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是檢驗新時代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政治立場、黨性修養和能力作風的試金石。要注重增強維護意識、堅定維護行動、提高維護能力、確保維護效果。1.“兩個維護”是全面的。真正深刻領會“兩個維護”的內涵是特定的,在本質上是一體的,堅決防止隨意解讀、斷章取義甚至照搬照套,堅定不移地向黨中央對標看齊、向習近平總書記對標看齊。深刻領會“兩個維護”涉及改革發展穩定的各個領域和工作、生活、言行舉止的方方面面,決不能在這一方面強化而在那一方面弱化、在大是大非前重視而在小事小節上忽視、在“八小時內”落實而在“八小時外”落空、在崗在職時堅持而離崗離職時松弛,真正做到時時銘記維護、事事堅持維護、處處上心維護。2.“兩個維護”是具體的。如果把“兩個維護”與具體工作割裂開來,“兩個維護”就成了空虛概念、空洞口號、空泛表態,具體工作就會變形走樣,就會助長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滋生蔓延。只有在具體工作中落實“兩個維護”,黨的事業才會朝氣蓬勃。3.“兩個維護”是普遍的。“兩個維護”是對全黨的要求。從中央到地方,每個層級、每個單位、每個支部、每個黨員都要堅決落實,領導機關作表率,基層單位要跟進;“關鍵少數”要示范,“絕大多數”要踐行。在落實“兩個維護”上,絕對沒有“政治飛地”,也絕對沒有“特殊黨員”。4.“兩個維護”是自覺的。“兩個維護”是黨性修養的體現,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是樸素無華的行動,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覺。要堅定不移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主心骨、定盤星、度量衡,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堅持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系實際學,堅持在學懂弄通做實上持續用力,切實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思想武器和前行動力。5.“兩個維護”是剛性的。我們說“兩個維護”是剛性的,就是強調這是原則的、徹底的、毫無保留的,不是“想不想”維護、“要不要”維護的問題,而是必須維護、堅決維護的問題,沒有任何彈性的空間和討價還價的余地,特別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必須堅定堅決、不折不扣貫徹執行。
(來源:《學習時報》2019年3月25日)
警語有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習近平同志也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這些諄諄之言,語重心長,道出了領導干部如何保持廉潔、老實為官的真諦。廣大黨員干部應銘記在心,常常反省,自警自勵。其實,僥幸心理經不起真正的檢驗,在法律的高壓線前,完全站不住腳。其一,凡是行賄者,當其為了利益行賄時,就已經開始了對權力的贖買,行賄者做的是買賣,講的是利益,不會為了保全他人而堅守所謂的“義氣”規則;其二,行賄者不會對被行賄者感恩,因為他們嘴上千恩萬謝,但在內心認為,那是有買有賣,兩不相欠;其三,行賄者信奉的是唯利是圖,一旦貪官官位不保,或欲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反戈一擊”。對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而言,心存敬畏才不會心存僥幸。敬畏什么?關鍵是要敬畏黨紀國法,這是每個黨員干部思想和行為的底線。貪和廉往往只在一念之間,對法紀稍有輕怠,就可能一步步走向腐化墮落。“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領導干部任何時候都應緊繃遵守法紀這根弦,不凌駕于法紀之上,不謀求法紀之外的任何特權和利益,時時處處用法紀規范自己的言行。“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只有心存敬畏,才會一身正氣,堅持原則不放松,才會遠離“高壓線”,把住底線不懈怠,在名利面前不動心,遵循規矩、守住底線,從容生活、坦然做事,以陽光健康的心態做人做事,更好地服務人民、奉獻人民。
(來源:《共產黨員》2019年3月上)
社會進步了,形式主義也玩出了新花樣。過去多是潛伏在會議和文件中,如今已悄悄轉移到手機上。只要輕輕滑動一下指尖,就完成一個新款形式主義的完美造型。有些機關單位的工作微信群和政務辦公群,已經成為形式主義的溫床。因為“干得好不如曬得好”,所以有些基層干部,便把手機當作展示政績的“秀場”。微信平臺的建立,手機功能的多樣,確實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形式主義的頑疾,也隨之而來。有的是“微指揮”。一些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建起各種各樣的APP,然后坐在辦公室里,利用電腦或手機發布“微指令”、下達“微通知”。將上級的要求,原封不動地復制粘貼到微信群里,就算萬事大吉。有的是“微落實”。你讓我填表我就填表,你讓我報數我就報數,你讓我發照片我就發照片。表面看,該寫的寫了,該說的說了,該跑的跑了,該完成的完成了。實際呢,都是機來機往,指來指去。見不到實際的人,做不成實際的事。還有的是“微滿足”。有的單位的微信群,已經變成了“拍馬群”“獻媚群”。只要單位領導一露面,群里立即就會響起一片叫好聲。形式主義的根源,是名利思想和懶惰作風。無論是不符實際的政績工程,還是不負責任的工作作風,都是私心和私欲在作怪。如果把形式主義分分類,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主動形式主義”,因為好大喜功,爭功邀寵,所以擺花架子、搞面子工程;另一種是“被動形式主義”,不想去干事,只為不出事。工作計劃從網上搜索,工作經驗從網上復制,工作日志在手機上完成。該說的都說了,該報的都報了,無論誰來,也抓不到我什么把柄。要消除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當從調動基層干部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開始,既要放開他們的手腳,又要鋪平進步的通道。
(來源:《前線》2019年第3期)
不少單位和個人新年工作打算部署周密、措施具體、方法管用、亮點頻現。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表態、設想、打算,只是抓工作的“上篇文章”,如何去落實,才是著力做好的“下篇文章”。藍圖要靠行動去實踐去繪就,否則就會停留在紙上、嘴上、墻上,就是一紙空談。那么,再高的目標也會落空,再好的思路也得不到貫徹。抓落實,一向是中國共產黨人求真務實的政治品格、工作作風和優良傳統。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帶領全縣干部和群眾,頑強與自然災害斗爭,不斷總結推廣整治“三害”經驗,努力改變蘭考模樣;新時代“愚公”黃大發,帶領群眾,背石上山,苦干實干,歷時30余年,在絕壁上鑿出一條“生命渠”;“時代楷模”王繼才,32年如一日,守島衛國,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人生華章……他們立足自身崗位,用夢想引領未來,靠實干支撐夢想,出色地完成了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大人不華,君子務實。”許多先輩楷模為我們樹立起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表率示范。然而,在黨中央反復強調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今天,仍有少數干部高調門、重表態、欠落實,開會時洋洋灑灑、頭頭是道,會后卻不務真功、言行不一。這樣的結果,或導致面子工程、政績工程,或導致滿足于過得去、不求干得精,或導致半拉子工程、有頭無尾。可以說,調門高、行動少,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表現,同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優良作風格格不入,是我們黨的大敵、人民的大敵。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共產黨人最崇尚“實干”二字。調門高、行動少,說到底,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祟,是事業心、責任感不強。新時代,迫切需要廣大黨員干部不圖虛名、不務虛功、不耍花招,撲下身子真抓實干,始終把責任印在心里、把實干挺在前面,堅決杜絕欺上瞞下、做表面文章、玩數字游戲、搞形象工程的不良習氣,在新的起點上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來源:《群眾》2019年第5期)
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研究最大的進步之一,就是研究越做越細,課題越做越小、也越做越深。但是在這個總體發展的趨勢中,有一個苗頭也日益明顯,非常值得史學界注意。即:歷史學受到后現代主義的巨大沖擊,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就是解構,它解構一切。歷史學正遭遇后現代主義,它的體系正在被解構。這就是歷史學正在面臨的重大危機。歷史學研究要不要體系?答案是肯定的。體系是歷史學研究的一個本質特征,或者說是最重要的本質特征之一。有了體系才有對史料的選擇,才有對歷史的梳理與書寫。做歷史研究的人都知道,史料本身是碎化的,是散亂的,需要歷史學家去整理,把散亂的史料整合起來,讓它們成為“歷史”。歷史學家的工作,第一是尋找史料,第二是整理史料,如果還有第三,那就是“書寫歷史”,由此而闡釋史料中所包含的歷史意義。無論是尋找史料,還是整理史料、書寫歷史,“體系”始終在發揮作用。歷史學的“體系”就是在歷史學研究中確認一個思維框架,把研究放在這個框架里進行。思維框架當然和歷史研究的理念相聯系,因此必定有某些理論的指導。就體系而言,框架是關鍵,框架的邊界就是理論。就具體研究工作而言,題目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有沒有框架:一個很小的題目也可以“以小見大”,關鍵在于有沒有體系。沒有體系、沒有框架,再大的題目也只是碎片。所謂碎片化,并不是說題目小,而是不存在理論框架。小題目也可以做出大歷史;相反,很大的題目,無數的史料,一百萬、兩百萬字的篇幅甚至更多,也可能寫出一大堆碎片。所以,題目不分大小,篇幅不分多少,關鍵在于有沒有體系。作為專業的史學工作者,不僅要向大眾傳播歷史的知識,也要向大眾傳播歷史的價值理念。而歷史的價值理念是什么?它體現在體系中。專業的史學工作者在向大眾傳播歷史知識的同時,尤其要注重傳播歷史的價值和歷史的理念,否則,大眾史學就會變成全民娛樂。專業史學工作者應該引領大眾史學的方向,從史學研究的本質特征出發,注重傳播歷史的價值。
(來源:《北京日報》201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