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
【摘 要】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人,接受教育的對象是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人。因此,各大高校要想扎實有效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圍繞”以人為本“這一理念,構建教學模式、思想教育方法、編制教育內容、制訂教學目標,把學生視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本文著重探討了“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策略,供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以人為本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創新
自從邁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便提出了“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并以此作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出發點與核心指導思想。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后備力量與接班人,在高校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大學生確立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提供正確的方向性指引。各大高校應圍繞著“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使相關教學成果符合新時代對大學生提出的各項要求。
一、由主客體教育模式向雙主體教育模式轉變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諸多要素之間的相互結合,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模式。在這諸多要素當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兩個最為重要的元素。綜觀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主要有主體中心模式和客體中心模式兩種相互對立的教育模式。但是,這兩種教育模式都存在著一定的弊端與缺陷,最為合理的教育模式應是雙主體模式。這一模式強調的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特別是其中的受教育者,他不僅是教育的主體,還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因此,雙主體教育模式實現了教育過程、受教育過程以及受教育者自我提升過程的相互結合與高度統一。在這種模式中下,教育者發揮著主導作用,受教育者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相促進,并且二者可以某種條件下進行互相轉化,二者之間的關系可概括為平等性、互動性及可轉化性。高等教育發展至今天,更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整個教學的過程當中提倡以學生為本,大學生不僅僅是受教育者,更是自我教育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之一。因此,當代大學生必須牢固樹立起主體意識及自主學習意識,渴望提升和實現自我價值,渴望受到關注與尊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及時轉變自身角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與興趣喜好,充分調動起大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以及自我提升意識,在師生之間平等、真誠的交流當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向更深層次,更廣闊的領域發展。
二、由單向外部灌輸向尊重學生個性的方向轉變
“灌輸”這一概念形成,是列寧對當時俄國工人運動的實際經驗進行總結所提出來的,這一理論在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出了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的是統一標準,統一模式,再用這種統一的標準及模式要求所有的學生,忽略了學生之立的個體差異,同時也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因為個性才是大學生實現個人發展的重要資源,有個性才有創造性與差異性。對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多給學生提供一些表達個性的機會與平臺,促進當代大學生文化素養、綜合能力以及整體素質與全面發展。在教學活動中,要采用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適度灌溉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學校外在教育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機結合,由以往的教師單向灌輸向師生雙邊交流的方向轉變。在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的主觀意愿得到更加淋漓盡致的表達。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逐漸培養起對學習的興趣,從而提升思想政治的教學成效。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要將大學生看成是一個不斷追求個人成長與進步、不斷完善自身道德修養的個體。在這種基礎上,才能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備縝密的思維能力以及判斷能力,從而獲得較高的綜合素質。
三、從空泛抽象教育向具體務實教育轉變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較強的封閉性、單身性以及灌輸性等特點,過度強調思想政治理論的科學性、規范性和知識性,學生們每天都要死記硬背那些枯燥乏味、脫離實際的理論知識,甚至還要追求考試中的高分數。久而久之,學生便遺忘了學習的真正內涵與意義,更是無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們還會對思想政治課程形成一種教條、生硬、刻板、枯燥乏味的印象,甚至在內心當中對思想政治課程產生厭煩之感或者恐懼之感。上述原因,正是造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低下的重要原因。要改變這些現狀問題,必須讓思想政治教育擺脫掉以往那種抽象化、空洞化的教學模式,向具象化、務實化和生活化方向發展。建議各大高校在今后的思想政治理教學活動當中,盡量采用案例教學,針對社會上的某一熱點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分析這些熱點問題的社會背景及形成原因,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講解。這樣一來,不僅將同學們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課堂教學當中來,還加深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與吸收效果,使最終的教學成果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深度分析與研究,使學生們充分掌握住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從而對身邊事物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對現實生活產生更多的感悟,更有肋于當代大學生思想覺悟以及道德修養的全面提升。
四、從老師絕對權威向師生平等的方向轉變
現如今,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和教師,還可以通過發達的網絡資源獲取更多的知識信息。這樣一來,學生在某一知識領域所掌握的知識甚至比老師還要全面詳盡。因此,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將不再占有壟斷地位,那種“老師是絕對權威”傳統觀念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師生平等、民主探討”的新型師生關系。而這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十分必要。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中,教育者必須擁有一個寬容的心態和廣闊的胸懷,主張在真理面前師生平等、鼓勵學生大膽假設,敢于提出質疑,并且通過爭論、探究等方式找到問題的真正答案。只有教師以這種平等民主的態度對待學生,才能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誠感人,將各種理論知識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給大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漸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與道德修養;在平等交流與探討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具備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最終將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五、結束語
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對我國高等教育又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及文化素養,還要擁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高校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與其他專業學科同行重要的位置上,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新的大學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充分利用好在校求學這段寶貴的時間進行自我提升與自我完善,把自己塑造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管向群.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江蘇高教,2004,(6)
[2]賴榮珍.關于思想道德教育可接受性的思考[J].人大復印資料.2005,(1)
[3]張惠琴.強化學生主體性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