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晉華 陳德均
【摘 要】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下,大學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也發生很大轉變,積極發揮現代化新媒體技術的優勢,有助于大學思政教學水平的提高。文章主要對大學思政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并探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思政;思政教育;教育教學
隨著近幾年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傳播和飛速發展,新媒體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讓大學思政教育迎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一、大學思政教育的現狀
第一,現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網絡在為人們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在消極因素和各種負面信息的影響下,部分學生開始對學習失去興趣,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對生活也逐漸失去信心。這種行為集中表現在沒有理想,一味追求溫暖安逸的生活,行為越來越離譜,甚至不顧自己的家庭情況就盲目與他人跟風攀比,對自己的高要求也逐漸荒廢,這些現象都說明了在當前的大學中,絕大多數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都是比較低的,和國家對當代大學生的期望和要求還差很遠。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必須在以德育人的基礎之上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教育、不斷樹立法治和底線思維,以及問題意識,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進行大學教育工作,以實踐育人為重點,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各項工作的統籌,盡力使得大學生成長和學習環境得到根本改觀,為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奠定基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發展和提高學生思想和道德文化素質的依據,深入發掘思政教育資源工作,在課程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工作。
二、新媒體在大學思政教育中應用的優勢
1.豐富了思政教育工作內涵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發布者可以和廣大信息接收者建立簡單快速的聯系,信息接收者既是獲取信息的受眾也是傳播信息的載體。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得信息可以及時傳遞給廣大信息接收者,并讓接受者們對發布的信息進行自由選擇。不僅如此,新媒體的傳播和發展使信息得以流動,還為大學教育者獲取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成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促進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發展,使思政教育可以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
2.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具有廣泛性
相較于傳統信息傳播方式,利用新媒體進行信息交流與傳播,無論從信息獲取渠道、信息傳播方式還是信息傳播范圍來看,都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從信息的來源來看,由于目前開放的公眾平臺較多,則信息的獲取渠道也更為廣泛。從傳播方式來看,新媒體在傳播信息時,不必再僅限于利用電線進行信息交流,還可以直接借助光纖、網絡等多樣新興物質載體進行信息傳播。
3.新媒體技術的靈活性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突破以往傳統方式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缺點,變得富有靈活性,傳統的方式也無法做到及時通知,進而也導致無法進行及時處理,造成一系列的問題,然而,在目前的網絡技術逐漸成熟的情況下,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使得很多工作都可以依靠公眾號、微信或者是qq群、微博推送、郵箱傳達,以及手機發送信息等方式來完成,這樣可大大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學生無論在哪都能夠及時收到消息。在社會迅猛發展的今天,一些高科技產品,例如掌上電腦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也給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更多的途徑、方式與載體。
三、利用新媒體提升大學思政教學效率
1.通過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大學教育而言,目前最大的難點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對于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缺乏一個重要的載體,即將抽象的思政思想以及概念轉變為實際的教育方法,而網絡新媒體的出現則可以有效改善這一情況。大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把單調的教材內容制成PPT,通過吸引學生眼球的布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制作PPT還可以從網絡中搜尋典型故事列舉在PPT中,增強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理解,提高課堂效率。
2.大學優化教學,從“課堂教學”轉為“綜合引導”
以往思政教育方式習慣于“課堂教學”,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大學應逐漸轉向“綜合引導”,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保障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具體的措施包括:第一,大學在考核思政教師時應做出改變,考核內容不能僅限于論文成果與教學表現,還要注重教師在新媒體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從而督促、鼓勵教師通過新媒體平臺宣傳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第二,大學必須圍繞確切的目標制定專門的計劃,并據此有節奏地開展一系列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豐富來促進學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第三,大學可以聯合新媒體媒介,并尋求相關部門的幫助,共同宣傳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決抵制對于事實的歪曲以及對黨和國家形象的誣蔑,從而對新媒體環境進行凈化,為學生打造健康的思想政治學習氛圍。
3.拓展自媒體教學實踐活動
自媒體是新媒體環境下的一種新興產物,自媒體主播在大眾視角獲得的普遍關注度更高。大學思政教育需要有效利益自媒體,重新奪回學生的關注度,亦可依靠自媒體教學實踐活動來完成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設計為特定的輿論情景,設計“社會發展和諧度”“當代大學生時代責任”等方面的社會實踐主題。思政教師可以將學習的主動權交于學生,以學生的個人價值判斷,對實踐課題進行新媒體視頻資料設計。制作成微視頻,在網絡平臺中播出。由學生自導、自演、自主編排視頻資料,呈現了學生的價值觀念,刻畫出學生的真實想法,體現出學生對當代社會的思想價值判斷與規律性總結。然后通過網絡評價,收集統計數據,作為分析社會視角的另一種觀察角度。通過自媒體視頻的社會調查與反饋信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從實踐角度,教師可以運用新媒體自身的技術優勢,教育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發揮新媒體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
4.讓新媒體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媒體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冒出,當前使用較為普遍的如QQ、微信、微博、抖音、易班、論壇、貼吧等。大學應對新媒體加以開發利用。比如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建立專門的傳統文化欄目,定期推送更新。該欄目設定的內容可以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經典古籍、民俗文化。在推送過程中,應以圖片、視頻、文字等混合的形式進行展現,避免了學生對著枯燥的文字學習思政理論,增加了推送內容的感染性和趣味性。可在推送內容下方設置專評欄,學生在閱讀內容之后,可以在專評欄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這樣既讓思政工作者能隨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在出現異常動向時及時解決,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認同感。相對于傳統的填鴨式教育,這種方式更利于學生接受,學生能更主動的參與到思政學習并付諸行動,真正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大學來說,一定要防止那些伴隨著新媒體而來的虛擬、隱秘性以及復雜的情況,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自己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趨利避害,通過新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何長輝.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武夷學院學報,2015,34(8):91-94.
[2]劉曉輝.淺談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究[J].科技風,2015(1):227-227.
[3]趙云霄,韓彥,江祁萌.新時期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知識經濟,2015(9):14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