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摘 ?要:近些年,核心素養是教育領域中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尤其是一線教師時常討論的熱點話題。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既是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明確提出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新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實現語文教學現代化與高效化,本文就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進行論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改革;創新
對于小學語文這門基礎性學科,素質教育的關注重點就是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涉及四個方面,即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思維發展與提升、語言構建與運用。縱觀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情況,真正落實這些素養的語文課堂少之又少,大多數語文教師滿足于語文基礎知識的講解,這也是語文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師如何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改革與創新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基于“文化傳承與理解”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
傳承與發揚文化是每一個華夏子孫必須承擔的義務和使命。我們的祖先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給我們,讓今天的我們能夠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健康的生活,我們有義務將這樣的傳統文化發揚下去,造福我們的子孫。然而,受到應試教育理念影響,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講授,往往忽視了對文化的挖掘和講解,導致語文學科的文化傳承功能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在以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下展開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基于“文化傳承與理解”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例如,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認識教材上的生字詞,還可以給學生推薦《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經典書籍,指導學生以這些經典書籍為載體,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識字。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小學生的識字量,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化品質,從而發展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二、基于“審美鑒賞與創造”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
語文是一門具有工具性特點,同時也兼具人文性特點的學科。然而,一直以來,語文教學一直傾向“工具性”這一邊。譬如在分析課文的時候,教師經常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生字詞的講解上,要求學生認識并掌握所有的生字詞,理解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很少帶領學生去品位文章,導致文章中蘊含的自然美、人文美等沒有被挖掘出來,閱讀教學的育人價值也未得到充分發揮。新形勢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還要將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展示出來,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例如,在對《桂林山水》這篇課文進行分析的時候,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所有的生字生詞,還可以運用多媒體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風光以視頻、圖片的形式給學生展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桂林山水的風光秀麗,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充分領略其中蘊含的自然美。又如,在講解《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鑒賞其中的人文美,工作忙碌的毛主席為了鄉親們能方便吃水而帶領戰士們挖水井,淳樸的鄉親們也非常感謝毛主席,所以立碑紀念,這其中蘊含的人文情感值得教師去深入挖掘,再將其滲透到課文講解之中,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
三、基于“思維發展與提升”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
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普遍存在“大包大攬”的現象。究其根源,大多數教師認為小學生不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所以凡事代替學生去做。尤其在講解課文的時候,教師經常直接將自己的理解向學生講述,比如這段話講的是什么內容,有什么樣的寓意,放在這里有什么作用等。學生只是機械地聽著、記著,思維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所以,語文教師要將課堂適當地交給學生,由學生自己把握學習主動權。在筆者看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法進行教學,譬如在分析《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群文閱讀教學法,將《慈母情深》《學會看病》等課文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然后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討,說一說父愛、母愛的表達形式有哪些,通過這些文章的閱讀獲得了怎樣的感悟等。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還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四、基于“語言構建與運用”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
“語言構建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新形勢下,教師應當基于“語言構建與運用”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既要讓學生習得知識,還要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筆者看來,提升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的方式有很多,“讀寫一體化”模式就是一種既方便又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在分析《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文章中的優美句子,如“漓江的水真靜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等拎出來,這些句子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和修辭手法,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除了仿寫訓練,教師還可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個別句子進行擴寫、縮寫、改寫、續寫等。這樣的訓練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入的、全方位的了解,還能鍛煉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
五、結論
對小學生而言,發展其語文核心素養極其重要。在當前這個信息化時代,每天都有新知識、新技術誕生,學生僅僅依靠掌握的舊知識生存與發展,很難融入社會。要想適應社會發展,學生必須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思想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接觸新知識的時候主動學習新知識,在進入新環境的時候學會如何融入新環境。所以,本著為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原則,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再滿足于語文知識的傳授,還要從文化、審美、思維、語言等角度進行創新,將學生培養成一個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喜斌,王會娟.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8(12):81-83.
[2]陳燕飛.新課改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教育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08):41-42.
[3]任彥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困境及培養路徑探索[J].學周刊,2019(12):64.
[4]呂雪華.指向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加強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03):45-46.