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喜
◆摘 ?要: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作文教學與識字教學相互整合、相互滲透的方式,擴大學生的詞匯積累量,重點強調提高學生將這些詞語運用于自己的習作之中的能力的訓練,從而達到既豐富了習作內容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雙贏”目的。本文從形近字對照構詞、形近字的聯想構詞、“滾雪球”式的詞語三方面對學生進行“模塊化”詞語訓練,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詞語訓練;語言文字
目前,從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現狀來看,并不能讓人樂觀。教師搜腸枯肚、絞盡腦汁仍效果不佳,教的筋疲力盡;學生抓耳撓腮、似懂非懂仍無從下手,學的苦不堪言。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成了阻礙作文教學改革發展的瓶頸。“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三學段(5~6年級)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要將識字重點從低、中年級的認讀和書寫轉移到辯字組詞和自主運用上來。組詞的形式也要適應習作練習的要求,由組兩字詞語轉變為組四字及四字以上詞語上來。因為四字詞語較之于兩字詞語無論是在表意豐富性,還是在結構的整齊性方面都略勝一籌,能夠使習作的語言更富有結構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而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該做好預設和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從生字中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漢字,構詞能力強的漢字,運用“對比,聯想”等識字方法去構成四字詞語,形成語言運用訓練模塊。
一、形近字對照構詞模塊訓練
即找出生字中極具代表性的特殊漢字進行對比,通過組四字詞語進行意義和用法的區分,從而實現習作用詞準確率的大幅度提高。如給“栗”和“粟”兩個形近字組詞,如果不借助一些工具書或網絡,學生只能組成諸如“栗子”、“糖炒栗子”、最好也只能組成“戰栗”這樣的詞;“粟”也只有“粟米”可組,能知道大將“粟裕”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們能從這些平淡無奇的詞語中萃取出“火中取栗”和“滄海一粟”這樣經典的成語,并讓學生掌握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和用法,讓學生試著用這兩個詞造句,教師可以適時的引導學生在作文中表示做了費力不討好的傻事我們用“火中取栗”就更為生動形象;而要慨嘆人生短暫時就可以用“人短暫的生命與浩瀚的歷史相比就是滄海一粟”。“我們為父母所做的一點點小事同父母的養育之恩相比那就是微不足道的滄海一粟。”要求學生將自己最喜歡的四字詞語試著用在自己的習作之中,并在作文評價中對超額完成教師規定要運用的四字詞語數量的同學予以獎勵,以此激活學生運用四字詞語的熱情。我認為這樣的創新性的識字方法不但能深化文字形狀在學生心中的印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詞語運用的能力,為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課本中這樣的字還有很多,如:“享—亨,戈—弋,母—毋,茶—荼”等都是有這樣特點,對鞏固學生識字,提高學生的詞語運用能力,增強習作語言的生動性都有著極好的輔助作用。
二、形近字的聯想構詞模塊訓練
即由一個字加上一個偏旁或新字構成另一個字,通過這個字展開豐富的聯想,在加深對應掌握的基本漢字的印象的同時又掌握了與之有關聯的新字、新詞和傳說典故。如我們在教學“寇”這個字時就會自然聯想到“蔻”,想到“豆蔻年華”,十三四歲的美麗稱謂。如果此時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十五六歲用什么詞形容,并由此引出“花季、弱冠、韶華、而立、不惑、天命、花甲、古稀、耄耋”這樣與人的不同年齡段相對應的美妙絕倫的稱謂,也自然學會用“呱呱墜地—咿呀學語—蹣跚學步”這樣系列的詞來形容孩子成長歷程的精彩表述;也會用“方興未艾—如火如荼”這樣的詞語組合描寫一項活動或運動從剛剛興起到聲勢浩大的過程。這種識字方法不但會提高學生的詞語運用能力,更能讓學生的習作語言閃爍著美輪美奐的光芒。
三、“滾雪球”式的詞語訓練模塊
即讓教師根據具體作文教學的需要,有目的的選擇詞語,作為“母球”即最初的詞根,然后在這個詞語的前后逐層加上新詞進行修飾,從不同的角度去展示語言文字的美感。如以“升”為“母球”進行詞語滾動,就可以形成“升起→冉冉升起→太陽冉冉升起→一輪火紅的太陽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一輪火紅的太陽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大地灑滿了金色的陽光,仿佛是美麗的新娘披上的紅色的婚紗……”也會形成“升起→徐徐升起→五星紅旗徐徐升起→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在少先隊員們的舉手禮中徐徐升起,操場上一片莊嚴肅穆……”形如這樣根據習作要求,有針對性地精心設計“滾雪球”式的從詞語到句子再到段落的模塊化訓練,必將助推學生的習作語言向生動形象的高層次快速邁進。
事實證明,針對學生無話可說,無東西可寫的狀況,采取持之以恒的“模塊化”詞語訓練將大強度、高密度、連續性的強化訓練轉化成一種良好的寫作習慣,極大地開拓學生的生活視野,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習作無話可說,無物可言的普遍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