化用地,植被覆蓋率較低,要想新增綠地就需要拆遷其他的建筑,而位于外圍地區的綠地絕大部分都沒有發揮出其休閑娛樂和改善局部氣候的作用。
(二)大氣環境
從PM2.5濃度來看,2016年北京市全市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值為73微克/立方米,高于同期中國均值47微克/立方米和國家限值35微克/立方米,更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10微克/立方米,各區空氣中PM2.5年平均濃度范圍在60至89微克/立方米,均未達到國家標準。2016年北京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值為92微克/立方米,高于同期中國均值82微克/立方米和國家標準50微克/立方米。2016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達標(優和良)天數為198天,達標天數比例為54.1%,遠低于全國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4.2%,空氣重污染(重度和嚴重污染)天數為39天,發生率為10.7%,在空氣質量超標天中,以PM2.5、O3和PM10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分別占64.9%、31.9%和3.6%。北京空氣質量不容樂觀,空氣質量成為現階段制約北京生態環境宜人性的關鍵因素,霧霾也成為北京宜居城市的關鍵制約因素。
(三)水環境
北京水資源不足嚴重制約北京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2016年,北京年用水總量達38.8億立方米,年均水資源總量只有35.1億立方米,缺口達3.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只有161.4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5,成為全國人均水資源最少的地區之一。北京城區親水空間不足,雖有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薊運河水系等五大水系,但水量很少,且城區水域面積較小,市民的親水空間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
(四)聲環境
2016年北京全市建成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4.3分貝,全市建成區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為69.3分貝,與全國均值54.0、66.8基本持平,但城市噪聲污染改善程度不大,與2007年的全市建成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4.0,建成區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69.9基本沒有變化,距離居民的理想預期仍有不小差距。
三、世界宜居城市的經驗啟示
(一)宜居城市定義
目前,學術界對宜居城市定義尚未形成統一說法,國外大多從適宜居住和生態可持續層面來定義,同時做出相關解釋,國內學者從經濟富裕、生態環境、生活便利、城市安全,文化娛樂和科技創新等方面進行定義。綜合來說,宜居城市應滿足人們對生活各方面的要求。
(二)世界宜居城市經驗借鑒
人與自然和諧是建設宜居城市的基礎,為宜居城市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本底條件。世界宜居城市建設均格外重視生態環境發展,不僅強調要具有舒適優美的自然環境,還注重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治理。
紐約重視自然環境的舒適宜人性。紐約市水域面積占到全市地理面積的1/3,公園和體育等游憩用地比例超過25%,優美的綠化和廣闊的水域為紐約城市營造了舒適宜人的自然環境。并且還準備投資建設新的休閑設施和開放公園,為每個社區社區增加新綠化帶和公共廣場,在2030年實現步行10分鐘即可達到公園的目標。墨爾本注重城市綠化和低碳發展。墨爾本城市綠化率達40%以上,共有400多個城市公園,并且政府聯合居民共同實施降低水和能源使用計劃,倡導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發展低碳交通,建設污染其他排放。新加坡彰顯花園城市特色。新加坡綠化覆蓋率超過50%,全國有大約10%的國土面積用于公園和保護區建設,并通過公園連道方式把所有公園綠地有效地串聯起來,還采用立體綠地方式進行見縫插綠,有效提高了城市綠化水平。
四、北京市生態改善建議對策
基于北京生態環境的現狀和國內外經驗,從非首都功能疏解,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一)推動霧霾綜合治理
北京霧霾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區域性污染氣體排放。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十大空氣污染城市,有七大污染城市在河北,首善之區的北京已被霧霾城市扎堆包圍。因此,要在區域內制定統一的大氣排放、水污染排放標準,深化區域合作,淘汰污染嚴重的產業。二是汽車尾氣排放,因此,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嚴格控制機動車增量,鼓勵電動汽車代替傳統能源汽車。
(二)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
環境健康是建設宜居城市的基礎,沒有舒適優美的環境,城市也就無法達到宜居標準。結合研究資料來看,北京當前環境健康問題制約宜居城市建設,因此,要從水、氣、聲等方面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努力解決生態環境對宜居城市建設所構成的威脅,特別是要盡快解決居民最為關心的霧霾空氣污染問題。
具體措施:一是要低碳發展,提高產業、交通污染排放標準,明確城市新增產業限制和禁止目錄,同時積極發展公共交通,限制私人交通發展,并提高機動車使用油品質和環保清潔裝置,鼓勵使用清潔能源。二是要完善市政設施,集中處理生活垃圾,并對受污染的河流進修復治理,節約用水同時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
(三)推進綠色北京建設
北京城市建成區綠化率、城市人均綠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均在逐年改善,但居民感知評價并沒有明顯提高,主要原因是公園綠地分布不均和服務水平不高。
具體措施:一是加速綠化建設,因地制宜,增加綠地游憩空間,通過騰退還綠、疏解建綠、見縫插綠等途徑,增加公園綠地、小微綠地、活動廣場,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游憩場所。二是根據常駐人口對城市公園進行合理布局,盡快實現建成區城市公園500米全覆蓋。
五、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北京目前的生態環境現狀,剖析內在原因,并從世界宜居城市建設角度,為北京提出改善生態環境狀況的政策建議。對紐約、墨爾本和新加坡等世界宜居城市發展分析可以得出,舒適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宜居城市的基礎,北京應推動霧霾綜合治理,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積極推進綠色北京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文忠等.和諧宜居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 科學出版社,2018
[2]張文忠等.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M] 科學出版社,2016
[3]何永.理解"生態城市"與"宜居城市"[J] 北京規劃建設,2005(0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