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雅娜
【摘 要】幼兒園時期是幼兒開始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啟蒙時期,幼兒園德育教育為幼兒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健康向上的性格和文明禮貌習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根據我國當前幼兒園發展現狀來看,德育教育方面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仍然大范圍存在,亟待調整和改善。因此,如何修正以往幼兒園德育教育中的誤區,如何通過創造豐富多彩的活動平臺,提升幼兒園德育工作的指導能力成為現代我國幼兒園教育需要面對的主要課題。
【關鍵詞】活動平臺;幼兒園德育;整體性德育
一、我國當前幼兒園德育教育現狀
(一)我國幼兒園對德育教育意識淡漠
由于現代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加快,社會發展速度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加之我國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社會越來越重視人們的智力發展水平,往往傾向于通過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優秀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教育模式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忽略幼兒的道德教育。這導致我國大部分幼兒園和幼師對幼兒的德育教育意識淡薄,甚至不了解幼兒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和教育方式,我國目前還缺乏對幼兒園和幼師德育教育系統知識和意識的培養,幼兒園和幼師將兒童德育教育的缺位歸咎于家長,而家長過于依賴通過幼兒園對幼兒的德育認知進行教育[1] 。另外,當前我國某些幼兒園還存在著幼兒園對幼師管理體系不完善,幼師自身素質普遍偏低的現象,這導致幼師不能對幼兒的德育習得做出正確的表率作用,甚至使幼兒錯誤習得了幼師的反面教材,從德育教育的開始階段扭曲了幼兒的正確認知。
(二)我國幼兒園德育教育模式過于單一
通過對我國當前幼兒園德育教育現狀的調查,發現我國幼兒園德育教育還存在教育模式過于單一的弊端,當前我國大多數幼兒園幼師依然通過說教、命令甚至恐嚇的方式對孩子們提出德育方面的要求和知識的死板輸入,幼兒出于對幼師的尊重,表面上聽從幼師的要求和教育,但是幼兒受到年齡階段和認知、理解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理解幼師所講述的德育教育的內容,只是單純地服從老師提出的要求,不能從根本上理解德育教育的內容,長此以往,可能形成德育成長方面的欠缺,引發較為嚴重的問題。
(三)我國幼兒園德育教育方式局限化
幼兒具有想象力豐富,注意力較為分散的特征,因此教育方式的局限也會影響幼兒園德育教育的作用效果。所以幼兒園德育教育不應僅存在于教室,幼兒園應致力于創建豐富多彩的平臺,通過不同的環境以及場景對幼兒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德育教育,不應僅僅存在于課堂,亦不應當僅僅采取耳提面命的教學方式。
(四)家庭在幼兒德育教育中的缺位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換言之,父母的一言一行,德育表現都會影響孩子在德育方面的習得和發展趨勢,因此,父母不應將兒童德育發展的全過程歸結于幼兒園和幼師,而應積極配合教師,在孩子的德育教育過程中加強引導,對兒童身上發現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教育改正,與此同時,幼兒園、幼師和幼兒家長之間也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對幼兒德育教育的方式、心得、過程進行交流,全面觀注兒童的身心健康。
二、提高幼兒德育教育工作指導能力措施
(一)發揮幼兒園和家庭協調性整體性德育教育作用
幼兒的德育發展和教育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因此不應將兒童的德育教育完全依賴于幼兒園,需要充分發揮幼兒園和家庭協調性整體性德育教育作用。但幼兒園作為兒童教育成長的專業機構,應當發揮其主體性、聯動性作用,聯結家長和幼師在兒童德育教育方面的溝通和對兒童德育成長現狀的交流,幼兒園可以對此組織階段性的溝通交流大會。
(二)根據幼兒道德發展不同階段進行恰當的德育教育
根據心理學家分析,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有著不同的心理道德發展特點,相關幼兒教育機構和幼師可以根據幼兒在不同年齡的發展特點制定道德教育計劃和目標,達到適時、適當進行幼兒德育教育的目的。調查研究顯示,三到七歲的幼兒更傾向于尊重并服從于成年人的權威,對于成人提出的道德要求,有一種服從的責任感,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對于事情還缺乏一定的自行判斷能力,因此不能通過自己的動機來判斷事情是否正確,而是根據事情發生的結果來判斷自己行為的是非,也因此導致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單純地通過成人世界或者自然現象對自己的反映來斷定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如兒童受到成人的懲罰或者自然界的傷害則斷定自己的行為是錯誤行為。因此針對這一年齡段兒童心理的發展特征,幼師在對兒童進行德育教育時需要謹慎衡量對幼兒采取的懲戒方式方法,因為在此年齡段兒童的認知范圍里,懲罰就代表著對自己行為的報應,而不是一種教育方式,不能從根本上讓幼兒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之處從而進行改正。如果幼師在對幼兒的道德教育過程中不加解釋和教導,盲目采取懲罰措施,會造成幼兒的不安全感和內心責任感和善良感的消失,因此對于幼兒的破壞行為和動機,教師不應立即采取懲罰措施而忽略幼兒行為動機,而應在具體了解幼兒的行為動機和目的后進行教育和耐心勸導[3]。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發展過程中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對于事物的認知和自己的行為具有自己的動機,教育者不應把孩子的行為籠統地歸為“破壞行為”單一分類,從而對幼兒實施懲罰,這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兒童的想象力和對外部事物和他人的善良。正因為同一件事物,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幼兒和成年人的認知不同,教育者要具體分析,理解兒童的行為動機和目的,從而對兒童的錯誤行為作出合理的批評教育,并對幼兒遇到的困難給予幫助。
(三)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性,進行具體的指導和德育教育
值得幼兒園、幼師、家長和其他教育人員了解的是,不同的幼兒由于成長環境的不同,性格養成的不同等種種原因,存在個體差異性,因此教育者不能對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籠統的定性,認為乖孩子,不給老師家長制造麻煩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淘氣吵鬧的孩子就是壞孩子。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對于一個具有完美的德育發展過程的幼兒應當有著更加廣泛的考量和更加綜合的條件,一個德智體美完全發展的孩子應當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敢于探索,天真活潑,具有良好的想象力、創造性,對于自己的行為勇于承擔責任,而非傳統意義上的一味聽從家長和老師的教導,缺乏主見和創造力。因此,在對性格不同的幼兒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育人員應當充分尊重個體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幼兒的行為習慣、性格特征,進行相對應的德育引導。
(四)提高學生自主性,進行德育引導
在幼兒園的德育教育中,幼師應當注重幼兒自主能力的培養,將德育教育和引導貫穿到兒童自主能力的鍛煉和與他人相處的實踐中。
三、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德育教育對于兒童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良好性格的培養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當年我國社會要求人的德育、智育全面發展,因此,幼兒園必須致力于通過創造豐富多彩的活動平臺,提高幼兒的德育教育。此外,幼兒園不是兒童德育教育的一切來源和場所,家庭及社會必須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促進幼兒德育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閆春梅.當前幼兒園德育誤區及對策[J].保定學院學報,2013(1).
[2]譚立飛.幼兒園德育教育初探[J].科教文匯,2012(1).
[3] 曹小菊. 新時期幼兒園的德育教育 [J]. 學苑教育,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